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持续扩大开放与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之策。本文基于进口开放、进口福利、进口持续和进口竞争四个视角构建中国进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综合评价法测算出200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22年的进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中国整体及各省域进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进口高质量发展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东部地区远高于全国整体和其它三大地区的进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中西部和东北部低”的空间不均衡分布特征;(2)中国进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整体地区差异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其中地区间差距是差距的主要来源;(3)中国进口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表现出明显的偏态分布和不同程度的极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尹延钊  袁竹  尹延钊 《商》2014,(52):286-286
本文采用2003~ 2012年间中国31个省市区二氧化硫排放的面板数据,通过选择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区域差异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经济增长对本地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区域差异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特征和空间关联性,二氧化硫强度由东到西逐渐增加,且东、西部有明显的分块特征.各省之间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总体呈正相关,且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形复杂,山区县数量众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同时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关键点和突破点。交通运输在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兜底保障和先行引领作用。本文明确了山区县交通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着力点,以山区县交通运输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构建“便民出行交通圈、高效经济交通圈、品质生活交通圈”。采用POI、OSM路网、出行调查数据等多源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工具,构建山区县交通圈综合服务水平模型和改进高斯两步搜索可及性评价模型,测算浙江省26个山区县交通圈可及性程度并分类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不同山区县交通圈实现程度差距较大;先行引领型山区县的交通圈覆盖程度可达90%以上,且不同层级的交通圈发展较为均衡;整体推进型山区县的交通圈覆盖程度在80%以上,部分县圈层发展不均衡;巩固提升型山区县的交通圈覆盖率仅60%,交通设施落后且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基于此,应分类施策,精准分析共同富裕对交通发展的要求,扩大交通运输的共同富裕效应。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增长趋同分析原理,构建了碳排放异质性趋同模型,并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测算了省域碳排放量,采用变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省域碳排放的趋同性及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克服了常参数计量经济研究的不足。结果表明:省域碳排放不存在绝对趋同,但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条件趋同;不同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决定碳排放趋同的重要因素,而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对碳排放趋同的影响因各地区而有差异性。中国整体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各个省域碳排放趋同的异质性特征,省域碳减排的政策和措施也须充分考虑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人口等决定因素的差异性;基于长期有效的政策考虑,继续执行控制人口规模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各省域的碳排放控制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商》2016,(5):205-206
依据中国各省域2008~2013年普惠金融相关数据,分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通过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建普惠金融指数,测算出近6年中国省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普惠金融省域发展存在严重的分化格局;全国普惠金融整体呈上升趋势,处于较低水平;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但增速较缓;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但处于高速增长期。  相似文献   

6.
苏云清 《江苏商论》2022,(4):130-132,141
为准确把握省域尺度下西部地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时空演变特征,促进该区域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有效发挥.论文基于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2010—2019年的企业家创新精神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西部地区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发现:(1)从时序上来看,我国西部地区企业家创新精神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四川排名第...  相似文献   

7.
零工经济是数字经济与灵活就业的新就业形态,本文测度中国零工经济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零工经济水平逐年上升,分区域的区域内差异减小;绝大部分地区在研究期间都呈现出水平由低向高跃迁的趋势,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本文从基础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促进零工经济健康发展、进而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新时期应对复杂国内外局势的必然要求。本文从风险、稳定、流通和创新四个维度构建经济韧性评价体系,对我国2007-2020年31个省市的经济韧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韧性较为强劲,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中部和西部滞后于东部地区;直辖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陕西经济韧性水平提升较快;经济系统风险性、稳定性持续增强,流通性小幅波动,创新趋势向好;产业结构多样化、人力资本、创新投入、企业家精神以及消费能力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应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拓展地区内外协同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改善营商环境,提高我国省域经济韧性。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创新发展战略十分重要。文章从空间视角研究金融约束和政府支持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而分析二者对邻近区域及全国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此,基于经济地理嵌套矩阵构建空间杜宾模型,用30个省份2001-2019年面板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第一,金融约束对本地区创新能力存在抑制作用,但能够推动邻近地区的创新能力提升;加大本地政府支持力度有利于提高本地创新能力,但会抑制周边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从区域差异看,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金融约束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政府支持会促进东中部地区创新能力提升,但西部地区尚未形成这种正向促进作用。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强化区域创新能力区际溢出效应;构建与地区创新相匹配的金融支持体系;积极引导创新活动导向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生霞  刘强  陆小莉 《财贸研究》2021,32(10):14-26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动态变迁既反映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又为新阶段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因而对区域协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通过聚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所呈现出的非线性、阶梯型、空间辐射异质性等特征,利用1992-2018年中国省域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半参数、有序Logit响应和空间SARAR面板进行建模,以此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变迁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从省级层面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进行了等级划分.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态势;从分类结果看,不同地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较强的阶梯型特征;从空间效应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空间辐射作用强于地理区位.此外,虽然技术水平、教育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在不同程度上可以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借助于经济普查数据,对外资经济在中国地域分布的特征进行分析,其基本特点是:外资经济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外资经济的产业投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外资经济具体从业人员数及劳动报酬具有明显区域特征,中部地区外资经济从业人员数及劳动报酬逊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而从经营绩效看,东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水平。  相似文献   

