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财政分权催生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推高房价"为主线分析财政分权程度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财政分权程度是引起房地产价格变动的重要原因,财政分权改变了地方政府行为,为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地方政府需要从土地出让以及房地产业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多重依赖随之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上升和房价上涨。  相似文献   

2.
省及省以下财政分权与省际经济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重点检验了省及省以下财政分权对省际人均GDP增长率的影响,发现省级财政分权和省以下财政支出分权对省际人均GDP增长率影响为正,省以下收入分权和财政自给率对人均GDP增长率具有负向影响。根据不同区域地理状况,本文同时将总体样本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检验了财政分权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样本研究也支持了省级财政分权和省以下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的观点,省以下财政收入分权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正相关,与中部和西部地区负相关,省以下财政自给率对中部地区具有正向影响,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3.
沈伟 《经济师》2008,(11):75-76
目前关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以barro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及davoodi和zou在barro模型基础上得到的多级政府支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这些理论模型虽然精确刻画了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但是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实证研究模型却存在两个缺陷:首先,只能从财政支出角度描述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不能反映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文章从财政职能角度入手,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分为资源配置效应和制度环境效应,并分别将其通过财政支出分权和财政收入分权来反映。这样就建立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二维实证研究模型,解决了文献中实证研究模型理论基础的两个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中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于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关系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多不涉及晋升激励问题.然而,由于中国高度集中政治体制的存在,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晋升对于地方政府官员行为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晋升激励与财政分权条件下地方政府行为模式进行探讨,认为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横向比较政绩考核方式在地区间经济差距扩大的情况下会促使一些地方政府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追求财政收入增长的努力中,从而推动地方政府规模的不适度扩张.  相似文献   

5.
分权、区域竞争与倒U形分权效应曲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分权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吗?分权能够一视同仁地促进不同地区相同程度的经济增长吗?文章通过构建区域间追赶模型指出:(1)财政分权在带来区域竞争激励并促进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地方政府行为的异化,从而使得分权的增长效应呈现"倒U形"曲线状.曲线背后的逻辑在于"政治锦标赛"下的竞争压力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并不一样,不同压力来源可能诱发出地方政府的不同努力水平.(2)利用全国县级面板数据,通过构造四类财政分权指标,证实了分权促进区域内经济增长且依据收入水平的变化呈现倒U形曲线的基本推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Barro、Davoodi和Zou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造了一个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并利用1980-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回归方法,分阶段实证研究了我国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总体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我国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跨区差异,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优势高于中西部地区.作者认为,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行为的差异与公共支出构成的差异是造成我国财政分权经济增长效应跨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经济地理》2021,41(6):39-48
财政分权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权,政府可利用信息优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多维贫困。文章利用2010—2018年的CFPS数据测算我国的多维贫困指数,并使用GMM模型探讨财政分权的多维减贫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多维贫困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多维贫困指数和下降幅度最大,东部地区最小,中部地区居中并与全国贫困水平基本一致。(2)财政分权有利于减缓多维贫困水平,财政分权可通过生产性财政支出与服务性财政支出促进多维贫困减缓,且服务性财政支出的减贫作用大于生产性财政支出。(3)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财政分权均有利于减缓多维贫困,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别,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由此,文章从提高欠发达地区财政分权程度,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实现高质量减贫;建立城乡减贫一体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间的联动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访谈法,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分析代表地方利益的县域政府拓展其财政自主性空间的努力,重点从质的研究视角分析财政治理中,县域财政自主治理的行为逻辑及其面临的制度困境。本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县域财政自主治理具有双重特征,即财政收入上的扩张性和非规范性以及财政支出上的约束性。只有在发挥县域财政自主治理的同时,规范县域财政的扩张性行为,才能有效发挥财政分权的作用。同时,本文就我国县域财政自主治理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检验了地方政府环境支出行为的空间策略互动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环境支出存在明显的空间策略互动与时间滞后效应。其表现为相邻省级地区之间环保财政支出行为的互相模仿和路径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和财政分权并不是导致地区间环境支出“逐底竞争”的直接原因。在构建多维度政绩考核体系来引导政府财政支出竞争的同时,建立地区间环境支出的协调机制和对外开放等途径,有利于实现均衡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成前  李月  刘畅 《技术经济》2021,40(3):47-53
基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对空气污染(雾霾)的影响,双重差分模型(DID模型)估计发现,财政分权恶化了空气质量;其次,异质性分析证明,财政分权对空气污染的作用在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耗较少省(市、区)和非百强县子样本中更显著;此外,机制分析证实,财政分权通过改变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加剧地方政府竞争两个方面作用于空气污染;最后,将财政分权与行政分权比较分析发现,行政分权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水平.本文的研究为从环境视角评价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间的财政支出竞争广泛存在。建立纳入财政支出分权、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及支出竞争的企业投资决策计量模型。结论显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横向竞争和纵向竞争对地区投资行为影响具有差异性并存在长期效应。为实现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的良性发展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有利于提高地区整体投资环境的领域,同时继续完善中央和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1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 Zhang 和 Zou(1998)与 Lin 和 Liu(2000)的框架下实证检验了中国1986?2002年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效应存在显著的跨时差异和地区差异.我们认为,分税制改革后各级政府之间政策协调能力的加强是促进财政分权积极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体制变革的因素、转移支付的设计和政府财政支出的构成也影响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财政激励的视角,对中国式分权体制特征下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负债所形成的财政激励作用。文章认为,中国式分权对政府官员的激励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政治体制、负债政策与政治周期。从这三个方面讲,均无法有效激励地方政府减少负债行为,主动降低财政风险。而中国式分权体制也无法对债权人形成有效的激励,使其无法有效地抵制政府的借债行为。  相似文献   

