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科学、技术、生产力均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科学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而技术则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认识成果,其本身也就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因此,从逻辑上看,三者同属于人类相对于自然界的活动能力的范畴,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但是,这种逻辑上的相关性并非一开始就是显性的。亦即是说,这种相关性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表现为现实相关性。鉴于此,我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只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成立。它是社会历史演进的一个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的演化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都在折射着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在折射的历史上出现了从和谐共处到失去稳固关系、再到新模式的和谐进步的关系过程中。由于最初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社会才会出现自然界和人类和平共处的景象。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有了飞跃性的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大肆的利用自然资源,由于没有对自然界在存有畏惧之心,人类开始破坏和自然界融洽相处的主体。开始了对自然界的征服,进行了具有破坏性的掠夺,最终变成了人类要面对对自然界做出可恶的、可悲的后果——自然界资源迅速枯竭。自然界的资源枯萎使得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损,有的甚至是自然界自身无法恢复的地步。人类则要面对能源的枯竭、空气环境的污染、气候问题等等。其中人类可以自己努力一下就可以改变的就是土地沙漠化这一自然界还给人类的恶果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姚伦都 《经济师》2000,(6):76-7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当今人类处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转折时代 ,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及现代社会科学自身功能决定 ,肯定社会科学是生产力 ,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和把握社会科学物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具体过程、形态所表现的形式、特征。因为在科学技术步步逼近自然界各种极限、无限地开拓人类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活动的新领域的今天 ,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融合起来为解决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的这一伟大而迫切的课题 ,这对重新构建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战略 ,使社…  相似文献   

4.
论自然环境与生产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环境是主产力产生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然界为人类生产活动提供了劳动对象,人与自然的结合形成物质力量,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决定于人对资源的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5.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现代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包括: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和显露自然等几条基本原理。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景观设计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辨证法。系统观、辨证观和科学观组成了自然辨证法理论体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景观设计进行哲学的思考,以启迪思维,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用人类开发改造自然的整体结合方式和自然界的作用方式——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做标准,把社会生产力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自给生产力、商品生产力、产品生产力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同处于商品生产力这一历史阶段,它们在生产力方面都姓“商”,而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文章对商品生产力的特征做了初步探索,认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企业是商品生产力运行的主体;商品交换关系是商品生产力各种要素相结合的纽带;资本是商品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市场是商品生产力的资源配置条件和最终实现空间。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经济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生态需求在现代人类需求中的重要地位观代经济社会是个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现代人的需求是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态环境需要的生态经济综合体系。我们把它称为生态经济需求。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使人类社会生产进入了技术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口的迅猛增加,人类消费的极大增长,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日益扩大。而这种需求的实现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之上的,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资源短缺乃至濒临枯竭;同时人类又将自己经济活  相似文献   

