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许宪春 《光彩》2008,(5):14-14
避免经济增速回落过快,避免价格上涨过快初步判断,2008年消费需求增长率有可能保持或者略高于2007年的水平,投资需求增长率有可能略低于2007年的水平,出口需求增长率有可能低于2007年的水平。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略低于2007年的水平。从当前情况看,200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要做到"两个避免"。一是要避免政策性紧缩、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经济发展自身规律形成的自然减速的叠加,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回落过快;二是要避免连续5年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对价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的走势无疑对全球都具有巨大影响,我国也不例外。关于怎样估计纽约9.11事件后美国、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今年以来,国内需求大幅提升,从投资看,一季度增长12%,二季度增长15%,7月份增长近18%,8月份增长近19%,消费增长率也略高于去年平均水平,但总体增长率却跟随出口增长曲线趋于下滑,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走势在目前阶段主要不取决于内需,而是外需。二、"九五"期间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出现重大转型,主要是美、日、韩、台、港等的信息产业在沿海地区布局,使信息产业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一大产业。日、港、韩、台过去对美顺差,由此转为对中国大陆顺差,中国大陆对美贸易则出现巨大顺差,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信息产业的高速的增长,而信息产业的增长则得益于外需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在2003年复苏的基础上,2004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经济增长率将会达到5.0%,高于20世纪9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的平均水平,创造了过去20年来的最高记录。这种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周期自然运行的结果。以往的周期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复苏的初期阶段通常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受周期发展的制约和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已经开始。最近两年是增长阶段的转换期,潜在增长率大概是在7-8%之间,之后将会稳定在6-7%的中速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的一年里中国经济增长形势仍然看好,经济增长动力逐渐由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需求增长拉动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增长拉动,悲观估计GDP增长率不会低于7.5%,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形成的进口会持续增长。这些因素汇集起来将会推动外贸形势持续向好。预计2014年货物进出口增长率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6.
梁艳芬 《国际贸易》2007,(11):32-36
2007年上半年,世界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增长率超过5%。与过去几年美国经济一支独秀的增长模式不同,2007年以来,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突出贡献。预计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强劲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一半。在发达国家中,欧元区和日本在两个季度的强劲增长后,于2007年第二季度增长速度放慢;房地产市场下滑和次债危机继续困扰着美国经济,上半年美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只有2·2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7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2%。尽管支持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仍然健康,且日益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年均GNP增长率接近10%。 今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这样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是关系到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综合国力增强等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于璐 《商业研究》2002,(6):58-5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年均GNP增长率接近10%。今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这样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是关系到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综合国力增强等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梁红 《中国市场》2013,(1):19-24
从长周期和短周期两个视角分析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增长前景,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减速是长周期和短周期因素叠加的结果,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8%可能会是常态,但改革能通过释放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率。通过反思2009、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造成的影响,指出依靠金融加杠杆方式拉动经济并没有提高投资的效率,反而使中国经济积累了一定的风险,如今在政策收缩时很多企业陷入困境。在现有的资源配置体制和机制下,如果还继续拉动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拉升中国经济整体的杠杆率,不但不能提高经济增长率,而且会加剧资源错配,进一步积累系统风险。  相似文献   

10.
梁红 《中国市场》2013,(3):19-24
从长周期和短周期两个视角分析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的增长前景,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减速是长周期和短周期因素叠加的结果,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低于8%可能会是常态,但改革能通过释放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率。通过反思2009、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造成的影响,指出依靠金融加杠杆方式拉动经济并没有提高投资的效率,反而使中国经济积累了一定的风险,如今在政策收缩时很多企业陷入困境。在现有的资源配置体制和机制下,如果还继续拉动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拉升中国经济整体的杠杆率,不但不能提高经济增长率,而且会加剧资源错配,进一步积累系统风险。  相似文献   

11.
我国始于2003年的“软扩张”增长态势在2008年由于实施紧缩性政策而结束.随之我国经济将进入价格稳定和增长稳定的双重稳定增长阶段。在该阶段仍然以总需求管理为主,但需要兼顾总供给管理,经济增长仍然维持在接近自然率的水平上,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稳定性趋势仍然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2.
构建总量生产函数是建立经济增长模型的关键。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相一致,总量生产函数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发展历程可以描述为:从固定技术系数总量生产函数开始,分别经历了新古典总量生产函数、资本收益递增总量生产函数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一个资本收益递减但趋向于一个正数的总量生产函数的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3.
The replacement of humans by machin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wide array of productive tasks is changing the economic landscape. Mutations on the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widening income gaps, and uncertain effects over growth are some of the worries currently in the mind of economists. This article develops the foundations of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that puts into perspective the impact of automation over the aggregate economy. In particular, efficiency gains propelled by the current wave of innovation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associated loss of jobs and with the potential social unrest and anxiety that the substitution of labor by robots brings. The strength of each effect determines transition paths and steady‐state results.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a generalized Keynes-Kaldor growth model which incorporates both the Cambridge theor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endogenous technical change. Within the model, the rate of aggregate demand growth affects both the lev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the rate of output growth. However, demand growth management can only be used to shift the economy from low to high growth equilibria, and cannot produce continuous adjustments in the equilibrium rate of growth. This reveals that management of the growth trajectory is a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problematic from management of the level of output. Lastly, the model highlights ambiguities regarding the adjustment dynamics of demand growth.  相似文献   

15.
采用E-G两步法对1978年~201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和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能源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两者间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即能源费的增长可以直接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长期实行"重投资、轻消费"的政策,消费率一直偏低。以限制消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仅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居民效用最大化,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消费不足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然而消费过度会导致投资不足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因此经济中存在最优的消费规模。在检验消费规模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消费的内生增长模型,利用1978—2006年间29年的经验数据,求得中国消费率的最优值为66.46%,据以提出扩大消费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There has been a long‐held belief that there i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reased level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owever, more recent work has questioned this hypothesis and the re‐opening of the debate has identified two key areas of contention. One i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effects of openness are conditional on factors omitted from the core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and hence how the hypothesis is tested. The other is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openness and liberalisation. This paper addresses both these areas by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heterogeneity in growth performance among liberalising countries us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in aggregate there appears to be a positive but small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sation on growth, this masks a huge range of responses.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is heterogeneity shows that a one‐size‐fits‐all policy is not necessarily the most effective, and suggests a case‐by‐case approach is more appropriate.  相似文献   

18.
我国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贸易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1980-2004年的数据,描述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特点,并借助协整模型实证研究了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关系。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度和贡献率都较低,这是因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一方面受宏观环境影响,另一方面自身竞争优势不足。本文经过研究,形成了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直观而清晰的认识,并为无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94年1季度至2012年2季度产出和价格的季度数据,建立了基于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用以分析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考察经济增长和价格对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的动态响应。实证研究表明,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标准差均较大,而且总需求冲击波动性要大于总供给冲击的波动性,说明我国经济在样本数据期内存在波动性。脉冲响应分析发现,总供给冲击对于产出具有正向长期趋势,而总需求冲击对于产出具有正向短期影响;对于价格而言,总供给冲击对价格产生负向长期影响,而总需求冲击对价格产生正向长期影响。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主要在于供求冲击为负,供给负冲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经济界只重视一种资本和一种投资,即财力资本和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理论界提出了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本文在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和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基础上认为,过去10年间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推动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智力资本并不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且投资收益率不断下降。我国目前并没有进入真正的知识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