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债比例自律政策改善了企业的融资环境,拉平了中外资企业在借用境外资金上的政策差异,拓宽了区内企业的融资渠道。2月13日,外汇局批复同意在部分特殊经济区(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江苏张家港保税港区)实施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统一中、外资企业外债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友直 《中国外汇》2015,(9):31-33
分账核算境外融资宏观审慎政策与外债宏观审慎试点政策,都体现了监管部门统一中外资企业外债管理政策、便利境内机构境外融资和防范外债风险的改革思路,以及对建立宏观审慎外债管理政策框架的探索。2015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上海总部银发〔2015〕8号,以下简称8号文);当月。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持续提升,特别是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断推进,现行外债管理的不适应性也在逐步显现。本文从我国企业外债的现状分析入手,系统阐述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管理的必要性,并构建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从借债主体资格的确定、监测预警体制的建立、延伸的现场检查和选择性工具的储备等方面详细阐述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未来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希望外债宏观管理试点规则能够进一步优化、深入,成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小窗口,成为企业融资发展的大舞台。2003年1月,外汇局下发了首个《外债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时隔10年之后的2013年5月,发布了《外债登记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外债登记管理操作指引》(下称《指引》)等外债管理新规,对外债的审批、条件、额度规模及用途等做出了非常详实的规定。而本次外汇管理局推出的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  相似文献   

5.
一月金融     
■央行在全国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4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6年5月3日起,将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对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不实行外债事前审批,而是由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  相似文献   

6.
张宜 《海南金融》2016,(6):58-61
本文剖析了我国现行外债管理的现状、风险及问题,建议以宏观审慎监测分析、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和政策安排三个方面来加强我国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规避和减小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7.
外债的合理利用能有效地弥补国内资金不足的缺口,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对外资企业借用外债政策较为宽松,而中资企业外债政策则较为严格。这便导致中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逐步有序的放宽中资企业借用外债条件、降低准入门槛,既能满足中资企业的境外融资需求,又能有效地监管外债资金及规模,成为外汇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徐伟 《中国外汇》2015,(9):40-43
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构建的具体内容,就是从时间维度构建外债逆周期调控机制,从空间维度构建外债集中度风险控制机制。2008年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管理已经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虽然迄今为止,现有研究尚未对于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界定形成统一的认识(争议的焦点集中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管理主体、管理范围和工具设置等),但也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宏观审慎管理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抑制金融危机导致的宏观经济波动为目标。其具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强调宏观视野,二是整个过程围绕系统性风险展开。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正着力加强和完善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宏观审慎外汇监管的核心是从宏观、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整个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以外债管理为核心,研究探讨在外债管理中贯彻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原则、问题以及构想.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可以自主举借外债。2003年以前,外资企业对外借债规模基本不受控制;《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外资企业外债规模主要受"投注差"限制。虽然有了一定限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外商投资企业外债规模。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外债规模尤其是短期外债规模增势强劲,外债余额占比逐年上升,一方面  相似文献   

11.
张弛 《西南金融》2015,(1):29-31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及监管理念的同步改进,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其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导致的整个经济体系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导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随着我国外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化,目前我国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防风险不足、满足企业需求程度不够等问题也日渐显现。本文拟以外债管理为核心,探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外债改革路径,以期实现宏观风险可控、积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资企业外债融资管理的试点,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助于逐步消除其在融资领域的“非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境外融资存在"双轨制",外商投资企业可自行举借外债,而中资企业借用短期贷款控制十分严格.使得部分中资企业不得不通过预收贷款、延期付款等途径从垅外获取融资支持.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逐步推进,要求调整政策、放松限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文本结合中资企业借用外债国民化待遇的强烈诉求,提出了低借款限制,严使用管理的...  相似文献   

14.
外资企业外债结汇管理是我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控制外资企业外债流入规模、流人速度和外债投向的重要手段;而创新实施外资企业外债结汇管理方式。则有简化外商投资企业的办事手续、降低经营成本等好处.该文首先探讨了在滨海新区创新外商投资项下外债结汇管理方式的可行性,进而对这一创新及其后续的监管工作做了具体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3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发布《关于调整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通知》(银发〔2020〕64号,以下简称“64号文”),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企业全口径跨境融资额度上限因此而提高至2.5倍净资产。3月20日,外汇局宣布扩展外债便利化试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在总结前期北京市中关村外债便利化试点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至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武汉东湖新技术幵发区)、广东及深圳(粤港澳大湾区)等省、市。  相似文献   

16.
<正>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方便企业跨境融资,外汇局推出相关外债便利化政策,银行展业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相关政策信息,用好用足相关外债便利化政策,助力创新型企业高速发展。近年来,外汇局不断优化外债管理,建立了“统一管理、自主举债、意愿结汇、负面清单”的全口径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在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对此,外汇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有效地运用微观外汇管理政策工具,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仔细梳理近些年外汇管理政策,具体工具无外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  相似文献   

18.
2004年5月27日,《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的出台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外资银行关心借外债是否像过去一样便利,外汇贷款是否仍能结汇,中资银行则关心对中外资银行是否真正实现了一视同仁;外资企业关心向境内外资银行借用外汇贷款是否仍受限制,惜外债是否还是不需审批;中资企业贝Ⅱ关心与外资企业是否享受同等的待遇。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在外债的外汇管理和统计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从外债、审慎监管、宏观微观等相关基础概念出发,梳理本轮外债改革的步骤、手段,以求达到理解领会外债改革整体思路的目的.最终旨在点明改革思路,使外债相关工作沿着改革大方向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20.
芦东  周梓楠  周行 《金融研究》2019,474(12):125-146
本文研究了管理浮动汇率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稳定效应。首先,本文从实证层面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升贬值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影响。接着,本文构建了包含银行部门与货币错配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重点分析了在面对美联储加息、人民币贬值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包括对汇率的反应)和宏观审慎政策(对外债的逆周期调节)的配合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结论表明,如果缺少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反应将导致产出、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等经济金融变量的波动增大。在存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前提下,相对于完全浮动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从中长期看能进一步促进产出和外债等核心变量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