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回顾建国以来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政策,以生产木材产品为目标的产业林业始终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现有的生态林工程也是从木材永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和解决森林的生态平衡问题,依然深深打着产业林业的烙印,林业发展重心依旧摆脱不了木材生产观点束缚,森林经营延续着过去形成的森林“生产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传统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在我国林业建设中直接导致林业自身发展处境困难,行业地位显著下降,社会认为林业的作…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林区林业企业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环境资源,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使林区陷入“两危”的局面。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大力开展森林旅游是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1.转变观念,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建国以来,我国林业企业的主要生产活动是造林和采伐,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挖坑、栽树、砍木头”。在这种利用方式的作用下,全国森林面积锐减。我省是一个林业大省,同样也面临着上述困境。因此,应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森林的多效益特性,改变过去单一经营的局面,把开发森林旅游资源作为林业企业发…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林业正经历着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分类经营森林 发展商品林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类经营森林发展商品林业张宗辉,林少山根据分类经营是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改革传统的经营方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制度,才能促进林业的发展。一、商品林业发展的问题商品林业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森林经营。无论森林发挥什么样的效益,作...  相似文献   

5.
森林是一个具有多种效益的复合体,它不仅具有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净化大气、改良土壤等多种公益效益。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的公益效益是立木经济效益的几倍到十几倍。我们对黑龙江省现有森林的多种效益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森林公益效益是森林木材生产效益的6倍。以上这些数字表明,立木的直接经济效益仅为森林总效益的一小部分。这就意味着森林采伐必然会产生森林效益的损失。损失的大小要依采伐的数量及程度而定、合理的采伐所产生的损失可以通过森林本身内部的调节机制加以恢复,过量的采伐或乱砍滥伐…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林业正在加速实现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7.
森林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本文在研究分析森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研究了世界主要国家对森林采取的政策措施:森林经营补贴、控制林木采伐和森林认证,之后分析各个主要政策的经济效应,指出在市场扩大情况下,森林认证能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后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目前中国政府在实施森林经营补贴和控制林木采伐政策的同时,更要加大推动林业企业实施森林认证.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林业正在加速实现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重要转变。2001年,为了加强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林业生产实践中,涌现出多种林业结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基本结构。 (一)单效林业结构单效林业是指单一利用森林木材效用的林业经营模式,其结构是;采伐森林→木材运输→木材加工。其经营效果是无林化。恩格斯指出:“至于说到无林化,那么它和农民的破产一样,是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欧洲没有一个‘文明’国家没有出现过无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利用外资发展林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林业正经历着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历史性转变。这五大转变是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所有特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林业提出的迫切要求。这种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需要巨大的资金予以扶持。  相似文献   

11.
森林采伐木材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是林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我国木材成本的核算,是建国初期按苏联的核算模式学来的.木材工业苏联称之为木材采运工业,和煤炭工业一样按采掘工业进行管理,因此在木材成本中只有木材在采伐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生态林业建设在全国生态林业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其森林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加快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和尽快建立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森林是国家重要而宝贵的资源,它所提供的木材和林特产品,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起的作用,即所谓的经济效益人们是清楚的,但有一种错误思想认为森林是永采不竭的。至于森林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人们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因而破坏森林是在所不惜的。同时由于政策的某些不合理与国家的底子薄,林业资金是奇缺的。更由于不尊重科学与专业人才,致使林业经营十分粗放,森林生产力过低,枯损率高于生长率,中幼龄  相似文献   

14.
一、森林转让的形式福建省尤溪县是全国的林业重点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7.6万 hm~2,其中集体林占89%,森林蓄积量1554万 m~3,森林覆盖率70.5%,全县年林木生长量110万 m~3,消耗量107万 m~3,年生产木材60万 m~3以上,商品材20万 m~3以上。1984年林业体制改革,集体林实行“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原则,建立产权组织——林业股东会;1986年按两权分离原则,全县又建立股东会领导下的经营主体——乡村股份合作林场。但由于山林产权和股份制改革深度  相似文献   

15.
森林综合效益的经济计量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综合效益的经济计量与评价是确切评估森林作用,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依据。森林综合效益是指在一定立地条件下,单位面积林地所能获得的可经营利用的林产品产量、产值及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效益利用量的总和。一般来说,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互矛盾的,生态效益高的森林(如防护林)直接效益低,而经济价值大的森林(如经济林)其防护效益则较小,兼顾森林的综合效益意味着在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作出选择,即根据不同经营目的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如果一个林区经营森林的目的是以发挥森林生态功能为主,则森林布局的原则应以防护效益大的林种(如防护林)及树种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初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建国以来林业发展的成败经验,认为我国林业要走生态林业与产业林业并重的发展道路,对森林实施“生态效益——生产效益——社会效益”的经营模式。要正确实践这个模式,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森林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是制定和实施21世纪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理论基础。林业建设困难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对林业的投资要逐渐形成以中央财政预算拨款、生态效益补偿费为主,政策性投入、育林基金、各类贷款及其它专项项目经费为辅韵投资新格局,逐年提高社会公益性林业建设投资比重和信贷资金融资比重,逐步理顺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7.
林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除木材和林产品生产所创造的价值外,还有更为重要的营造森林而创造的社会公益价值。森林改造环境条件经济效益的计量研究,是森林生态经济的重要课题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对森林的效益、森林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缺乏经济计量,缺少相应的经济对策,不仅影响人们对林业的全面认识,而且对森林的采伐利用不能权衡利害得失作出正确的决策,造成森  相似文献   

18.
苏丽云 《绿色财会》2013,(11):33-35
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是国家为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并作为一项林业基金制度在《森林法》中明确规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实施以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逐步规范,资金效益得到发挥,生态效益开始凸显,既有力地保障了广大林农和经营单位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9.
森林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张建国 《林业经济问题》2002,22(3):131-133,144
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 ,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而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林业发展必须以森林经营为基础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面对当前我国的林业形势和实际 ,要确立“生态林业”的发展思路 ,放开商品林经营 ,改革林政管理制度和税费制度 ,改革和完善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森林经营离不开对林木的采伐,为实现森林可续经营和发展,必须寻求一种合理、科学的采伐作业方式。笔者经过对实践中的多种森林采伐作业方式的对比分析,发现低强度择伐方式不仅体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经营的需要,而且可以保证林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