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目的:对福建省2004—2015年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2016—2025年的安全状况进行预测,以指导区域耕地合理、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运用PSR评价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无偏GM(1,1)模型进行预测,通过障碍度模型确定障碍因子。研究结果:(1)2004—201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值呈曲折上升趋势,安全级别从较安全级上升为安全级;(2)预测结果显示,2016—2025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维持在安全状态,但安全值呈直线下降趋势;(3)通过障碍度模型得出未来10年福建省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状况及农业生产活动方面。研究结论:2004—2015年,福建省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较好,未来10年的耕地安全状况还需通过出台惠农政策、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及宣传耕地生态安全知识等措施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严守耕地红线、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法]文章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时序变化特征,引入重心转移模型和变异系数,探究耕地压力重心的空间分布及迁移特征,并基于粮食生产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视角,选取10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2007—2016年中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指数呈现阶段性特征,总体处于波动递减的趋势,各地级市耕地压力离散程度和空间差异不断拉大,空间分布不均衡,东西分化趋势显著;耕地压力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在郑州市区域移动;选取的影响因素指标对耕地压力变化均有影响,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农民收入产业结构化肥投入灌溉水平复种指数粮食单产量耕地质量人均耕地面积。[结论]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压力影响显著,是影响耕地压力变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PSR模型与集对分析的耕地生态安全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弥补已有耕地生态安全诊断中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不足,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集对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1999—2013年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经历了"临界安全—较安全"的演变历程,但2013年"较安全"水平不高;(2)长远来看,压力是影响耕地生态安全的首要因素,压力和状态的障碍度呈现增加趋势,响应的障碍度不断下降;(3)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等是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研究结论: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耕地生态安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集对分析法能从整体和局部上剖析耕地生态安全内在的关系,把对不确定性的辩证认识转换成具体的数学问题,有效挖掘耕地生态安全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DPSIR模型构建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计算得出2010~2018年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值和五个子系统的安全评价值。最后引入障碍度模型,探究影响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8年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态响应子系统的安全评价值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的变化在时间上基本同步,并且方向上也基本一致;(2)2010~2018年郑州市经济发展压力对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作用持续下降,而人口增长压力、粮食生产压力和城镇化压力对土地生态安全的障碍作用持续上升。2016年以后郑州市土地生态安全面临的三个最大障碍因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增长互动、产业分工合作、公共服务共享以及生态环境协调四个方面构建区域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区域空间互动模型,以淮海经济区20个地市为基本单元,2005和2016年为时间截面,对其融合互动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探讨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发现:(1)淮海经济区融合发展各项指数均呈提升趋势,且四大区域融合发展差异较为显著,基本呈现苏北鲁南豫东皖北的发展格局,发展综合值较低是导致融合发展水平滞后的主要因素;(2)淮海经济区各地市融合发展类型以较好和初级融合发展为主,优质融合城市数量较少;(3)各地市间互动联系不断增强,辐射和集聚能力日益提升,空间多中心结构初现,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相似文献   

6.
文章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变异系数法、重心转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淮海经济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变化与分异,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研究区20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从时空分布来看,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化程度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位于区域东部及北部江苏和山东下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长速度快于西部及南部城市;(3)2000—2015年研究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重心多数年份位于徐州,迁移方向向东向北;(4)2000—2011年研究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出增大的趋势,2012—2015年变异系数差距虽未增加,但依然较大;(5)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时间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7.
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研究力度逐渐增大。文章基于DPSIR模型构建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对沈阳市2010~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2010~2017年)沈阳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呈现"较安全—不安全—较安全"变化过程;(2)研究期内(2010~2017年)土地生态安全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生态安全驱动指数、状态指数、影响指数和响应指数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为沈阳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预警问题及其时空格局变化,旨在为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文章运用PSR模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各指标权重,对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格局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GIS技术分析其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土地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变化,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探索其障碍因子。[结果](1)2000—2016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综合预警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生态预警状态由"较不安全"转为"临界安全",警度亦由"重警"变为"中警"。(2)从空间格局来看,空间上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明显,研究初期西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优于东部地区, 2016年呈现出中部高、东北—西南部低的态势。(3)近17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安全状态经历了"极不安全—临界安全—较安全"的发展历程。(4)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土地垦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单位面积耕地地膜负荷等。[结论]研究期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土地生态安全得到明显的提升与改善,并在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西北生态脆弱区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及动态演变趋势,文章借助三角模型从经济持续性、社会和谐性、生态合理性三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持续性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非社会和谐性指数和非生态合理性指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由不安全状态(2008—2015)向弱安全状态(2016—2018)转变;土地生态安全趋势呈现很安全—一般安全—很安全的波动发展趋势。(3)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GDP、城市绿地面积、工业三废的治理是影响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4)兰州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年变好,并朝好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协调县域土地与生态的关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以沁源县为例,运用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熵权法赋权重,选取县域12个生态安全指标,进行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表明:2013—2016年沁源县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总体成上升趋势,从0.772 8增加到0.800 9,上涨基本平稳,但响应值出现波动。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的变化主要受响应值的影响,需合理利用土地,缓解人口和城镇化压力,保护耕地生态,保证土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文明城市、旅游产业的内涵及其作用机理,构建宁波市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均方差决策法和综合评价法测度其综合得分,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协调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6—2015年宁波市两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耦合度C徘徊在0.415 5~0.5之间,一直处于拮抗阶段;(2)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D从2006年的0.315 2上升到2015年的0.661 6,呈现出由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不断优化的趋势;(3)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表现为两阶段,即2006—2010年属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和2011—2015年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滞后型。