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鹤类资源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湿地,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繁殖水禽达数百万只,1958年开始开发,湿地面积现仅余1.56万km2,鹤类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1995年航调,全区繁殖的鹤类数量仅余65只。1998年湿地开始全面保护,鹤类数量逐渐上升;2000年5月航调,仅挠力河流域就有丹顶鹤103只。2000~2001年调查,估计繁殖丹顶鹤数量为200只左右,迁徙丹顶鹤数量为800只左右;白枕鹤繁殖数量为70~90只,迁徙数量为700~800只;白头鹤迁徙数量为100左右;其他鹤类数量极少。影响鹤类分布的原因是因湿地开垦造成栖息地面积缩减、人为干扰严重、环境污染和食物来源减少。  相似文献   

2.
哈拉海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面积为6.46万hm2。笔者2000年4月15日至5月30日对哈拉海湿地鹤类资源的数量、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该区记录有鹤类5种,但本次调查仅见2种,即丹顶鹤和白枕鹤。丹顶鹤迁徙种群为151只;统计21个家族群,有53只,其中成鸟41只,雏鸟12只,成幼比例为3.42:1;繁殖种群为10只(5对),另4只亚成体。白枕鹤迁徙种群为6只,未见繁殖个体。白头鹤、白鹤和蓑羽鹤近几年均未见记录。分析了对该区鹤类受威胁的原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白鹤(Grus Leucogeranus),是世界濒危鹤类之一,现存野生白鹤800余只。白鹤在苏联繁殖,主要在我国江西省东部鄱阳湖越冬。每年春季迁徒时在黑龙江省西部扎龙自然保护区停留50天左右。1982年7月12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同志视察扎龙自然保护区,曾详细了解了白鹤的状况,指示说:“白鹤的数量比丹顶鹤还少,那不就更珍贵了吗?能不能让白鹤在我们  相似文献   

4.
我国丹顶鹤资源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隶属于鹤形目鹤科的大型涉禽。在我国,丹顶鹤为濒危稀有鸟类。为了摸清我国丹顶鹤的数量、分布状况,自1980年以来,分别对丹顶鹤的繁殖分布区乌裕尔河流域、三江平原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及内蒙等地进行了多次地面和航空调查。五月份为丹顶鹤的繁殖后期,亲鸟一般不远离巢区,这有利于对其进行数量统计。航空调查采用  相似文献   

5.
向海自然保护区芦苇资源丰富,芦苇湿地又是丹顶鹤的重要繁殖栖息地,芦苇资源开发与丹顶鹤栖息地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矛盾。2002年春季,向海湿地芦苇面积21 663hm2,芦苇总产量为13 700t,随着干旱的加剧,芦苇产量逐年降低;调查了丹顶鹤的迁徙动态及繁殖情况,探讨了芦苇资源的刈割方式对丹顶鹤的影响,不同的刈割方式对丹顶鹤繁殖的影响较大;提出了芦苇资源合理开发与丹顶鹤栖息地保护有机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现存有15种鹤,中国记录有9种,黑龙江省拥有7种,包括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沙丘鹤及蓑羽鹤。由于栖息地变化,它们均处于濒危状态。为了加强鹤类的保护工作,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决定,使鹤类及栖息地得到有效的保护。鹤类种群数量在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7.
洪河湿地夏季丹顶鹤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I,IUCN红皮书列为全球濒危物种,并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2012年6月,笔者在洪河自然保护区对丹顶鹤夏季觅食地生境进行了调查;共获取80个1m×1m的样方,利用样方法和因子测定法测定其夏季觅食地植物的类型、高度、盖度、植物密度、水深、人为干扰距离等。结果显示:丹顶鹤夏季主要在以苔草、小叶章为主的沼泽湿地中觅食;最佳觅食地植被高度为40~80cm,植被密度400~800株/m2,植被盖度为25%,觅食地水深多为10~15cm,人为干扰距离为0.4~0.8km;人为活动严重影响着丹顶鹤夏季的觅食。  相似文献   

8.
由于鹤类生活在开阔的沼泽湿地,要进行数量统计很困难,因此,如何准确地统计它们的数量是研究鹤类的关键之一。我国很多科学工作者进行了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的数量调查,现就其方法进行初步总结。在北方地区,多利用春季鹤类繁殖时期种群分散,成对活动的特点进行繁殖地的数量统计;而在南方,则利用鹤类越冬时期集群生活,活动范围较稳定的特点进行越冬地的数量统计。统计方法归纳为两种,即定点统计和路线统计。  相似文献   

9.
富经 《农家之友》2010,(15):17-18
在广西南宁市的大王滩景区,有一个叫刘武的传奇人物,他能指挥上万只天鹅一起起飞和降落,也能指挥丹顶鹤按他的意图飞行,让丹顶鹤为他做按摩,与丹顶鹤一起跳舞,演绎了凡人与鹤共舞的神奇。  相似文献   

