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背景下,重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居民异质性的社会需求和民间慈善资源的自愿供给为社会组织的存在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是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受到政府的意识形态和政策法规的影响。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关系模式正在形成。不过,为了构建一种强政府和强社会有机合作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政府需要加快制度变革的速度,扩展社会组织的行动权利和发展空间,为社会组织提供资源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刘润华 《中国西部》2010,(1):125-125
现在政府主动让渡空间,凡是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优质服务的公益慈善领域,政府都尽量退出,为民间慈善组织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舞台,同时也为民间慈善组织让出一块生根、发芽和开花、结果的沃土。  相似文献   

3.
阮萌 《开放导报》2012,(4):89-92
社会组织是承担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可通过志愿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提供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探索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规模较小、购买服务体系亟需完善、体制机制亟待建立、法律制度尚需健全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大力度,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4.
张澜馨 《魅力中国》2013,(29):55-55,57
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出现的状况是总体水平较低,发展略不平衡,低效率低水平等基本情况,所以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是现阶段需要我们探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的社会问题。本文从中国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这一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公共服务主体类别的研究。分析了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找到一定的供给模型,并结合十八大的指导思想,完善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的发展,促进政府职能和服务,并给予机制上的保障。对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会组织等单一主体的理论来源进行分析后认为在多中心治理区域下,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会组织等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是当今中共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慈善组织利用现代易货进行物资调剂,这种做法给慈善组织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前景。但慈善组织是非营利性机构,现代易货在其中的应用有别于一般的营利性组织的易货,所以应充分考虑现代易货在慈善组织的物资调剂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公共服务与制度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钊 《改革》2012,(6):133-147
事业单位一直是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要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必须将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与方式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多主体参与、多种机制并行的多中心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体制理论、组织理论、制度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公共服务供给多中心体系运行的核心理论基础,而非营利是公益事业单位运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意义上,公共服务是政府通过垂直管理或者横向合作的方式来提供的。随着公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面临的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政府就不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这样,公共服务的网络治理应运而生。网络治理是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之间的合作,政府、非营利组织、盈利公司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合作性网络治理理论与公共服务供给中网络治理的应用,着重探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将网络治理发展为政府提供高效率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建立以公民和社会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邦辉  李丹姣  蒋杰 《改革》2020,(5):139-149
公众需求表达机制解释了需求信息如何从需求方进入供给方进而对公共服务供给产生影响,是实现公众需求充分表达的重要保障机制。从参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三方主体”入手,发现在当前三方主体未能形成良性互动的情况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中的公众需求表达渠道不畅通且话语影响力弱,公众需求难以进入政府决策议程;购买服务过程中需求信息难以“上下贯通”,公众需求存在被政府和社会组织偏好替代的可能;服务提供和完成后,缺少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反馈机制。为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正确定位“三方主体”为基础、以充分表达需求信息为核心、以随时进入与退出的反馈机制为保障的公众需求表达机制,确保公众需求得到充分表达,从而提升政府决策的有效性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9.
徐永光 《中国报道》2011,(12):82-85
如果因慈善组织透明度不高而发誓“永不捐款”,如果因慈善组织官办色彩重而把去行政化变成去组织化,如果把慈善组织专业化管理所需成本看成是“雁过拔毛”而倒退为陈光标式的个人布施行为,那中国现代慈善发展就没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10.
接二连三的“慈善风波”,是缺乏对慈善主体规范的缘故。慈善法,既是对捐助人和慈善机构的规范,也是对受助人的规范。因此,慈善立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是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项基本职能,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前者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主体,在为交易各方主体提供场内交易服务过程中,充当着服务员、见证员、业务员三个角色,优化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对进一步规范本地区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少数民族集聚区慈善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其显著特点是多重参与者的特殊性,不仅包括民间组织、以及企业、国家扶贫,还有宗教慈善组织的热情参与,如何使慈善组织多重参与者与政府宏观目标相结合,有计划实施宁夏西部贫困地区持续性脱贫,并保持繁荣稳定的局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研究了慈善组织多重参与者的身份特征,构建了市场导向下慈善组织多重参与者的合作模型,为解决慈善组织的效率问题以及慈善组织和政府公信力的提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事业单位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要以改善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发展、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建立治理结构优良、管理制度合理、绩效评价科学的公共服务事业制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乔占军 《黑河学刊》2013,(5):175-177
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作为解决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不足、重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制度选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此,在对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与慈善组织公信力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对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构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苏竹青 《中国西部》2009,(12):56-57
倘若将慈善组织的捐赠客户进行分类,可以看出,慈善组织捐赠客户可分为长期、中期、智囊期和随机客户。吸引捐赠客户的关键是慈善组织的声誉。慈善组织需要在发展中建立长期动作 对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s)供给方面发挥着直接提供、资金供给和监管三种作用。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实现了供给主体多元化,但存在覆盖领域窄、财政供养不规范、绩效管理不严格、过度市场化又缺乏严格的监管等问题。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必须要完善政府管理体制,通过必要的财政支持提供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应加强绩效评估、强化政府监管,以保证公共服务全覆盖、高效率和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慈善捐赠资金监管问题备受关注。本文从阐述慈善捐赠资金等概念入手,首先分析了慈善组织、政府、社会、捐赠人与受益人在慈善捐赠资金监管中的地位,然后着重分析了它们在慈善捐赠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以期为探讨构建慈善组织监管为主,政府、社会、捐赠人与受益人监管为辅的慈善捐赠资金"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政府和需求主体之间的高度互补合作对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必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加思等认为,当服务得以生产时,需求主体必然是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需求主体所带来的资源、激励和技能与产出水平密切相关,产出总是共同生产的产出。公共服务需求主体的角色已经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这既是政府对财政压力作出反应,又是政府孤立无援之努力缺乏效率的证据。因此,一些政府正在提高需求主体对于服务生产的介入。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减少政府规模的政策建议的理由。公共服务的管理经常涉及到需求主体没有能力单独进行资源处理的复杂任务。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意义来说,慈善组织提高公信力比慈善立法更能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因为慈善家的慈善行为追求的是精神满足.这一特点使慈善行为极易受到对慈善组织主观印象的影响,慈善组织内部的廉洁与否.慈善组织成员的社会声誉.会极大地影响慈善家的精神满足程度,从而极大地影响慈善行为。所以,应当努力加强慈善机构的内部约束.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善款使用的透明度,树立慈善机构的良好形象,形成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品牌。同时应减少慈善家寻找捐献机会的成本和监督成本。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培育社会组织,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分析了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合理角色定位,探讨了实现路径。要推进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组织主体地位,增强能动性;强化制度建设,明确治理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