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西19902005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并运用模糊数学模型测度了广西人口系统、资源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三者间的协调程度,进而评估分析了广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发现,1990年以来,广西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系统的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人口系统的综合水平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资源环境系统综合水平不断下降.经济的发展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资源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人口系统发展的协调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应用协同理论和复合系统原理,构建福建省区域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资源复合系统内各组成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模型。该协调度揭示出该复合系统的秩序与结构及其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福建省区域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资源复合系统在过去的10多年总体协调程度不断提高,波动的幅度和频度都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手段是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即从传统的偏重数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强调改善发展质量的协调发展模式。文章针对广东省东莞市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东莞市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在其基础上运用协调系数法对东莞市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程度进行了具体评价,并根据测算结果提出了促进东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演进受相互间胁迫和约束机制制约,如何促进其协调发展己引起广泛关注.对云南省近15年来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的演化状态及协调发展态势的分析表明,两系统长期处于不协调状态;近年来,系统耦合关系虽呈协调演进之势,但其速度缓慢,且环境保护和治理滞后;未来两系统协调发展仍将面临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熊国和 《浙江经济》2002,(20):42-43
近年来,我国人口、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有效地改变着各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生产、就业和收入的增长,使资源过度消耗、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必颈对此加以重视,妥善处理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区域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柴玉祥 《魅力中国》2014,(16):36-36
人类的繁衍、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资源和环境。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在工业化以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不断的短缺与我们经济发展相伴随,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不断加深后,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一问题的困扰。世界各国认识到协调好森林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本研究立足于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对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等进行理论认识基础上,用SWOT方法对森林区域所处的外部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认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总体上看是可能实现的。再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的建构为主,提出建构:市场机制、合伙协作机制、多方利益协调机制、多方合作参与机制等.只要把这些机制相协调,构成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的模式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搜集2001年到201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运用指标正向化方法、变异系数法等构建了城镇化综合系数、工业化综合系数以及协调度模型,计算并评价了2000年到2011年我国以及四大经济区域和各省市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从2000年到2011年城镇化和工业化以及二者的协调度系数都是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由严重失调向优质协调发展;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程度最高,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发展程度相差无几,而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程度最低,四大经济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呈现出梯级结构;2000年到2011年各省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与四大经济区域差异相呼应,并且协调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群 《特区经济》2006,(5):265-266
文章在探讨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的思想,同时,构建了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并做了实际评价。  相似文献   

9.
王天榀 《魅力中国》2014,(20):51-51
人类的繁衍、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资源和环境。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在工业化以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不断的短缺与我们经济发展相伴随,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不断加深后,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一问题的困扰。世界各国认识到协调好森林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本研究立足于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对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等进行理论认识基础上,用SWOT方法对森林区域所处的外部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认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总体上看是可能实现的。再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的建构为主,提出建构:市场机制、合伙协作机制、多方利益协调机制、多方合作参与机制等,只要把这些机制相协调。构成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的模式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将吐鲁番、阿克苏等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疆少数民族人口80%以上的地区作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构建由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19.0进行因子分析对新疆少数民族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用以监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状态和进程。研究结果表明:与新疆非少数民族地区相比,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程度较差,各系统内部发展很不平衡,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贫富、区域之间的差距较大。最后提出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减少贫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中的指标体系的设计体现出新疆区域特色,从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对比的角度进行分析,为全面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人口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论文运用系统观点,选取人口与经济两大系统的若干代表性指标,从理论到实证分析二者内在联系.引入“协调系数”与“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对天津市人口与经济的综合发展进行思考、推理,得出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数学模型,针对天津市发展现状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和分析方法,通过对新疆不同区域和县市人口分布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得出:新疆协调较好的区域和县市占比较高;目前新疆人口土地资源承载力虽属相对富裕状态,但有趋向临界值的态势。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均粮食消耗量会不断增加,因此,新疆要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控制人口增长,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但也应看到西部民族地区存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人口增长过快,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严重不足,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差距不  相似文献   

14.
以资源衰退型城市——双鸭山市为例,基于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验证土地、人口对产业的影响及其阶段差异性,采用土地基尼系数方法从人口、产业单指标角度定量分析城市用地效率,进一步构建评价“人口-土地-产业”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的指标体系,探究资源型城市整体及各区(县)在发展进程中人口、土地与产业三者之间协调程度时空变化特征及转型效果。结果表明,双鸭山市“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推进关系表现为产业发展影响土地布局,土地布局影响从业人员结构。就人口、产业单指标而言,研究区的城市用地效率在空间与质量结构层面整体趋于均匀状态,仍处于较低利用效率状态。“人口-土地-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在三产之间及不同区(县)也迥然有异。第一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协调-失调-协调变化规律,其中市区和友谊县协调状态提升明显;第二产业受资源限制与煤炭行业市场的影响,经历了由协调到失调的状态变化,2010年后集贤县呈断崖式下降;第三产业发展整体处于失调状态,后期城市转型升级初见成效,耦合协调程度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人口、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应包括妥善处理和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解决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是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所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人口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发生很大背离。通过构建反映某地区经济集聚和人口分布状况模型(GPR),对影响美国区域经济—人口协调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影响的强弱顺序和程度。这将对我国根据各因素作用强度的大小来综合制定措施,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唯实 《发展》2006,(5):39-40
人口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我国西部地区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6%,拥有人口2.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本身的增长固然很重要,而适当地控制人口增长和逐步提高人口素质也至关重要。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做了…  相似文献   

18.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运用关联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芜湖市为例,分别对2010-2014年芜湖市整体和各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分析发现:2010-2014年芜湖市整体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趋势总体平稳,且较协调。区县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市区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县域,且离城市中心越近协调度趋向于越高;县域经济发展得分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得分偏低。  相似文献   

20.
李蓉  屈莉莉 《科技和产业》2023,23(18):132-138
优化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选取2013—2021年中国9个主要的海运集装箱口岸城市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口岸营商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系统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各城市口岸营商环境与当地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显示,各城市口岸营商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但不同城市间二者协调程度存在差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口岸营商环境滞后于经济发展现象,因此要持续加强口岸营商环境优化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