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内蒙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进行,内蒙古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内蒙古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既为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又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形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有效的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既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整个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速度、规模都在趋缓。实事求是地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对农村劳务输出关键是引导和管理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大流动,有人形象地称为“民工潮”,可谓潮起潮涌。不论外界如何评说,民工的大流动均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笔者以为:农村劳动力的大流动是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军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陆丰富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生产力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也是农户家庭经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讲,农村劳动力的自发性转移不仅对宏观经济增长具有影响,而且对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具有影响。对于二元经济结构社会来讲,农村劳动力的自发性转移对城乡相对收入变化也会产生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了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福利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生产函数等经验模型对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以及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进行估计。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而且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城乡相对收入呈现随经济增长而拉大的趋势,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却起着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郭志敏 《农业经济》1994,(10):22-23
农村劳动力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对策郭志敏农村劳动力是从事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结构状况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在重视和发展农业政策的指引下,依靠科技进步使我省农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非农...  相似文献   

6.
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钟蔚祥,朱道聪,杨斌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律性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中,面临着劳动力的大流通、大转移。包括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7.
上坊乡推行“两田制”的做法与效果朱重权,刘锋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面对着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之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新要求;面临着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有可能出现荒田的新情况,怎样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在推进我国农村的小康建设中至关重要。英国是世界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其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在综合评述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历程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培洲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领 《农村经济》2005,(8):104-106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虽大却素质不高,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培训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关于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三农”工作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现农民增收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主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动了农村就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调整优化。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实现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明显,但与江苏、浙江、四川、重庆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以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垦区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张跃峰,宋彦,杨文道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黑龙江垦区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安置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长此下去势...  相似文献   

12.
经济结构差异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性说明有必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分析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上三角地区不同的经济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认为不同的紧急结构具有不同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政府应根据各地经济结构特点采取不同的劳动力转移政策.  相似文献   

13.
论市场作用下的粮田规模经营张柏齐(一)随着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农村经济正朝着规模经营的道路迈进。从目前状况看,按人口均等分包土地"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等格局,已是难以为继了。因此,粮田规模经营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有经济头脑、有科技知识、有进取精神的农村能人,积极投身致富奔小康的主战场,在不同行业和岗位脱颖而出,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中坚力量。如何盘活能人资源,发展能人特色经济,近几年来,余庆县龙家镇积极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作法(一)打造能人班子,夯实组织基础。镇党委坚持把优秀青年能人纳入后备干部队伍进行动态管理,为村级组织蓄备力量。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将10名有威信、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两委”班子,优化村级…  相似文献   

15.
合作经济:农村经济新飞跃的大趋势□贾善耕丁淑梅市场经济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如何发展才能实现新的飞跃,才能使集体和农户两个层次的经济都能得到较快的发展,我们认为走项目与资金的合作之路是一大趋势。一、制约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要面对今天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低度城市化的国家,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因此,在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必须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李毳  李秉龙 《农村经济》2003,(12):72-73
由于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离政策 ,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劳动力也被人为划分为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两大主要范畴。在这两大范畴中 ,城市劳动力在就业、收入、福利待遇等许多方面享有比农村劳动力更加优越的条件。 2 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掀起的劳动力流动大潮 ,打破了城乡劳动力的分割局面 ,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在这个过程中 ,大约有 1 2亿农村人口流向了城镇 ,如此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加入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之中 ,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会有何变化 ?如何打破旧观念的束缚 ,提升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转移途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现壮不容光观,劳动力资源数量大但素质不高,笔认为,当前必须加大农村劳动力资本的投资力度,立足农业,把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转移与劳务输出结合起来,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转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黑龙江省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一方面有着传统农业大省的深厚经济基础,但另一方面却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面临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是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实现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分析黑龙江省剩余劳动力现状与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转移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一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经历着剧烈的结构性变化。农业劳动力迅速集结于非农产业部门,是这场经济结构大调整的主要特征。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农村妇女劳动力并未直接参与这场深刻变革,她们的大多数依旧滞留在农业内部。以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郊区为例,农村男女劳动力性别结构比是100:93,而务农劳动力性别结构比竟高达100:155。为什么妇女劳动力会滞留在农业内部,使农业劳动性别结构严重失调呢?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