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出现了股份制、管理层收购、并购、破产拍卖、联合、兼并、组建企业集团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的实质是国企产权转让与产权重组。鉴于参与转让与重组的主体中民营和外资占有一定比例,根据历史经验,有必要重申和强调,在深化改革、实行产权转让与重组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点是“五个防范”。  相似文献   

2.
产权会计理论者初始就认为产权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点所在,但是在国企改革推行数十年的今天处境依旧尴尬,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在产权理论中,国有产权下的国有企业低效运行存在交易费用虚高、财务报表信息失真及审计不作为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国企市场化的前提是厘清产权。文章旨在从产权会计理论角度对国企低效进行相关分析,并对国企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4年开始的“朗顾之争”,最终发展成了一场关于国有资产改革方向和路径的大论战———国有产权改革究竟何去何从?文章从争论的焦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说起,分析了国资流失的原因,以及国企产权改革的路径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国企应当也必须不断作出调整和改革,以不断适应新情况,提高经济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产权却一直处于不明确不清晰状态,国企改革下一步重点就是要更加清晰界定国企产权.文章首先介绍了产权理论的相关内容,以及当前国企改革面临的困境,最后分析国企改革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在公有制产权明晰中,涉及到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国有即国企产权都是“生产资料性”的产权吗?时下,从经济界、企业界,以至全体国人已达成的一个共识是:公有制做革的重点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它的实现形式。重点在“实现形式”的根本变革,这当然对。可是什么的“实现形式”呢烟答是:“公有制”的;更精确地说,是传统“公有哪国有)制产权”的(实现形式)。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现形式”背后的国有企业产权的内涵是什么,又包括什么内容呢?是不是事实上“公有化”了的、已进人“国企运很’的产权都是“生产资料”呢?经济学…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的弊端主要源于产权不明晰及政企不分,以致其改革的目标是将传统公有制企业改造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多途径,其中通过改制重组上市使国有企业快速向市场经济主体转变,是众多改革方案中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一、“原整体续存”改组模式“原整体续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国有企业存在着较严重的“预算软化”现象,而且这个问题给企业改革、市场体系的培育以及宏观调控造成了困难。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以往经营权方面的改革不能根本解决企业的预算软化现象,因为预算软化现象的根源是公有制经济的“产权”不明晰,解决问...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产权一直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改革家们关注的焦点,似乎国有企业的一切问题都会随着产权改革到位迎刃而解.产权制度在国有企业中起到什么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中是否产权最重要?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予以认真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逐渐调整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制度变迁对中国长期高速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对象的股权多元化一直是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重点,已有的实证研究大多支持股权多元化确实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当前中国产权多元化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正确认识所有制改革的目标与股权改革的目标,积极深化存量改革。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巩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明晰产权关系,重塑企业制度,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现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产权的涵义 产权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讨论甚久,时起时伏,直至1988年,党的十三大第三次会议上,中央才明确表态。在这次会议的决议中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不是私有化,而是把笼统地、不够明确的产权变为比较明确的产权,以利于促进企业机制和企业行为的合理化”。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运用股份制明确产权关系。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又提出“通过理顺产  相似文献   

11.
三年实现国有企业脱困的目标基本达到,但国有企业的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权合理流动和重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因此,要解决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对国有企业制度进行创新,努力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流动与重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历程后,已进入了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引领了我国国企改革新浪潮。以围绕降低国有资本比率为主要特点的产权性质的改革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主要特点的产权结构的调整。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展开。产权改革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那么。目前辽宁省重点企业的产权改革究竟引起了企业绩效的怎样变化?为回答这一问题,这里以全省168户重点企业为样本,采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对产权改革的特点以及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如何更好地管理国有企业,并防范其资产的流失至关重要.在国有企业产权转让过程中运用好价值评估的方法,保证国有资产转让的公允性.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本文介绍了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分析了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中的土地问题、无形资产评估问题以及评估委托人问题等评估难点,并提出了完善国企产权转让中价值评估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存在带来会计信息供求的冲突,解决此冲突的规则就是会计信息产权。会计信息产权需要界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取决于对企业所有权分享、管制和道德等因素,企业所有权分享下的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是初始的界定,无法完成初始界定时可采用管制方式进行强权界定,道德是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不可缺少的因素。国企改革所滋生的各种问题的根源在于会计信息产权畸形性,欲抑制其畸形,正确处理国企所有权的分享问题的同时,建立“共同治理”的机制和“相机治理”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逐渐调整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制度变迁对中国长期高速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对象的股权多元化一直是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重点,已有的实证研究大多支持股权多元化确实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当前中国产权多元化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正确认识所有制改革的目标与股权改革的目标,积极深化存量改革。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巩固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经济界》2003,(2):71-71
日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指出,民营企业要搞好首先是解决信任问题。在信任问题上我们必须明确产权问题的重要性,这是我们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为什么产权跟社会信任有关系呢?厉以宁分析,产权是必须明确的,产权明确就知道了责任在哪里,如果产权问题不解决,社会信用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比如常说的国有企业赖帐问题,这主要就是产权不清楚造成的。厉以宁同时指出,信任还跟制衡联系在一起。制衡是为了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避免最大的效率损失,制衡机制的建立就  相似文献   

17.
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存在显著差别,与私有产权相比,公有产权存在其独特的优势和弊端,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势必涉及公有产权的改变。本文通过分析公有产权内容,并将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进行对比得出公有产权的利弊,在此基础上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朱钊 《城市发展研究》2022,29(3):8-14,25
国有企业有限持有的土地使用权与地方政府强势控制的土地发展权构成了国企划拨土地的特殊产权结构,并在土地再开发过程中涉及复杂的利益博弈.现有文献中常用科斯谈判去理解优势区位的国企土地无法更新的交易成本根源,但在发生再开发行为中的解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研究提出一个命题,即认为产权主体创设新产权形式的效率要比谈判中的利益博弈大...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八大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虽已进行了十余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为使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顺利进行,必须认清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一些误区.经过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现有理论和实践的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本文将有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不正确认识归纳为八个误区,并针对这些误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 ,国有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产权关系 ,其特征就是通过责、权、利一体化的体制构架与运行机制 ,实现对财产所有者的资产保值增值。因此 ,我国目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存在的问题 ,必然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不清有密切的联系 ,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产权关系不清是制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原因   1、产权制度改革滞后阻碍了产权关系的理顺进度。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伊始 ,并未触及企业产权制度 ,而主要是在分配制度领域内协调企业和政府的利益分配关系。从放权让利开始 ,到利改税、承包制刺激企业的生产 ,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