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理论的成熟期,本文试图在纵向考察中揭示其“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深层历史渊源,在横向考察中探讨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对文学理论对文学的贡献,从而准确地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整体轮廓。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人藏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与纸的发明与普及、文化多元、爱藏书的社会风尚等有关。魏晋南北朝私人藏书的繁荣,推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兴盛。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大量鬼怪神仙的故事反映了远古鬼神崇拜的心理。原始思维中的情感对志怪小说及作者的审美情感有着双重的渗透作用,具体表现在志怪小说作家的创作激情与原始宗教、巫术情感十分相似;同时,它还表现在原始宗教、巫术等思维左右着志怪小说中的审美情感。这两种渗透使得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具有了某种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袍服演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袍服开始成为便服。同时由于民族的融合,袍服开始出现多种款式,并且大量吸收少数民族服装元素。文章通过对经史文献、壁画、出土绘画、博物馆馆藏绘画等实物进行研究,以袍服形制和功能、色彩装饰和材料为基础进行分析总结,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袍服的演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文章认为魏晋时期袍服开始发生演变,至北朝时期圆领袍服逐渐在中原地区流行开来,出现窄袖、宽袖、广袖,交领、圆领,袍长过膝、袍长坠地等多种形制并行的现象。此外,文章根据经史古籍中袍的名称和使用材料有关记载,结合当时纺织手工业的社会背景,分析出秦汉时期以材料命名的袍服主要有绛纱袍、碧纱袍、绫袍、罗袍等,从而还原袍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信息。  相似文献   

5.
<唐律疏议>的先进性及其对周边国家和后世的影响为世人所公认.通观唐律的精神原则制度皆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仿佛,若无该时期对秦汉时期的法制进行整合,唐朝要在短时期内创制出影响后世千载的法典实难想象.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对唐律的法律精神及具体制度的形成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不仅有许多各具风格的诗人,而且从内容、形式到格律等都大有进步。论文选择了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诗人,包括魏曹植,晋傅玄、陆机,梁吴均等。通过分析比较他们对《陌上桑》这个共同的故事题材的不同处理方法以及体现出来的不同诗歌风格,展现从乐府诗到文人诗以及文人五言诗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中,文化始终是社会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个民族的兴亡、发展,都无法脱离文化传承的关系。纵观中国历史,每个朝代在文化的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特点,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各种力量的推动,家族文化就是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琅邪王氏家族的文化发展就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先秦两汉诗论的主流是政教功用论,到了魏晋南北朝,这一主流得以转变,在从政教功用到审美娱悦的转变中,钟嵘的《诗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在学术上系统地阐述和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屠城现象,试图从屠城这一残酷的战争乱象来窥探这一时期的乱世景象。透过屠城的窗户,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观察肆虐几百年的"玄"风,来感受持续几百年的政治乱象。  相似文献   

10.
《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翘楚,虽多“丛残小语”,却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故事类型,为后世志怪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即以《搜神记》中的报恩故事为中心,探析故事中的报恩主角、报恩方式及其这一主题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叙事视角,认为是采用了第三人称限知叙事视角,而且认为这种叙事视角是当时特定社会文化心理的吁求。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的诗人江总,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对他的评价也只停留在"文学创作以艳情为主的御用文人"层面,其实江总的诗歌内容很广泛,而且有自己的特色,应该给江总及其诗歌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其叙事结构非常有特点,作者认为是一种二元同构、两极中和的叙事结构。本文试从叙事内容、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从互文性视角出发,对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燕歌行》系列作品的主题由"闺怨"向"征战"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论证,重点探讨《燕歌行》主题演变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文本意义的增值问题,有助于发掘诗歌文本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萧统主编的《文选》共选录谢灵运、颜延年等十一位诗人的二十三首游览诗。这些诗的主题纷繁复杂,成因多样。文章通过对这些游览诗内容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保己修身、志向怀抱、歌功颂德和孤寂哀伤四大类主题,并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深入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丰富的旅游文学作品是庐山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标记了庐山旅游发展变迁的历史信息。庐山旅游文学可划分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和民国5个发展阶段,清代出现的景点数量最为可观,表明庐山的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庐山旅游景点的空间位置表现为2种趋势,一是扩散化趋势,由早期的若干点扩散到民国时期的面,由早期的山麓向山顶扩散;二是集聚化趋势,由魏晋南北时的带状分布发展到民国时期的立体格局。  相似文献   

17.
<洛阳伽蓝记>的是杨之的呕心之作,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动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书中自序提及的追述洛阳寺庙兴废之外,还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两个时代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史学的繁荣和地记的兴盛.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当的生产活动,是破坏生态和引发灾害的重要因子;林木资源的大量耗费,使得其调节生态和遏制灾害发生的能力大大降低,以致屡发的灾害呈蔓延之势;统治集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在毁灭人类明的同时,也使生态资源遭到重创,从而引发灾害;统治阶级的剥削与苛敛,斫丧了农民的防灾能力,进一步增加了天灾人祸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理论批评史的一个璀璨时期,钟嵘的《诗品》则是这一时期的一颗闪亮的明珠,《诗品》以"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论为基点,以"悲怨之情"为一个品评的标准,推崇"自然之情"的审美风尚,追求"兴味无穷"的审美境界,对后世的诗歌品评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迁徙频繁,使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多,许多民族在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产生了文化变迁现象。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本文着重从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拓跋鲜卑的文化变迁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