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在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的探索中,我感到有两点须要我们谨慎和严肃对待:第一,涉及所有制关系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能引起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误解;第二,涉及按劳分配时,在理论和实践上不能导致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否定。关于前者,我在《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经济研究》1987年第12期)一文中说了自己粗浅的看法。本文,先接着谈谈后者。  相似文献   

2.
<正> 《经济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了李光远同志的《劳动力所有制论质疑》(以下简称《质疑》)。该文在论证“劳动力所有制论”不能成立的过程中,认为雇佣工人对自身的劳动力并没有真正的所有权,从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我认为,否认雇佣工人是自身劳动力所有者的观点,既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  相似文献   

3.
《经济问题》1982年第8期载陈昕同志《马克思并没有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一文(以下简称《陈文》),正确地指出把“各尽所能”和“按劳分配”连在一起讲的是斯大林。但是作者认为斯大林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是不对的。本文谈点不同看法,和陈昕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4.
《经济问题》一九八三年第三期刊载杜明同志《谈谈“按劳分配”与“各尽所能”》一文(以下简称《杜文》),提出必须“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统一的分配公式贯彻执行”这一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刍议按劳分配中的“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按劳分配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主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按劳分配中的“劳”的基本内涵,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我读了何伟同志发表在《经济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的两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受益非浅。然而,《何文》认为,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抽象劳动,这种抽象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实质上是社会必要劳动。对此观点我持不同看法,在此略陈管见并向何伟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6.
《经济问题》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发表了李砚林、牛养育二同志的《按劳分配是按抽象劳动分配和按具体劳动分配的统一》一文(以下简称为《李文》),试图论证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主义阶段具有两个层次的按劳分配关系的客观必然性,这无疑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但是对《李文》论点依以建立的根据,我们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商榷,以求教于李、牛二同志。 《李文》提出,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只能按经济单位提供的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分配,然后,经济单位内部才能按劳动者具体劳动时间来分配。”(《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读了张问敏同志在《经济研究》1987年第2期发表的《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思考》(以下简称张文),很受启发。文中提出了我国当前在分配领域中所出现的不少新问题,这是需要我们更加深入探讨的。但是张文提出的某些观点和得出的某些结论,我认为值得商榷。一、按劳分配的本义、前提和实现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张文提出,“如果我们把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加以概括,就可得到如下的按劳分配定  相似文献   

8.
我在《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曾发表《经济核算规律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提出经济核算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个独立经济规律,王持位、来宛仙二位同志不同意这种观点,以《经济效果与经济核算》(以下简称《经济效果》)一文发表于《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加以指正。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我曾就《经济效果》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以《再探经济核算规律》(以下简称《再探》)为题申述管见,登于《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兼与王、来二位同志进行商讨,  相似文献   

9.
<正> 高云德同志《怎样认识统计信息的主体地位》一文(载于《经济研究》1990年第9期,以下简称高文),对拙作《论经济信息》一文(载于《经济研究》1990年第1期)中关于“统计信息在全部信息中不构成主体”的观点进行商榷。由于这个问题关系到信息理论的正确性,特提出再商榷。  相似文献   

10.
《经济研究》1980年第11期发表的王干一同志的《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问题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一文,读后颇有启发,但对该文论证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商品生产者的具体劳动都是历史范畴,我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1.
南开大学为庆祝建校四十三周年,举行了第五届科学讨论会。该校经济研究所与经济系共同筹备的经济学分会讨论会于1962年11月3日至11日间陆续举行。提交会议的文章共十二篇,其中政治经济学方面有《关于按劳分配的若干问题》(蔡孝箴)、《略论工农业产品等价交换中的几个问题》(贾秀岩)、《关于等价交换的几个问题》(胡梯云)、《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研究中几个问题》(陈炳富)、《论社会主义农业集休经济的历史作  相似文献   

12.
<正> 周冰先生的《论公有制宏观经济的行为主体》(载《经济研究》1995年第12期,以下简称《主体》)一文,对《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0,以下简称《大纲》)的理论分析和笔者进一步阐述《大纲》思想的文章(《计划者的理论概念和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反思》,载陈昕主编:《公有制经济运行的理论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1)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作为《大纲》的副主笔和一名严肃的学者,本人对周冰的批评精神表示钦佩和欢迎。《主体》提出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一步讨论有关理论问题,并将其引向深入的机会。不过,对于《主体》的观点,笔者无法赞同。为了辩明是非,本文一方面对《主体》的批评作出答辩,另一方面对其理论观点进行评论,以向周冰先生就教。  相似文献   

13.
《经济问题》1987年第12期刊载的马之伦同志《论社会经济效益规律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以下简称《马文》)一文认为“时间节约规律是人类各个阶段普遍存在的规律”;而“经济效益规律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时间节约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决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  相似文献   

15.
<正> A:在《技术经济创新对话》和《技术经济:回顾与展望》(以下分别简称《创新对话》和《回顾与展望》,载《技术经济》1995年第6~9、11~12期和1996年第3~7期)中,我们都谈到了关于技术经济人才培养的问题。 B:是的。它对学科创新和在学科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回顾与展望》中。我说应把“我国高等院校技术经济专业的设置、教学、教师发展情况,特别是专科人才、硕士生人才、博士生人才的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问题》1982年第4期发表的林文肯同志《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一文中说:“马克思之所以要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结合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这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所决定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翻开经典著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论述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  相似文献   

18.
(一) 什么是两级分配?两级分配论的观点是蒋一苇同志在1979年7月14日《工人日报》上发表的《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问题》中提出来的,我认为,两级按劳分配是否应从这方面理解: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理,即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正好领回它给予社会的一切;从企业来说,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既然是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  相似文献   

19.
<正> 《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刊登佐牧同志的《必须把商品交换和劳动交换区别开来》一文(以下简称《佐文》),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由于集体所有制还大量存在,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没有达到真正“全民”水平的情况下,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按劳分配的客观条件还不具备;社会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按劳分配的关系,而是商品交换的关系等观点,是现实的,正确的,这对于认识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及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以及逐步完善按劳分配的形式,都是有益的。但是,佐牧同志对我国目前条件下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并未作正确的理论分析。他认为按劳分配不是按劳动成果进行分配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理论界对商品拜物教的理论,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商品拜物教的问题,研究得是很不够的。《经济问题》杂志今年第一期刊登的李云晋同志的文章《试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拜物教》(以下简称李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但文章中所论及的一些观点,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