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邱宁 《改革与战略》2009,25(6):33-35
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集体合同规定》构建了集体合同的基本制度框架,但集体合同的实施却存在法定程序没有得到严格遵守、内容空洞、续签滞后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强工会的建设,以使工会能够更好地代表劳动者并敢于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同时通过立法强制企业签订集体合同。  相似文献   

2.
最近,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研究决定,全面启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覆盖计划”,总体目标是从2008年到2012年,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覆盖各类企业。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农垦建工集团工会把建立和完善《集体合同》《工资合同》制度作为工会维权工作的切入点。三年来,通过不懈的工作,使“两个合同”的履约率逐年提高,截止到2005年1月20日,集团32个经营单位2004年度《集体合同》《工资合同》履约率达到97%,比2003年合同履约率提高12%。  相似文献   

4.
企业工会是平衡劳资利益功能的最合适的组织,是<劳动法>和<工会法>赋于的责任.良好的劳动关系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促进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工会主导的集体合同制度,强化平衡劳资利益功能,应当尽快地改革完善基层工会制度,促使我们的集体谈判制度、集体合同制度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平衡劳资双方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集体合同是劳动关系双方集体博弈的结果,在中国非公有制企业这个契约框架里。集体合同的缔结既存在供给障碍也存在着需求障碍,导致近年来劳动者权利日益缺失和地位愈加沦落、文章认为,加强工会的代表性、自主性、独立性是突出重围,协调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劳动者要求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利益诉求与民营企业维持低劳动力成本惯性的冲突,成为引发劳资关系矛盾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杭州为例,研究了建立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问题,认为需要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提高工会维权能力,加强企业民主建设,建立三方协调机制,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创新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  相似文献   

7.
美、德、日劳资关系管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国家的劳资关系管理因政治、文化、经济和法律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研究和比较发达国家的劳资关系管理实践对我国劳资关系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从美国、德国和日本劳资关系的特点、主要参与者、法律环境,以及集体谈判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指出了对我国劳资关系管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赵艳辉 《魅力中国》2013,(17):24-2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重大部署。全总十四届四次执委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加强协调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企业在积极推行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制度(以下简称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工作中,迈出了维护女职工权益行动的新步伐。  相似文献   

9.
集体合同(又称团体协约、集体协议),是指"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通过选派职工代表进行集体协商,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制度是当今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也是发挥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地位和作用的有效形式。我国1994年制定的《劳动法》首次从法律制度的层面规定了这一制度。《劳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  相似文献   

10.
《广西经济》2010,(7):5-5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消息,目前,全国16个地区建立了省级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备案企业54万户、职工5123.2万人。深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实施“彩虹计划”,在非公有制小企业或同行业企业比较集中的街道(乡镇)和工业园区大力推行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工作。同时,加强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指导地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徐月峰 《特区经济》2012,(6):246-248
由于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不完善,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经常发生。为此,本文充分吸收国际有关劳动合同违约金的经验基础上,重点分析诸如劳动合同违约金的性质、金额、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等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的基本问题,提出按照公平平等的原则,合理设计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限制或消除约定违约金的不合理情形,倾斜保护劳动者择业自主权,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基本利益,是我国劳动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不少“双层经营”中的集体经营层次已在很大程度上被严重削弱,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如果忽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就很难走出“农村穷、农民苦、农业弱”的困境,就会影响到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与巩固,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笔者从六个方面专门论述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王祖强 《改革》2006,(2):90-95
近年来,私营企业的劳资争议和劳资冲突有增多的趋势,但合作、互利是劳资关系的主流。就总体来看,这是一种新型的互利合作关系。在合作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各自的利益,这是劳资双方的共同选择。鉴于转型期劳动者所处的弱势地位,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核心是如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问题。因此,要确立劳资双方的主体地位,健全工会组织,促进集体谈判,加强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干预和协调,扩大劳资双方的利益共同点。  相似文献   

14.
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核心议题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璨 《改革》2020,(4):133-1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林权流转制度改革经历了林业"三定"时期、两次集体林改过渡时期和新一轮集体林改时期。研究结果显示:集体林权流转是集体经济组织和林农流出的过程,流入方注入新的生产要素与经营理念,集体林经营的资本密集度渐增;集体林权流转主体不断增多,每个时期都有主要的集体林权流转参与主体,且从单向流转向多向流转转变;政府部门从禁止集体林权流转转向鼓励和支持集体林权流转,林地收益是集体林权流转的保障,多异质性主体和林农非林就业机会增多是集体林权流转的必要条件;集体林权流转从木质产权交易演化到木质与非木质并重的产权交易,生态价值得以体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小农和村集体将继续向新型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等流转集体林权。为实现集体林权有序流转和保障各方利益,有必要进一步强化集体林确权工作,完善集体林权流转平台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完善政策法规,明确生态公益林等林业区划原则,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15.
韩久龙 《特区经济》2008,(4):151-153
规范劳动合同,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永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劳动合同法》颁布前,由于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规章规定得过于原则,劳动合同制度落实得并不理想,尤其是民营企业存在不少问题。即将生效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强化了书面劳动合同形式,扩大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及经济补偿金的适用,增加了许多法律责任的规定,必将对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发挥重大影响,促进稳定规范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有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刘华  赵阳 《改革与战略》2011,27(5):170-172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在我国普遍存在,现阶段我国施工合同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纠纷的解决机制不够完善,研究解决施工合同违约救济的相关问题迫在眉睫。文章在研究美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立法以及违约救济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违约救济体系的一些建议,有助于保护合同双方的权利,明确义务,提高合同的履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劳动法以对劳动者权益的倾斜保护为主要目的,是国家干预劳动关系的主要手段。作为劳动者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劳动立法在历经革命年代的洗礼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初创、恢复与发展后,建立了劳动基准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未来的能够有效衡平各方利益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对劳动者诚实劳动的保护,并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金高峰  张胜荣 《乡镇经济》2009,25(10):40-43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江苏新农村建设典型村的实践再次证明了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作用,文章通过对这些村发展模式和经验的剖析,提出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1980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吸收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并有所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合同法》也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但是存在体系混乱、救济措施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及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分析,以期完善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