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有研究主要从劳动力市场视角讨论了工业机器人的经济效应,而文章主要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对城市工业碳排放的影响。首先,文章构建包含工业机器人和能源投入的理论模型。理论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能够赋能城市工业碳减排。其次,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有效降低城市工业碳排放,推动城市经济向低碳方向发展,且具有长期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能够抑制非资源型城市、数字化水平较高城市、东部以及南方城市的工业碳排放,但对资源型城市、数字化水平较低城市、中西部以及北方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在工业机器人发挥城市工业碳减排效应的过程中,绿色技术创新和人机匹配度是重要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采用门槛模型发现,随着互联网普及率、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科技投入的提升,工业机器人减排效应呈边际效应递增态势,这意味着完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是促进工业机器人减排效应的实现路径。文章的研究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低碳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范围内气候危机和逆全球化思潮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关税壁垒、制造业智能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于统筹实现“双碳”目标、经济增长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2006—2019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WITS进口国关税数据和IFR工业机器人应用数据进行合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关税壁垒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并研究了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代表的智能化转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关税壁垒在减少资本密集型行业碳排放的同时增加了非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碳排放。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关税壁垒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影响制造业碳排放,但其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此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可以从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和促进减排技术进步两个维度驱动制造业在面对关税壁垒时降低碳排放。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资本密集型行业、高能耗行业和机器人渗透率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作用更为显著。上述结论从行业层面拓展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为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如何“先立后破”地促进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工业机器人在企业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能否重塑企业生存优势值得探讨。基于IFR机器人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影响企业生存的效应与机制。结果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可以重塑企业生存优势,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企业生存概率会上升35.60%;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生存促进效应在非出口企业、民营企业效果更显著,政府补贴并未增强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生存促进效应。同时,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生存促进效应在不同工业部门及制造业细分行业存在明显不同,该促进效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为显著。此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东部区域、高科技创新区域企业生存的促进效应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出规模扩大均是工业机器人应用重塑企业生存优势的重要渠道。在数字经济时代,上述发现为下一阶段工业机器人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艳秋  陶思佳 《技术经济》2023,42(1):130-140
“30·60”的双碳目标提出后,工业智能化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多维度实证分析了工业智能化对中国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工业智能化发展能够提升工业碳排放效率;(2)工业智能化能够依靠技术进步和抑制能源强度提升工业碳排放效率;(3)空间效应上,工业智能化的发展能够提升本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溢出、扩散效应还未显现;(4)工业智能化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发展能够带动东部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而对中西部地区工业碳排放影响较小。研究结果有效补充了有关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有关工业智能化的研究,为工业智能化驱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同时为工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1—2021年中国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可显著驱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对制造业行业、西部地区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业碳排放效率的赋能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生产效率、能源利用效率以及经济集聚是数字技术创新赋能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的主要作用路径,且工业生产效率的中介效应更强。鉴于此,应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制定针对性创新机制,推动工业体系智能化升级;促进“AI+工业”深度融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以推动工业碳排放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6.
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究竟会带来“人机共存”还是“机器换人”?已有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就业的关系展开了讨论。然而在全球价值链和各国竞相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背景下,参与全球化生产分工使得国外机器人应用也会对中国就业产生影响。文章先构建了多国多部门的李嘉图贸易模型,通过对劳动力就业变化进行结构分解,分析国内外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产生的就业效应。然后利用人口普查微观数据、IFR机器人数据和WIOD投入产出数据,基于Shift-Share思想检验了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我国地级市制造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的估计结果表明,国内机器人产生的补偿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因而会促进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就业,而国外机器人经中间品贸易渠道会对制造业就业产生补偿效应,经最终品贸易渠道会对制造业就业产生替代效应。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个体异质性、行业异质性以及区域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得出,国外机器人应用主要是通过改变地区的出口贸易结构而影响劳动力就业。文章的研究结论对客观评估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制定机器人产业发展政策和提高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具有一...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助力城市降碳增效。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理和内在机制,并将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提升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2)智慧城市主要通过增强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数字产业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提升碳排放效率;(3)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城市规模大、碳排放水平高的城市中更为显著。本文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新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快速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并对城市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在此过程中产业集聚发挥重要作用。不同规模的城市,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不同的,入口规模在3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相对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更适合中国的低碳城市化进程。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反弹效应”和“节能效应”,我国应该积极利用产业集聚的“节能效应”实现低碳的城市规模扩张,引导和促进产业在较大的城市集聚。  相似文献   

9.
