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0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妇女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导致老年妇女贫困的原因,指出,应通过逐步缩小男女退休年龄差距,建立弹性退休制度,扩大覆盖面,引入遗属保险,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以及加强对贫困老年妇女的社会救助等措施来解决老年妇女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养老金计发公式存在着诸多缺陷,既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缺乏指数化调整机制,既不利于养老金替代率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保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维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配套措施,我国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必须改革.文章借鉴国外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个含有可持续发展因子的兼顾公平和效率、激励与约束机制共融的养老金指数化计发公式,以期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退休年龄延迟和内生生育率的世代交叠模型,探讨了社保缴费率和退休年龄延迟对就业率和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和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退休年龄延迟能够有效改善社保缴费率下降所产生的两难困境,退休年龄延迟与社保缴费率之间存在最优组合;进一步利用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社保缴费率在退休年龄延迟与就业率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这一机制,退休年龄延迟能够通过降低社保缴费率进而增加就业率。政府应“小步渐进式”地推行退休年龄延迟政策及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构建社保缴费率与退休年龄相联动的调整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改革养老金制度,并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为退休年龄延迟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新职工"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的预测,发现中低收入的"新职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难以维持退休后基本的生活水平。因此,在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下,应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发展企业年金、提高个人账户基金投资回报率等措施弥补制度设计的缺陷,进而实现"新职工"养老金替代水平与实际需求水平的拟合。  相似文献   

5.
我国干部职工的退休年龄基本上还是沿用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劳动保险条例》中的规定。突出的问题是退休年龄早,男女间退休年龄差距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退休年龄的调整和推迟已经迫在眉睫。然而,任何问题都有两面性,由于延迟退休年龄事关国家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更是如此。在真正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之前,必须全面考虑、稳步推进,以减少改革产生的阵痛。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偏低,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偏短,而领取养老保险金年限偏长,一方面引起赡养率上升,统筹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另一方面,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退休职工平均寿命将超出10年,个人账户面临长寿者支付风险。因此,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成为改革的必然。但是考虑到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可能挤占青年人就业岗位,产生就业替代效应:而延迟退休年龄也会产生就业促进效应,并且就业促进效应将大干就业替代效应。借鉴国外做法,结合国情。建议我国应尽快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实行浮动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社会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为背景,分析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度的弊端。借鉴国外退休年龄制度改革的有益经验,结合上海的柔性退休制度,提出我国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的若干建议,包括逐步延迟职工退休年龄、弹性退休与激励机制相结合、提高劳动起点年龄、设定最低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缩小男女退休年龄差距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延迟退休年龄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对策。然而,由于担心延迟退休年龄会增加失业,这一举措也遭到延迟退休国家民众的普遍反对。那么,延迟退休年龄究竟对就业有何影响?如何找到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均衡点?我们从充分就业和劳动经济学理论出发,构建了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关系的计量模型,揭示了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经济发展之间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弹性退休年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已不适应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劳动力危机和养老金危机,必须进行调整,但是考虑到不同人群对延迟退休年龄的不同态度,建议我国实行适时适度、充分考虑男女差别和当事人自主意愿的弹性退休年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使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养老压力巨大。而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已实施了60年,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急需对此进行改革。文章全面分析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无庸置疑。结合连云港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基金统筹层次;设计公平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制定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最初的制度设计原则是追求效率、兼顾公平,发展方针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这与当时经济发展理念一致。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经30多年的运行,目前基金出现当期收不抵支,各级政府财政补贴额逐年上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出现可持续性发展危机。此外,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制度现存的危机。在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发展又处于转型时期,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需要继续强化广覆盖、保基本的发展方针,通过改革统筹基金的保基本功能,借助与养老保障相关的政策制度强化其基本保障能力;通过建设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继续扩展企业年金的普及率,强化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式养老保险基金在富有群体中的推行,最终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公平是每个国家、社会和个人追求的目标,而目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未能体现公平的原则。为了实现公平,今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用法律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将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同纳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范围;基础养老金的计发比例要考虑受教育年限的因素;妥善解决老人、中人之间的养老待遇水平问题;以职业年金制度体现高素质人才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减速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问题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国际趋势。建立包括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计划)在内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降低现行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水平,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养老金调整机制是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收入再分配的重要环节,对我国退休职工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经历了养老金的不断上调后,我国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日趋成熟,但仍存在地区间待遇调整差异大、缺乏有效激励和公平等问题,导致中国养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影响了退休职工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研究养老金调整机制可以更好地实现养老金的合理分配,确保我国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法/过程本文回顾了以往对养老金调整机制的研究成果,收集了近几年养老金调整机制运营的成果数据,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结果/结论我国养老金需要协调好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养老金三者的关系,同时建立政府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及制度化的正常调整机制,实行分段延迟退休的政策,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养老保险的制度转型是指从新中国初期建立并逐步定型化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转换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养老保险改革从框架设计、模式选择,到新制度的总体规划和基本定型,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制度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7.
调研表明,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态势为“两低两高”,即基金支付安全系数低,养老金替代率低,职工负担系数高,职工参保率高。调研同时表明,基本养老保险支柱尚能支撑,但不够坚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支柱得到一定重视,但缺少管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支柱得到强化,但缺乏规范。基本的对策思路是:依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参保率,确保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增强基本养老保险支柱的抗风险能力,夯实第一支柱;完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协调管理机构及明确其具体工作职责,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水平,管理好第二支柱;统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逐步完善职工养老保险计划,规范第三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