10.
2003和2004年春、秋两季鸟类迁徙期时,对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迁飞鸟类进行网捕环志,并对其种类及数量进行了相关分析。2年间共网捕环志迁徙鸟95种6072只,隶属6目20科。其中春季78种3011只,秋季81种3061只。春季以燕雀、灰头和田为迁徙鸟类的优势种,每种各环志728、548、403只;秋季以燕雀和灰头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各环志619和542只。对网捕迁徙鸟类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2003年春季迁徙鸟类Shannon-Wea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H’=3.96;J=0.70。从两年内迁徙鸟类总体看,G指数为3.37,F指数为22.62,DG-F=0.85。这表明该地迁徙鸟类在种、属、科等分类阶元的多样性均较丰富。  相似文献   

11.
洪河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秋季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10-12~21对洪河自然保护区秋季丹顶鹤的觅食生境采用因子测定法,对栖息地进行了觅食生境的研究,包括植物高度、植物密度、植物盖度、水深、水流、人为干扰等。对丹顶鹤觅食生境进行样方测定。结果表明洪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盖度为49.50%,植物密度为491株/㎡。根据对野外调查数据用标准差分析以及平均值比较等数学方法处理,得出了以下结论:丹顶鹤喜好在植物高度60-120cm,植物盖度低于75%,植物密度在600棵/㎡的左右生境中觅食,距人类活动场所的距离大于500m的生境中觅食。本研究为保护丹顶鹤栖息地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图牧吉春季白枕鹤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枕鹤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研究鹤类与湿地的关系,可对鹤类的保护提供依据;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的觅食生境进行了研究;利用样方法对白枕鹤觅食地的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水深等进行了测量;白枕鹤最佳觅食地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以芦苇和苔草为主,植被高度为10~30cm,植被密度200~300棵/□,植被盖度低于50%;对其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PSR模型的我国资源安全演化轨迹模拟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对国家资源安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引进PSR模型,构建了中国资源安全动态跟踪评价指标体系,以翔实的数据统计为依据,运用AHP和Delph i等方法对1991~2007年影响我国国家资源安全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各因素的变化轨迹实施了模拟跟踪。对跟踪结果分析表明,尽管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采取了积极的资源安全响应对策,但是国家资源安全总体水平仍呈下降态势,根本原因在于人口、GDP、资源贸易等压力在逐年增长,导致资源安全状态较为脆弱。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中国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二调"前后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1996—2016年耕地数量的原始统计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选用ARIMA模型,基于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时间段耕地数量数据进行相互预测和反推,即利用1996—2008年耕地数量数据预测2009年耕地数量,利用2009—2016年数据反推2008年耕地数量,从而实现数据的校正和比值归一化的目的,进一步研究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遴选出其驱动因子。[结果]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2004年之前递减速度较快,之后递减速度趋缓。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值增加值占比、年末总人口数,以及城镇人口数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0.918,-0.896。[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推论,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对耕地数量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CORS系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相结合,开展村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底图。研究方法: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为研究区域,利用CORS系统测量像控点,对无人机航测影像进行几何校正和检验。研究结果:CORS系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相结合,是一种便捷的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方法。研究结论:该方法方便了局部区域大比例尺高精度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奠定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A rebuttal is provided of David Wood's proposal to open up tropical forests to agricultural uses. Concern is raised that his proposal exaggerates the ability of forests to regenerate after agricultural uses, sacrifices tropical forests in the name of alleviating poverty and in support of large land owners, and prevents valuable potential resource use by local populations. There is misunderstanding by Wood of conservationists' postures and the cause of current deforestation. In Brazil, deforestation has occurred primarily for low productivity cattle pasture (62% of all private land in the Amazon region in ranches over 1000 hectares-ha). Only 11% of private Amazonian land was in farms of less than 100 ha; only 30% of this size farm area was involved in 1991 in deforestation, while 70% of deforestation took place on ranches over 100 ha. Mass migrations of Brazil's population from the northeast to the Transamazon Highway and from Parana to Rondonia were impelled by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land tenure in migrant areas, and not by population growth. The rate of deforestation has slowed due to the economic recession. A World Bank study indicates that redistributing unproductive large landholdings in northeastern Brazil would increase agricultural output by 80%.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f tropic areas is not as assured; Wood's support is based on preliminary findings, which are being revised with more cautionary thinking. Wood also understates the maintenance of soil fertility with fertilizers. The issue of scale also affects the use of agroforestry and perennial crop plantations such as rubber and cacao, which can only absorb the production of small areas, due to marketing constraints and physical resource limitations. Conservationists have not effectively redirected World Bank efforts to protect environments and help the impoverished, as suggested by Wood. Forest recovery has been very slow in large cattle pastures, and would take thousands of years if the land is left undisturbed. Recovery even under traditional shifting cultivation schemes is slower than Wood recognizes. Wood's argument that deforestation is temporary is not sufficient to invalidate the claim for conservation now. Reallocation is really the same as land extensification; current practices in Brazil will not support large human populations. The solution is to develop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find other means to support rural populations in urban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