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城市首位律和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测算了1990-2008年以城市人口规模表征的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分维值,并对分维值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满足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规模分布变化波动较小,有趋向集中分布的趋势;超大城市数量少但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区域内城市规模等级层次断层,中小城市发展比较成熟。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建设,应坚持"强化超大城市,重点发展特大和大城市,发展完善中小城市体系"的原则,逐渐建成"金字塔"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梯度成长是城市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新疆城市体系中一度出现了无大城市的断层现象,这种缺少大城市的城市体系结构不利于特大城市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发挥以及各规模等级城市间能量的传递。本文在分析新疆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新疆目前的9个中等城市进行考察,找出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进行重点培育,以完善新疆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下,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都不尽合理,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人才,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今后以工业化为目标,走以发展大、中城市为重点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应该是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合理选择。 一、重点建设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挥它们的集约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聚集是城市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相似文献   

4.
本文检验了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对不同规模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增长都得益于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有益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经济增长,不利于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经济增长;从全国城市的角度来看,产业专业化、产业多样化都有益于城市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设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不仅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兴衰的表征,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建设好城市,对本地区的各项工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一、张家界城市定位问题城市定位实际上是确定城市的功能性质,或者确定其规模,因此有两种标准可供选择:一是按城市规模作标准可分为:世界级城市、超级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二是按城市功能作标准可分为:政治型(中心)城市、经济型(中心)城市、交通型(中心)城市、文化型(中心)城市、旅游型(中心)城市、宗教型(中…  相似文献   

6.
人口是城市社区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各项社区建设效能的发挥都和城市人口相关. 一、人口规模合理化 1、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态势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居住人口数量规模将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  相似文献   

7.
通过计算泛长三角地区不同城市规模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位熵,对城市规模与两大产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但制造业水平相对不高;其他规模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高,尤其特大城市比其他规模城市具有更高制造业集聚水平,但其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普遍较低。此外,2014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间均有某种对应关系:制造业与城市规模之间大致呈“倒V”型分布;生产性服务业随城市规模递减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人口是城市社区系统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各项社区建设效能的发挥都和城市人口相关。一、人口规模合理化 1、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态势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居住人口数量规模将城市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建国以来这几种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发展其基本态势是"两头快、中间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中城市和小城镇有较大发展,都呈上升趋势。从城镇规模结构来看,1980—1992年,特大城市(100万人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模分布演进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如下问题,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我们基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对中国过去10年的城市体系演进进行了系统回顾,并运用省区动态面板数据识别了城市规模分布演进影响整个城市体系的外部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本文发现,从整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看,中国的城市体系仍未达到最优分布状态,但正逐步向其趋近。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体系主要特征为中小城市过多而大城市过少,少数大城市相对规模过大。新的(特)大城市的出现,及各大城市的共同发展,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效率。本文的发现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途径选择提供了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10.
运用1992-2010年四川省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规模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城市对城市化的推进影响程度不同,四川省大规模城市(包括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规模城市)对城市化的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发展满足规模经济效应即城市整体效率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提高,城市的规模化是实现城市规模效应、经济总量优势,提升吸引力和辐射能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主题公园的特点在于,一是具有特定的主题性,二是它通常是人造的景观,具有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三是有比较高的游客量门槛.这些因素决定了主题公园往往选址于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据统计,到20世纪末,全世界每年游客超过100万人的主题公园约有80-100个,绝大部分分布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郊区.城市发展和主题公园经营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大城市是怎么来的?广东的经验值得看看。广东省近日公布的"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显示,全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共分为5级,其中超大城市两个,分别是广州与深圳,特大城市两个,分别是佛山与东莞,大城市则达到11个,中等城市7个,小城市56个。城市规模如何评级,不是广东自说自话,根据的是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评价标准是"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注意统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2年~2006年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本文估计了我国城市的最优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函数.研究表明:(1)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2)我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位城市缺失的问题,表现为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基于此,我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相似文献   

14.
李威  王珺  陈昊 《南方经济》2017,(11):85-102
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不仅存在着城市化水平的差异,还存在着城市规模分布演进趋势不一致的特点。文章率先关注到这一特点,并从城市初始规模的视角入手,探讨和检验了国际贸易和区域内城市间运输成本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基于1998-2013年中国23个省区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等面板数据,文章发现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大城市发挥其规模经济的优势,获取更强的规模增长动力,从而推动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省区内城市间的运输水平会影响国际贸易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在运输成本较高的省区,贸易开放会促使城市规模集中,而在运输成本较低的省区,贸易开放则会令城市规模分布趋于分散。在中国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运输成本较高的区域避免大城市的过度集聚,实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了城市建设的大潮中。然而城乡户籍"二元制"的改革滞后于农民工人口的流动速度,伴随着房价的居高不下,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成为了各个城市建设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其他中等和小城市四部分,分别对这些城市的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进行研究,期望找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正加紧对地下空间进行大规模综合开发,青岛等多个大城市已进行相关研究及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大有席卷全国之势。多位城市问题专家指出"地下空间的发展将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题"。笔者近期赴日本培训期间,亲身感受到庞大的地下空间设施对东京这样千万人口级特大城市带来的种种益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各类城市的城镇化路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分析指出,这意味着中小城市户籍有望很快放开,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可能将进一步收紧。(2013年12月15日《中国新闻网》)  相似文献   

18.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并要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重点将由发展特大城市、大城市转移到中小城市、小城镇上来。  相似文献   

19.
运用Sys-GMM 面板方法来实证研究创业活力对中国城市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显示:创业活力显著促进了城市工业增长;东部城市创业活力对工业经济的促进效应最高,中部和西部城市次之,东北城市则不显著;创业活力对城市工业经济的促进效应随着城市规模的递增而提高,即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至特大城市依次递增;在总体上,拥有经济开放政策的城市创业活力促进效应更大,但是当城市开放政策超过一定数量后,这种促进效应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20.
苏斯彬 《浙江经济》2012,(11):30-31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以人口城市化作为新型城市化的核心,但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继续大幅扩大人口规模存在诸多弊端和障碍,以及相当数量就业竞争力较弱人群难以完全融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情况下,在土地城市化大大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探索在小城市培育中更好地谋划外来务工人员及本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