8.
丁社教 《生产力研究》2004,27(6):78-80,83
生产力是人类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进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我各种矛盾的综合能力。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与人自身生产力既是生产力的三种类型 ,又是生产力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也是生产力的三个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9.
从环境问题到环境法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薇 《环境经济》2005,(11):39-40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使生态失衡,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其中,由自然界的运动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洪水、干旱等,称为原生或者第一类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则称为次生或第二类环境问题。尽管人类的不适当活动有时也会诱发自然灾害或加剧其危害程度,但是对于第一类环境问题,人们目前尚不能对其加以控制或者避免。因此,环境保护主要是解决第二类环境问题,这类环境问题的产生也是环境保护法出现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新论荟萃     
应重新定义生产力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刘振英在《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说,自从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生产力是“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之后,我们对生产力的表述均由此而来。如,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跟生产资料 (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是生产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程度”。事实上,我们给生产力所下的定义,不仅不符合马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全民所有制是构成传统经济体制的三个基础性范畴。它们之间互相依托和支撑,形成了一个存在内存逻辑关系的“三驾马车”体系。“三驾马车”体系在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期,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逐渐走向反面、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绳索,因此,最终导致了“三驾马车”体系的解体。产品经济、计划经济的否定,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同样,全民所有制范畴的扬弃,也不会改变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三驾马车”体系的解体,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完结,而是在辩证的否定中把它推向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三江源”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及由此引发的生态难民问题,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提出独特的自然环境系统和现代环境的变迁给源区牧民提供了极其狭小的空间,而人类活动中传统的生产方式、现代价值取向的变化、社会管理的失误以及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无限制的对自然的索取,超越了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阀值,人类不得不听任自然的“安排”。因此,应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妥善地安置源区生态难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源区经济;科学管理,有计划地节制外来流动人员;发展教育,构建与源区生态相适宜的生态文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力学分析方法和系统科学的结构分析方法,对"社会生产力"范畴的内涵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生产力大小、生产力方向、生产力结构"是社会生产力三要素这一新的社会生产力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对现代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划分,列出了反映现代社会生产力系统多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系统表",为驾驭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思路。本文在运用自然科学思想方法和基本原理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对生产力定义、层次和发展动因问题的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生产力定义、层次和发展动因问题的综述许光伟一、生产力的定义(一)生产力定义的历史沿革究竟给生产力下一个什么样的准确定义?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理论界一直为此进行着时断时续的争论,时至今日更有愈演愈烈的态势。纵观这场争论,可以划分为这么三大时期:1、...  相似文献   

15.
根据河南省的资源禀赋条件、社会经济特征和发展进程判断,制约中原崛起的资源约束、制度约束和技术约束在农业。发展河南现代农业,是协调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关系,夯实中原崛起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生态基础的基本途径。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切实解决农业大省的发展问题,加快河南的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当代散文诗人崔国发是一个有自己创作风格特色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诗人,散文诗集《黑马或白蝶》是其又一力作。他以其多重身份去透视自然、社会、人生,用昂扬向上的“崇高”气韵以及纤细柔弱的“优美”笔调,刚柔相济,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文章从物性体悟与回归自然、灵动意象与有无之境、传统与现代并置的语言形式三个方面对这部散文诗集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ts Component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after Reforms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his study uses nonparametric Malmquist procedures to investig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natur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ts components in Chinese agriculture over the period 1980–1995.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ew at 2.4% annually with technical change augmenting the growth by 3.8% while efficiency change reduced productivity growth by 1.3%. For all provinces, 288 out of a total of 442 cases experienced productivity growth while the rest showed productivity regression during this post-reform period. Coexistence of improvement in technical change and retardation in efficiency change indicates the lack of success in diffusing the exis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ntinuing innova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rough capital investment, modern input use, and greater competitive market pressures are important for augmenting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8.
黄铁苗 《生产力研究》1995,(3):30-33,26
首先,本文认为过去对劳动生产率的理解有失偏颇,有必要对之进行重新界定,即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对社会标准质量劳动时间的节约,亦即全方位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该文论述了全方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基本方面,即科学技术和管理好比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而市场经济则是这辆车子的发动机,并对“发动机”的效能作了分析;最后,文章对我国怎样建立市场经济、实现全方位提高劳动生产力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现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是前卫艺术,另一方面是大众艺术。艺术不但没有终结的迹象,相反,前卫艺术以其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颠覆,表现出现代人的艺术观念,为艺术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大众艺术更是像空气一样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艺术以其对感性的表达充分展示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并且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观念不断地寻找着自身的价值;同时,它也是艺术家对我们生存世界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Two driving forces are changing modern life, First, significantly less labor is needed as productivity rises. Second, people are living longer—anticipate an 85-year life expectancy by 2020. We focus on two prominent consequences of these interacting drwers: new modes to allocate wealth need to be devised as those linked to 'the job' prove inadequate; And how we spend our time is changing. We consider time distribution among three forms of work (market, community, hom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and play. We conclude that dramatic policy actions are in order to break free of societal reliance upon traditional jobs and to provide the expanding senior population a good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