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接2012年第3期P54)3.加强管理,建设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收利用、再资源化体系是可行的。(1)上海"三分钱工程"实施的成绩。上海市人民政府采取了"源头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励替代"十六字方针政策,实施了"三分钱"工程,对"白色污染"主要污染源"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进行管理。目前上海市  相似文献   

2.
从1980年算起的30年发展历程看,中国包装产品已从零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包装大国,并正在向一个包装强国迈进;中国的产品包装已改变了原始落后的包装面貌,已有部分产品包装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产品包装水平;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出现了"过度包装",形成大量资源浪费,造成包装垃圾废弃,不能回收利用,不能再循环等,严重污染环境的局面。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十一五规划"对于我国包装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金属容器包装属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其产品的主要特点是:保质期长、携带方便、耐碰撞、不易造假,而且金属本身是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材料,与塑料、陶瓷等其他包装材料相比,具有良好的循环再生能力,是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上游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金属包装行业走出低谷。油脂化工、石油制品、医  相似文献   

4.
一次性发泡快餐盒无毒无害与各种现有"环保餐盒"在性价比上无疑是最优异的产品,其价格最低,性能最好. 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盒(PSP)是80年代引入中国的,它安全、轻巧便利、支撑力强.不易变形、防油.防水,保温性好,价格低廉.但由于管理不善和人们随意丢弃的不良习惯,随之出现的"白色污染"也日益加剧.在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6号令倡导下,又出现了大量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盒的替代品--"环保餐盒"、"降解餐盒".  相似文献   

5.
李沛生 《中国包装工业》2010,(8):62-62,64,66,68,70
包装印刷行业是为工农业产品配套的行业,也是产品的“嫁衣”。任何一件产品的完成都离不开包装印刷。在纸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有印刷,但在包装统计时很多都只统计在纸、塑、金属包装中.未统计进包装印刷.因此在包装工业统计中.2004年包装印刷产值仅628亿元。  相似文献   

6.
起因发展——白色污染——两次(1999年、2005年)被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市场上出现了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以下简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由于其性价比高、实用可靠、安全卫生,所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应用。截至上世纪末,全国的生产量已超过50亿只,并已开始向美国、欧盟、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如福建一企业每月的出口量高达30多个集装箱。但由于当时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普遍存在随意丢弃废物的  相似文献   

7.
<正>玻璃包装因其材质透明,化学稳定性好,对内容物无污染,可以高温加热,旧瓶还可以回收再生利用,一直被认为是最好的包装材料。尽管近年来玻璃包装受到塑料和其他包装材料的挑战,但玻璃包装始终在包装领域占有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8.
正尊重科学,遵照循环经济与绿色包装理念,以点带面推动绿色包装产业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自2005年起与兄弟协会一起,本着尊重科学,遵照循环经济与绿色包装理念,共同关注我国一次性快餐具的现状与发展。专委会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绿色包装产品,也是有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产生"白色污染"的元凶,针对应  相似文献   

9.
自原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2月1日起实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的第6号令,2001年4月23日发出《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文件,同年5月29日再次发出《关于餐饮企业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文件,2001年12月28日,四部委又联名签发了《关于加强对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执法监督工作的通知》文件。原国家经贸委的“一令三文”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尽早推出历史舞台,让环保餐具尽快占领市场的整顿工作中显示出的决心与力度都是空前的。第6号令发布6年以来,各省市地方政府也都先后发布了命令,但做法不一。市场现状如何?“白色污染”究竟得到控制没有?等等问题已成为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各地方政府、企业、外资企业也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10.
<正>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在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的6号令和4号文的禁令下,经过11年的实践,市场占有率仍高达76%以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在认真听取了专家和我国环保、科技、轻工、包装等各界老领导王玉庆、曲格平、叶汝求、石定环、步振发、廖  相似文献   

11.
一次性发泡塑料快餐盒无毒无害,与各种现有“环保餐盒”相比,在性价比上无疑是最优异的产品。其价格最低,性能最好。通过强制回收,可再生造粒,回收利用。从一次性快餐具的生命周期(LCA,即从产品摇篮起到坟墓)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一次性发泡快餐盒是符合循环经济3R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d再利用:Recycle再资源化)的。它符合以LCA评价规则确定的绿色包装定义,产品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经过回收,对生态环境不造成污染和破坏。所以,一次性发泡快餐盒应属于绿色包装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产业指引     
政府部门多管齐下共推简化包装奢华包装现象一直受到社会舆论批评,国家也从政策和法规层面做过限制规定。这些规定措施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至今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奢华包装具有欺骗性,厂家商家不会仅凭自觉就放弃奢华包装;好面子、讲排场的攀比和扭曲消费观,也助长了奢华包装;一段时间以来的公款消费、追求奢靡享乐之风,也给奢华包装创造了市场;而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力,则削弱了对奢华包装行为的制裁和遏制力度。—当前,各地各部门都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要求,扫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好转。应以此为契机,从眼下做起,出台一些硬招、实招,倡导诚信经营、诚实为人,以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管用有效的法律制度摈除各类形式的"奢华包装",促进全社会弘扬俭约素朴风尚。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霍林河煤矿劳动工资系统专业人员始终对露天矿工资管理工作本着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原则去指导劳动工资管理工作.把工资管理、劳动力管理、劳动保险福利以及劳动保护四项管理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一套对露天劳动工资管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包装工业》2013,(Z1):8-10
禁令下市场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包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循环经济分会(筹)会长、国务院原全国包装改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沛生在接受采访时,给记者提供了2005年和2008年两份调查资料,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一次性餐具(含餐盒、面碗、杯、盘)年销售量达到280亿只以上。其中,快餐盒用量约为120亿只(各种环保餐盒年销量为34亿只,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为86亿只)。与6号  相似文献   

15.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聚丙烯快餐具目前占有90%以上的份额,而所谓的各种"环保餐盒"因其环保和节能减排特性不明显,基本被淘汰出市场。  相似文献   

16.
玻璃包装因其材质透明.化学稳定性好.对内容物无污染.可以高温加热,旧瓶还可以回收再生利用,一直被认为是最好的包装材料。尽管近年来玻璃包装受到塑料和其他包装材料的挑战.但玻璃包装始终在包装领域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玻璃包装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3年2月16日,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签发的第21号发改委令,于2月26日在发改委网站上发布,次日8:55发布于中央人民政府网站。该令形成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目录中涉及"修改"的项目共36个。其中"淘汰类"落后产品涉及7个;共有2个产品将在目录中被删除:一个是淘汰类"一、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十二)轻工"第5项"直接接触饮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PVC)包装制品";另一个则是位列最后的淘汰类"二、落后产品""(九)轻工"第6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简而言之,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物质消耗后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物资的使用——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再利用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循环经济使  相似文献   

19.
包装作为商品流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已经彻底改变了20年前包装的落后面貌开始向包装强国迈进。在当前我国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背蒂下,商品流通领域出现的过度包装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抑制过度包装倡导适度包装成为了现阶段我国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简单的叙述了我国包装行业如何从80年代的落后包装发展到90年代的优秀包装的历程,又紧紧围绕循环经济的中心,详细的阐述了如何通过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实施源头控制加强回收利用来遏制过度包装、倡导迂度包装。  相似文献   

20.
一次性发泡塑料快餐盒无毒无害,与各种现有“环保餐盒”相比,在性价比上无疑是最优异的产品.其价格最低,性能最好.通过强制回收,可再生造粒,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