14.
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张晏  龚六堂 《经济学》2005,5(1):75-108
本文在Zhang和Zou(1998)与Lin和Liu(2000)的框架下实证检验了中国1986n2002年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效应存在显著的跨时差异和地区差异。我们认为,分税制改革后各级政府之间政策协调能力的加强是促进财政分权积极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体制变革的因素、转移支付的设计和政府财政支出的构成也影响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7—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1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广义钜估计法(GMM)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环境污染存在严重的"滚雪球"效应和治理的滞后性,且结果具有稳健性;财政分权加剧了西部地区环境污染水平,且财政支出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大于财政收入分权。通过分析发现控制变量中经济增长能够优化环境质量,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右半部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加剧环境污染水平且结果具有稳健性;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考虑环境污染滞后期后逐渐由显著的正向影响转变为影响不显著,说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逐渐减弱。据此,提出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坚持绿色发展、完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明 《当代经济》2016,(1):12-15
本文对财政分权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一种可能的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即财政分权通过改善地方治理水平进而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利用1999-2007年各省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的省份,制造业中对治理水平要求越高的行业增长越快.这个结果证实了财政分权通过改善地方政府治理,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假说.本文的研究说明为了促进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适当增加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比重,扩大地方政府分权程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我国财政分权下地区间在环境管制上的相互影响。已有研究强调中国分权式改革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但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要求讨论财政分权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对地区之间在环境管制上的策略性行为进行了分析,随后利用我国实际的省级数据对地区之间在环境管制上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考查。我们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下,地区对经济增长的追求导致地区之间在对环境治理上可能存在策略性行为。在实际的环境管制上,地区之间存在"搭便车"现象,其它地区环境管制对本地区环境管制产生的作用为负,我国地区之间在环境管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到次"现象。  相似文献   

18.
"省直管县"改革是中国推动政府层级改革,经济管理权力下放的积极尝试,是基层政府扩权改革的重要措施.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关系,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采用2005-2018年中国县域数据,基于渐进型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城经济包容性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 表明:(1)"省直管县"改革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2)"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弱市下辖县、非省会城市管辖县和强县,且相较于经济"省直管县"改革,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因素.(3)"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地级市邻近及其内部的县域.(4)"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效应受到财政支出责任和激励性政策的影响,在改革制度中财政支出责任的明确和激励性奖惩政策的设定有助于强化"省直管县"改革的促进作用.(5)机制检验发现,"省直管县"改革通过强化基层财政保障、提升公共偏向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渠道推动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文章的研究为深化"省直管县"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制和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笔者依据1978年~2011年中部六省面板数据分析了晋升激励对中国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官员的晋升激励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不利于经济增长绩效的提高;晋升激励与土地财政之间存在正向的互动关系;土地财政降低了经济增长绩效,而官员晋升激励通过土地财政的传导作用,抑制了经济增长绩效的提高。这表明晋升激励和土地财政是近年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20.
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利用SYS-GMM估计得出:财政纵向失衡与经济发展质量间呈倒"U"型关系,且地方政府投资与规制行为偏向是过度财政纵向失衡引致发展质量损失的原因;在适度财政纵向失衡下,中央财政激励与政治激励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相似的边际影响,但过度时,政治激励对经济发展质量损失的抑制作用将强于财政激励;财政横向失衡会约束纵向失衡与经济发展质量间的关系,致使高度横向失衡地区纵向失衡适度阈值缩小,低度横向失衡地区适度阈值扩大.在横向失衡差异下,中央财政激励与政治激励积极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高度横向失衡地区,单一政治激励或政治激励搭配转移支付作用更强;低度横向失衡地区,单一财政激励中税收分权优于政治激励或其他策略.因此,建议采取加大地方财力支持、实施差异化财税政策、优化晋升激励指标等措施,因地制宜降低财政失衡程度,扭转地方政府行为偏向,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