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外贸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动态性,指出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其动态特征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并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古典贸易理论到现代贸易理论均表明:一国的比较优势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其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也应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转型。对外贸易发展模式主要受国内分工模式(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要素禀赋、规模经济、技术水平及政府政策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应该遵循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内在规律,在坚持现有比较优势原则的同时主动寻求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以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多利益。  相似文献   

3.
哪一个更有效:比较优势抑或竞争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述忠  陈兴浓 《商业研究》2002,(14):121-122
在阐述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从对外贸易战略选择这一角度出发 ,指出竞争优势更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 ,结合我国情况 ,论述了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在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不适应性以及从比较优势理论导向转为竞争优势理论导向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路丽 《价格月刊》2014,(1):64-69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对外贸易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基于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数据,从贸易主体、方式、商品、区域结构等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动态变化,指出以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为基础的动态比较优势演进和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要素禀赋升级和技术进步模式动态转型相结合的贸易结构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了目前发挥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必要性;理论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理应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践上,我国按照重点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方法发展生产,取得了非常好的成就。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指出我国应该努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6.
<正>自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要素禀赋论”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对外贸易的战略指导思想,获得了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巨大收益。但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该理论呈现出严重的局限性,其是否能继续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本文提出了将比较优势理论结合我国自身发展进行动态拓展的观点,认为静态地描述比较优势只是要素禀赋论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应成为动态地理解与应用该理论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劳动力成本变化对出口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按照比较优势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原理,我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应当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产品,以在国际贸易中获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也是以廉价的劳动力为支撑的,一方面,它支撑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出口率;另一方面,又是吸引外资的关键性因素。但是,最近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表明,我国劳动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及国内外背景,分析当前面临的五大方面的约束,以相关理论和客观现实为基础,分析了我国进行对外贸易模式转型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和政策调整的目标和思路,并阐明了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转型优化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曹秋菊 《江苏商论》2008,(1):155-157
本文通过分析内、外生比较优势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中寻求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路径,并以此作为我国外贸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一直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对外贸易,既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短期内使我国的外贸盈余增加,但是从长期来看,  相似文献   

11.
何婧  朱凤涛 《中国市场》2007,(22):27-2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得到持续性发展,防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需要调整对外贸易战略,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阐述了我国对外贸易可能存在的“比较优势陷阱”,最后探讨了新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新古典贸易模型中的贸易所得的理论定义,对测算源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所得的基本方法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进出口额的现值与贸易所得的估算值之间的格兰杰逻辑关系,对中国源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所得进行了测算。本文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源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所得的最大估算值约为GDP的5%。从比较的角度考察,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源或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式已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建立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战略应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视角下我国对外贸易利益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琳 《商业时代》2008,(11):31-32
我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经济拉动作用巨大,同时使我国竞争力显著提高。但是竞争力提高并不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而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是一国兴衰的决定因素。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积极参与对外贸易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利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核心内容说明我国在参与国际贸易中的缺失;最后通过比较国际上贸易政策的制定依据、影响因素等多方面内容,分析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4.
论复合比较优势--对比较优势的拓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论争,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是应该以比较优势抑或竞争优势为基础。从内生和外生的角度对比较优势进行扩展,从而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之下,为贸易理论和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能够提供更为合理的分析基础。并从发挥复合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中国的外贸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结合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和面临的外部环境,提出通过有效推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合理创新加工贸易生产要素、拓展加工贸易产业链、形成规模经济等构建我国加工贸易比较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发展,辽宁省凭借着天然有利的地域、成本优势以及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扶持将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如此令人振奋的发展状况下辽宁省对外贸易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国内国际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依靠着粗放型的劳动力要素投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辽宁省如何克服现今存在的发展问题并且顺应国家政策号召进行转型是辽宁省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事情。将对辽宁省的对外贸易的现今发展状态进行阐述分析,从现状中总结分析其对外进行贸易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现有的知识中为辽宁省提出一些转型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前,加工贸易仍旧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由于劳动力的优势,在全球加工贸易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长的一个阶段内取得了不少的成效。然而,随着全球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分工的层次也变得更加精细化。过去,我国所从事的低端产品简易加工贸易以及不能实验当下国内外的发展形势了。这就要求我国的相关产业自身针对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转型对策和升级措施,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再次取得国际化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GDP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我国经济呈现出与以往不同却又相对稳定的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长期以来所依赖的低成本要素比较优势和产业链低端的竞争优势开始逐步减弱,传统对外贸易转型和升级的呼声日渐高涨,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外贸易的发展道路挑战与机遇并存。本文拟从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出发,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发展目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现状,并就传统对外贸易形式的变革趋势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区域对外贸易发展是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协同耦合的过程。本文主要基于协同理论以及层次分析法在指标体系构建中的优势,构建了辽宁省对外贸易演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发展中国的出口加工工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传统的贸易比较优势正在丧失,而动态的比较优势产业的构建尚未形成,如何对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及出口产业结构转行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加工业比较优势陷阱的分析,提出要加快中国出口加工工业的升级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