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上个世纪 80年代初 ,我国东南沿海贫瘠的土地上 ,崛起“温州模式”后 ,即成为人们争论的一大焦点。赞成的人认为那里“小商品创造出大市场”是“不发达地区脱贫致富之路”。反对的人认为那里“私营经济泛滥” ,走的是一条“资本主义的邪路”。 1 984年起我省领导林若、郭荣昌、杜瑞芝等同志先后到温州参观考察 ,省委曾提出广东发展乡镇企业 ,不发达地区可重点学温州经验。当时由于认识不一致 ,有的山区 (如肇庆 )比较积极 ,得到实惠 ;有的山区认为“不符合公有制为主的方向” ,予以抵制。 1 989年全国治理整顿时期 ,反对温州的风升了级 ,认…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东南沿海贫瘠的土地上,崛起"温州模式"后,即成为人们争论的一大焦点.赞成的人认为那里"小商品创造出大市场"是"不发达地区脱贫致富之路".反对的人认为那里"私营经济泛滥",走的是一条"资本主义的邪路".1984年起我省领导林若、郭荣昌、杜瑞芝等同志先后到温州参观考察,省委曾提出广东发展乡镇企业,不发达地区可重点学温州经验.  相似文献   

3.
温州,文化灿烂的东瓯名镇,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 温州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曾以“小商品、大市场”闻名全国,是中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和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曾被新闻界、理论界称为“温州模式”,也有叫“温州经济格局”、“温州发展路子”。经过20多年的演变,温州经济格局不断得到创新,更加凸显自己的特色。[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温州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是“温州人”,最大的财富是“温州人精神”,温州经济要靠温州人更好地“走出去”,“温州人经济”也离不开温州本地产业支撑,这是一种互补互融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所谓‘温州炒煤团’,纯粹是媒体强加给我们的‘罪名’,我们决不接受。”“从上世纪80年代起。温州人就在山西投资开发煤矿,从小煤矿起步,现在已经投资中型煤矿;目前温州人在山西的煤矿投资估计累计有80多个亿。温州人在山西只有承包权、经营权和生产权,连销售权都没有,怎么炒?”“有些人以为温州人都赚了大钱,都成了富豪大老板。实际上我们许多人都亏损,都有贷款,承担着很大风险;但一些人妒嫉温州人,仇恨温州人,这股思潮很厉害。”“现在确实有少数温州人已经离开山西到宁夏、内蒙、新疆等地,还有一些人去了澳大利亚、越南、缅甸等国开办煤矿。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人和资本都是流动的。资本的流动规律就是围绕供求规律、价格规律、价值规律等流动,哪里有利润它就往哪里流。”“现在对煤老板的形象妖魔化,把办煤矿的温州人说成蝗虫奸商,有媒体还说一个煤老板一出手就买了20辆悍马车,这都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6.
“温州模式”在其初创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以“家庭工业 专业市场 小城镇”为主要特征,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1992年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发表至今,温州模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私营企业 产业集群 中小城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群众生活水平由温饱到小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开放年代,浙江是一块生机勃发和充满创新的土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温州模式的崛起到90年代“浙江现象”的形成,浙江经济的改革实践、发展特色和增长活力一直备受世人关注。近年来,全围各地来浙江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学习取经的各界人十络绎不绝。人们一谈起浙江,就会自然想到日益活跃的个体私营经济和民间投资,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和集群  相似文献   

8.
郭莉  李焱 《首都经济》2006,(6):80-81
很多人还对今年2月底那场声势浩大的“北京—温州企业洽谈会”记忆犹新。继“炒房”、“炒煤”、“炒油”之后,温州商人又被冠之以“炒国企”。这是发生在今年春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有关专家认为,此举结论有二:一是国企改制深化,终于及于心脏:二是温州资本逐利方向转移,温商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从上海“中国经济的转轨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传出信息,有人根据近年温州经济发展速度回落情形,预言“温州模式”将往25-30年后消失!由于语出惊人.诱发不少媒体纷纷介入,笔者认为.“温州模式”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温州也总是在外部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次来温州还是上个世纪,那时候,温州城市建设和浙江其他城市一样,远没有今天的规模,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政府还在忙于打假工作,如今,温州凤凰涅槃,被称做“中国财都”,在世界的范围内,温州人温州资本已经成为品牌,  相似文献   