据此建议构建绿色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城市管理水平,建设美丽宁波,着力打造天蓝山青水美的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从数量、质量、结构、保障等4个方面切入,构建综合性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分析2005—2015年鄂尔多斯市10年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特尔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值。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与鄂尔多斯市实际情况划分土地生态安全级别。[结果](1)10年城镇化进程中,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明显。其中,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他土地面积有所减少;(2)从土地生态安全分项评价结果来看,数量安全评价数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微小变化,安全水平基本稳定;质量安全与保障安全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明;结构安全评价分值出现了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这与土地政策的倾向具有明显的相关性;(3)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来看,鄂尔多斯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已由2005年的临界安全水平提升至较安全水平。[结论]鄂尔多斯市整体生态安全水平正在逐年改善,但是仍未达到理想安全状态,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中应继续加大土地生态安全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辉南县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因其地质、地貌的特殊性而担负着自然地域界面的作用,并表现出更高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其脆弱性变化对山区平原生态安全预警非常重要。特别是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评价其生态脆弱性,对于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地处山区平原过渡区的辉南县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基础上,参照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并结合周围生态环境敏感因子,建立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对研究区1986年以来环境脆弱性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如下:(1)从不同用地类型看,生态综合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建设用地。(2)脆弱性时间变化特征:由于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林地减少和耕地、建设用地增加,导致生态贡献指数、生态稳定性指数和生态综合指数显著下降,分别由1986年的2.999、3.324和6.322减小为2006年的2.828、3.032和5.861。(3)空间变化特征:全区范围内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下降显著,表现为低值区域范围扩大,高值区域范围明显减小。高值区范围由1986年的33217.95ha缩小为2006年的1283.40ha,而低值区的范围则由1986年的86550.87ha扩大为2006年的98084.83 ha。(4)地区差异性:虽然三个生态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下降,但是不同子流域其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总体上呈现东南山区减小,而西北平原区呈现不明显的增加特点。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为林地减少和耕地增加。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控制耕地增加和林地减少是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西部干旱绿洲区是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生态风险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揭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生态环境演变关系,有利于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绿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整理分析2006—2015年土地、社会经济数据,从四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绿洲土地生态风险变化规律,揭示2016—2025年土地生态风险警情;研究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土地生态风险预警随之提升;最后提出相应土地生态风险管控机制:(1)统筹城乡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2)调整绿洲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机制;(3)改善绿洲生态环境,提升土地生态保护机制;(4)调整绿洲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基础保障机制。绿洲土地生态风险预警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服务,为区域政府提出相关科学生态保护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以福建省建溪流域为例,基于2010—2016年的景观类型数据和农用地整理数据,分析农用地整理对区域景观动态和生态风险的影响。研究方法:单一变量法,景观格局指数,生态风险指数。研究结果:(1)2010—2016年间通过农用地整理工程增加的耕地主要在海拔高于300 m的区域;(2)农用地整理工程中的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草地、园地和林地,也有部分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由于村庄合并或矿区土地复垦等原因被整理为耕地;(3)每一种农用地整理工程类型都是一种风险源,其释放的风险压力主要有景观单一化和景观破碎化两种;(4)2010—2016年建溪流域的生态风险值介于2 386.11~2 394.76,2010年后生态风险指数逐年降低。研究结论:本文对大尺度上关于农用地整理对景观生态的影响研究有借鉴意义,可以为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优化设计和农用地整理设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地区土地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从耕地保障能力、生活空间、经济和生态承载力等方面建立起评价区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评价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整体较强,寒亭区、昌邑县和博兴县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在单项评价中,土地承载能力整体较弱。通过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掌握了地区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特点,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开发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以及居民生活用水等指标合成区域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分区数据为基础,对区域内水资源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再利用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2年期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指数呈上升趋势,从5.39增长到5.63;在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因素中,干旱指数对水资源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供水率、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这三个因素对水资源集约利用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长株潭23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长株潭县域土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系统的综合得分进行测算,分析了2008—2017年长株潭23个县(市、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演变趋势,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对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长株潭土地生态安全均值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态有所改善;(2)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经济发展均值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长株潭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和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趋向于平衡;(3)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度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4)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协调度均值整体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性逐渐增强,但研究期内尚未出现优质协调型城市且良好协调型城市也只存在于个别城市,耦合协调性有待提升;(5)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度空间格局类似,只有局部发生改变,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减的态势;(6)2008—2017年长株潭县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北高,西北、西南和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1—2012年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做出动态评价,并诊断出主要限制性因子。研究方法:运用基于相对熵理论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最后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出土地生态安全的限制性因子。研究结果:(1)12年来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逐渐上升,安全级别由临界安全提高到较安全等级,但目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属于低层次、不稳定的较安全等级,土地生态安全压力还很大。(2)从准则层看,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威胁仍来自质量安全和安全保障两方面,其中土地退化的障碍度越来越大;从指标层看,最大障碍因子经历了由单位面积农林牧副渔产值、水土流失率到土地沙化率的变化。研究结论:基于相对熵权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结果符合陕西省实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文章通过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合理划分,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出发确定15个指标诊断安徽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状况,以加强安徽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析的准确性,为促进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6—2016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诊断研究。结果 2006—2016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在不断改善,经历“差—一般—良好”的等级演变过程,但2016年呈现出的“良好”等级状态并不稳定;历年来制约安徽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障碍因子主要是城市污水处理率、就业率、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和人均水资源量,目前最主要的是教育投资强度不足,应进一步加强教育方面投入。结论 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可以在对各指标综合质量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反映其稳定程度,障碍度模型进一步对主要障碍因子障碍度进行诊断,能够揭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其评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