企业绿色转型对于中国“双碳”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环节。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企业智能化改造成为推动生产方式转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则是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常用手段。本文利用2000-2013年进口工业机器人企业层面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产业链传导效应模型,对智能化改造的减排影响及机制进行分析。实证研究发现,进口工业机器人显著抑制了制造业企业污染物排放,但这种效应主要通过生产线中的工业机器人实现,特别是多功能工业机器人。其有助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扩大产出规模,减少能源消耗,改进全要素生产率;进口工业机器人还通过产业链传导效应促进上下游企业污染物减排;同时,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优化、基础设施越完善的地区及技术水平越领先的行业,越能发挥工业机器人污染物减排的作用。本文以工业机器人进口额存量指标为核心解释变量,区分了不同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同时将影响效应延伸到产业链传导上,丰富和拓展了现有工业机器人减排效应研究,为机器人等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中国绿色发展提供了决策思路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工业机器人是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随着在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各界对于其经济后果的密切关注。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产生的人工替代和就业创造效应,并结合我国劳动力供给和产业结构现状,探究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微观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劳动力的依赖,企业在业绩下降时裁撤了更多低教育水平冗余劳动力资源,通过减少员工数量而非降低员工薪酬待遇的方式调整劳动力成本。此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劳动力成本粘性的降低作用在劳动力被替代可行性较高、劳动力调整成本较低、民营企业、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以及客户集中度较低时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机器人换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直接证据,也为如何规避“机器人换人”的潜在风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发展良性互动,有助于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利用2011—2019年中国内地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从信息产业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普惠金融3个方面构建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考察数字经济对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水平,该结论在以“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环境规制强度更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低碳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大;就内在机制而言,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通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现阶段我国智能产业转型以及技术进步机制尚未成立;进一步的空间效应分析表明,我国各地区碳排放存在空间依赖性,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有利于降低邻近地区碳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利用Tapio弹性脱钩指数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产业所处脱钩状态不同:贸易餐饮业为强脱钩;农业为弱脱钩;生活消费处于增长连接;工业与建筑业均为扩张负脱钩;交通邮政业为强负脱钩。(2)能源强度和产业规模是促进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效应类型。能源强度是工业、交通邮政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具有促进作用;该效应也是贸易餐饮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起抑制作用。产业规模则是农业、建筑业和生活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均具有促进作用。碳强度和能源结构由于能源消费品种单一而作用微弱。最后提出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如何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摆脱出口贸易低增长或负增长的困境是当前中国外贸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2006—2016年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出口规模及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促进了城市出口增长,这一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数量边际,价格边际和扩展边际无明显变化;机器人通过吸引高技能劳动力流入和促进资本跨区域转移间接作用于城市出口增长;机器人应用推动了我国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出口增长,并通过大幅度提升高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来实现出口产品技术结构优化,但在出口市场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仍有待激发;考虑到城市间生产要素的关联性,机器人应用在促进本地城市出口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的出口扩张,存在虹吸效应,但总体上机器人应用显著推动了中国出口增长。研究结论意味着,机器人红利能够替代人口红利,为中国出口贸易创造新的增长点,但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应更加注重区域外贸协调发展,谨防机器人应用进一步拉大外贸区域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4.
工业能源碳排放在中国总碳排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低碳减排工作关注的重点.文章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构建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8~2007年间,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以及产出等五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工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变化特性,从而为中国工业能源碳减排路径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3—2019年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促进本地碳排放强度下降;城市规模、低碳试点政策以及创新水平在这一影响中具有显著调节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文章结论为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胡晟明  王林辉  朱利莹 《财经研究》2021,47(6):61-75,91
前沿文献关注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却普遍忽视了机器人应用在筛选劳动过程中会改变人力资本投资,尤其缺乏来自特定情境中人力资本提升效应的经验证据.基于此,文章分类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诱致人力资本提升的收入增长、岗位更替和产业结构转型等传导机制,结合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数据,文章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人力资本提升效应.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会显著提升人力资本,在替换工业机器人和人力资本度量指标、更换不同维度样本以及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结论仍然稳健.工业机器人应用不仅会提高家庭收入,还会借助岗位更替和产业结构转型提升人力资本;不同要素禀赋条件下,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存在差异,其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地区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基于2009—2019年我国2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强度,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揭示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通过推进节能降耗、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创新进而降低城市碳排放的作用机理;异质性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资源型城市和中东部城市的碳减排效应更明显。据此提出了优化生态文明示范区政策、加强绿色创新推动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等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34个工业行业2001~2010年面板数据,运用投入产出表构建进口贸易技术水平溢出、出口贸易技术水平溢出、出口贸易技术后向溢出以及进口贸易技术前向溢出四种指标,以检验对外贸易技术效应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按行业碳排放强度分组,估算了研发投入强度、企业所有制结构等反映吸收能力的行业特征在对外贸易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中的作用。全行业的研究表明,出口贸易技术后向溢出对工业碳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进口贸易技术水平溢出对工业碳减排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分行业的研究表明,高碳排放行业对外贸易的技术效应对工业碳排放影响显著,而低碳排放行业影响系数不明显,行业特征对对外贸易技术效应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高碳排放行业。  相似文献   

19.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热潮到来之际,如何抓住机遇增强经济韧性是城市在新时代寻求突破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测度了城市层面的经济韧性与工业智能化水平,并实证分析了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能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经济集聚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来实现。异质性检验发现:工业智能化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高水平人力资本城市中的效果更大。本文为解读工业智能化如何影响城市经济韧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如何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为了验证FDI对我国各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文章依据2001—2016年的数据,采用系统GMM的方法验证了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各区域碳排放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DI规模效应在东部可以降低碳排放水平,对中西部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技术效应在东、中部对碳排放产生了负效应,对西部的影响与东、中部刚好相反;结构效应对东部碳排放的影响,弹性系数也为负,有利于碳排放,对中、西部呈现正向效应;环境规制效应对三个区域的碳排放均呈现负效应,但是环境规制对东部的作用要好于中、西部。通过实证分析结果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