11.
华伟 《上海经济》2006,(12):26-31
今年11月15日,温州市场营销协会通过当地一家房产公司拍得一块政府出让的15650平方米土地,260套会员住房将在那里拔地而起。这是全国个人集资建房的一大突破。 集资建房。温州不是始作俑者。但在“拿地”这个被认为最难突破的环节上,在温州却美梦成真。身份也由集资建房的追随者变成了领跑者。 是什么帮助他们实现了这种转变?他们的做法和所具备的条件也许别人无法复制的,但至少使260个人离“低价住房”的梦想更近了一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张捷 《环球财经》2011,(11):76-79
对于温州的“老板逃跑”和民间高利贷的频频破局,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经济的不景气,认为高利贷是造成温州今天困扰的罪魁祸首。但是作者分析认为,这种说法是存在漏洞的,温州老板逃跑的背后,高利贷是果而不是因,中国的经济也不是如舆论喧嚣得那样不景气。深层次的原因需要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3.
2006年9月,随县委、县政府组织的招商引资考察团到江浙地区考察,我们在感叹温州等地经济发达、发展环境宽松之余,更多的是引发了对文水当地经济发展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温州人的创新,是被环境“逼”出来的。温州人似乎天生不保守,但人们都说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势,用当地百姓的话来形容,就是“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5.
<正>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两个在所有制上绝然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是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模式",一个是以温州为中心的"温州模式"。作为两省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已经成为两省经济发展的符号。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产生、发展、更新中,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江浙经济发展的环境差异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高速增长,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人们对这些经验进行了总结,称之为“温州模式”。然而,随着外界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温州模式出现了较大的不适应,近年来温州经济增速出现下滑,温州模式面临着重构调整的考验。新温州模式是作为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在变化了的环境下,对原温州模式自发进行一系列调整,并经过不断的去芜取精与综合加总而形成的新发展方式或经验的总结。其本质依然是“市场解决”,核心依然是“自发、内生”,而基本形式则发生了三点主要的变化,一是建立更为科学的企业组织形式,二是追求更为科学的企业分工与合作,三是积极实施技术创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模式”的崛起,凸显出政府“无为而治”的管理经验,备受全国各地瞩目;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逐渐崛起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被人们归结为“市场经济,有为政府”。目前这种“义乌模式”正在被更多的地区尤其是中部各省作为自身发展的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温州商人向来以“精明能干”的形象“红遍大江南北”,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常常成为话题的中心。就在“温州炒房团”的新闻还为人津津乐道之时,“温州炒煤团”的出现,再次把温州人推向舆论的浪尖。  相似文献   

19.
温州群落     
温州人多地少,因此决定了他们只能向外拓展,不断地去寻找一个个新的生存空间。也因此,温州人可能是中国经商者之中最多的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一个经商群体,南至三亚,北到漠河,西抵拉萨,东临青岛,到处可见温州人的踪迹。最初,他们是以手工为其主要的谋生手段的,如理发,补鞋,裁缝,再后来,在全国很多城乡都有以温州人为主的商场或商品一条街;有的一个企业就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很多分公司、分销点、办事处,将温州人的商品意识传达给当地,辐射到周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安古城涌现出一批批背井离乡的温州创业者,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有着吃苦耐劳的执著精神,他们有勇于创新、勇于冒险的勇气,成功地在西安市场中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似文献   

20.
魏晋童 《特区经济》2008,(10):61-62
改革开放后,温州一夜间成为了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温州为何能形成独具优势的产业集群,由穷乡僻壤走向产业繁荣的经济大都市!本文通过对温州人思维模式的研究分析,应用“长尾理论”解析了温州产业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