12.
殷露 《江苏商论》2023,(4):31-35
研究选取2004—2018年省域面板数据,首先构建数字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各省域的数字化水平,然后从出口总额和出口商品结构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数字化水平对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我国数字化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第二,数字化水平提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规模和商品结构有积极作用;第三,科研经费支出与外贸环境改善能促进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发展。未来可以通过加大研发经费和数字化建设的投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不断推动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来促进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提出使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策略,计算了我国自2001年以来到2010全国范围内、四大区域及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其变化总趋势以及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全区域内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是整体呈上升的趋势,截至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协调水平。就全局来看,东北部与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处于平稳上升阶段,中部地区则呈现下调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表现出了很严重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新零售业态发展受制于零售业与物流业耦合状况。两业耦合约束下,如何构建新零售组织场域是深化零售业变革以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现实问题。文章首先量化分析中国东、中和西部区域零售业与物流业耦合关系及其协调发展水平;其次提出考虑区域异质性下的新零售制度创业优势路径,并剖析新零售组织场域建构过程及其逻辑。研究发现:(1)中国零售业与物流业处于正向非对称共生状态,且共生度表现明显的区域差异;(2)零售业与物流业耦合互动状况整体不佳,东部协调水平最高,总体处于中度协调阶段,西部协调水平最低,处于勉强协调阶段;(3)东、中和西部理应分别建构平台服务商、实体零售商和物流服务商主导下的新零售组织场域;(4)三种新零售组织场域形成过程中的制度创业、集体行动、合法性建立以及新旧制度联动变迁等组织行为逻辑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为推进中国新零售业态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城乡居民精神文化消费的均衡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推手。立足共同富裕背景,文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我国31个省份2006—2020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不平衡程度,并对其进行障碍因子诊断。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城乡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情况大多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的阶段。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程度逐年降低;东部地区城乡居民精神文化消费不平衡程度最低,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精神文化消费不平衡程度较严重。精神文化消费条件和精神文化消费支出是阻碍城乡居民精神文化消费平衡发展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具体来说,公共文化设施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指数、恩格尔系数和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度的障碍度较高。文章根据不同地区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旨在为缩小城乡精神文化消费差距、推进居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SBM模型,从环境约束视角切入,对中国区域旅游业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从区域差异特征来看,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旅游业效率呈现出"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的空间格局;从分类特征来看,低效率类型的省份占全国比重最大。其次是中效率类型和高效率类型;(2)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旅游业效率受到技术水平影响比较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发展水平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张云峰  ;白万平 《商》2014,(28):162-163
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1993—2013年的人均GRP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西部12省区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即存在整体上的空间依赖性,又存在局部省区间的集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较好的分析了西部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得出了西部地区经济存在β收敛,各省区即受到自身初始经济水平的制约,也受到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即各省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6-2021年我国31个省份市自治区的数据,对数字经济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著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各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与各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各省农业资源禀赋有关,进而提出数字经济驱动黑龙江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投入效率对促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基于2010—2018年特殊教育学校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各区域特殊教育学校财政投入效率进行测评并分析其差异,结果显示:(1)从各省市看,特殊教育学校技术进步指数恶化是导致财政投入产出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2)从不同区域看,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财政资金投入合理;中部地区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和东部地区的财政投入资金的管理运用水平不足使这两个地区财政投入缺乏效率;(3)从时间演变规律看,我国不同区域教学技术和创新能力提升明显,但是特殊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依旧较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1997-2006年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动态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格局表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空间集聚,二是空间不平衡,且后一特征在整个考察期内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