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比较频繁,这虽然有我们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来自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国外对我国产品频繁地发动反倾销,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减少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生存空间和立足之地。国外对我国发动反倾销后,我们最直接、最主要的对策仍然是反倾销应诉,而且必须是积极地应诉。应诉就是打一场"官司",在应诉中,只要我们准备充分,据理力争,就会出现有利于我们的结果,即使官司打输了也会减轻"处罚",从而保住一定的市场而减少损失。相反,如果我们不积  相似文献   

2.
黄梅波 《开放潮》2002,(6):13-15
我国自1997年3月《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公布以来,也开始了我国的反倾销实践,几年来,我国受理的反倾销案件虽然不多,但毕竟表明我国企业已开始知道运用反倾销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从中我们得到了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我国反倾销立法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反倾销制度的国家之一。然而,自WTO成立以来,在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纷纷采用反倾销手段保护本国产业、国际反倾销摩擦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同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却很少对外国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相反,日本却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WTO成立以来日本的反倾销摩擦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特点。本文从WTO成立以来日本对国外进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以及日本出口产品遭受的国外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等方面,对日本反倾销摩擦做了实证分析,进而探讨了这一时期日本反倾销摩擦的特点及其成因,并相应提出了对中国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与世界各大经济体不断产生贸易摩擦,而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频繁地被采用。本文以欧盟为例,通过分析其频繁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除此之外,也由我国频遭反倾销的现状对我国自身的贸易保护措施进行了探讨,旨在减小国际对华反倾销的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增强我国的贸易保护力度,以促进我国经济更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5.
<正> 8月7日,长虹、厦华、创维、熊猫、TCL、福日、海信等国内7大彩电生产商在北京聚首,就欧盟反倾销指控发表联合声明,并委托布鲁塞尔VBB国际律师事务所的付东辉作为共同代理律师,联合应诉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诉讼,向欧盟对中国电子产品的高关税壁垒发起冲击。如果这次应诉成功,上述企业在欧盟市场上将享受降税待遇,税率为15.3%。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其实,早在1988年,欧盟就开始针对中国彩电的所谓"倾销"进行立案,所征反倾销税从15.3%、25.8%直到1998年11月的44.6%。如此高的税率,基本上已把中国彩电"封杀"在欧洲市场之外。近10年来,中国企业屡遭欧盟反倾销  相似文献   

6.
潘文昭 《魅力中国》2011,(11):68-68
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反倾销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争端形式存在于WTO成员之间。我国要想更多的分享到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利益,不但取决于自由贸易自身,更要建立起一整套与自由贸易相匹配的“反倾销会计”的自我保护机制。本文将从会计应对反倾销所面临的问题和国际反倾销形式角度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这些年来,在我国出口贸易活动中,遭遇两大障碍:一是国际反倾销诉讼,二是绿色贸易壁垒。如果说国外反倾销是以低价倾销为由征收高额  相似文献   

8.
反倾销是近年来国际贸易争端的焦点问题。反倾销政策的起源在于维护国际贸易的公平,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倾销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贸易保护。在某种意义上,反倾销补充、部分替代了以前关税在贸易保护中发挥的作用。大量的发展中国家逐步采取了主动的反倾销策略。冶金、化工、塑料等行业是被反倾销最多的行业。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国际贸易的各种摩擦中,反倾销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我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无论是从涉案金额还是从反倾销国家数量上,均排在世界第一位。作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反倾销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爽 《中国经贸》2014,(16):39-39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遭受反倾销的案件也越来越多,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损失和阻碍。本文结合欧盟对花皮鞋反倾销的案例分析,提出了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