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从1990年代开始,浦东的开发开放掀起了国际产业向长三角转移的浪潮,外商投资不仅加速了长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的进程,而且长三角交通、信息和市场的一体化促进了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的便利。长三角以上海为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中心,其他区域为发展腹地的产业分工模式正在形成。长三角地区正在逐步强化区域产业结构特色,长三角产业分工深化为长三角的合作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差别化竞争格局,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产业布局的目标是使产业分布合理化。文章基于太仓市1990—2017年发布的政策、发展历程、统计数据,对太仓市产业发展及其布局规律进行调查、剖析。结果显示,区域产业布局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20世纪90年代,太仓制定了三大发展战略,使区域内逐渐集聚起各种先进的生产力要素,产业布局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形成了具有结构性布局及区域性布局特征的太仓特色产业布局模式。太仓市未来产业布局,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从数量增长阶段转向质量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发展最活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其他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开发”以及“中部崛起”的产业结构发展的示范“大课堂”。其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对我国其他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示范、指导和借鉴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形势严峻、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长三角地区外资开始大量撤离,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来发展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单纯依靠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方法也不能永葆活力。只有提升长三角产业结构,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吸引高质量FDI的进入,才是保证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产业同构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恶性竞争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长三角各城市随着与上海工业相似程度的变化,经历了产业集聚效应和恶性竞争效应交替占优的不同阶段,长三角的发展不仅不需要减少产业同构,而且要进一步提升同构化程度,同时在产业集群内形成创新投入和品牌竞争氛围,这样的产业结构会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同时限制恶性竞争行为,更有利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宁波通讯》2008,(7):8-10
6月14日至15日,第十届长三角16城市党委研究室(政研室)主任联席会议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本次会议以加快推进长三角城市一体化为主题,专题研讨了城市体系和城市布局、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民生服务、政策制度等方面加快实现一体化问题,我市《深化“六大对接” 加速区域融合 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跨越》一文荣获特等奖。现将该文及有关城市的论文(要点)刊发如下,供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6.
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江苏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江苏大力践行开放创新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必然需要,更是高效配置资源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文章从江苏"三链"融合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期赋予"三链"融合共进发展在实践层面最大的效益,提出以人才链引领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闭环融合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宋莉 《上海经济》2003,(6):15-17
中国加入WTO后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调整的战略目标是:政府合作,加强协同,通过培育和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理顺地区合作秩序,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形成若干在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群落;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培育和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使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率先融入  相似文献   

8.
针对产业链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禁锢产业链升级的顽疾所在。在探讨产学研、产业集聚与产业链升级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产业链升级路径和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建立产业创新中心的科创平台建设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进行探析,分析其建设成效,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研究产业链升级路径及平台建设模式,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速创新要素流动,推动产业链拉长板补短板,助力产业链升级。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基地,本文以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的特征性事实为基础,从动态视角分析研究2002、2006、2010年上海、浙江等地27个细分产业转移变化,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该区域集聚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部分省市集聚水平正在降低,上海制造业向高技术含量、高创新效率方向发展,在其产业转移中,高消耗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浙江主要承接对象,长三角存在集聚特点。最后笔者从资源配置、环境改善及产业发展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与人才流动等方面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产业为基、实业为本。推动“一地六县”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基于差异化的多区域产业协作共兴之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打造经济增长极、构建参与全球竞争支撑力量的重要布局。2020年6月,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主要领导座谈会签署的《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涉及上海白茅岭农场,江苏宜兴、溧阳,浙江长兴、安吉,安徽广德、郎溪“一地六县”区域.  相似文献   

11.
<正>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人才链联动协同,构建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和具有韧性的产业体系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继续加速演进,叠加疫情疤痕效应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各国产业回归实体化、布局近岸化、地缘政治化等发展态势明显。针对全球出现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大变局,浙江应积极开辟新领域、发展新技术、制胜新赛道,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五链协同”,加强产业技术交叉融合,克服布局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考虑世界产业演变发展与上海产业体系形成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向全球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企业,同时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大公司落户上海,还应注意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上海新型产业体系形成之间的关系,全面认识上海产业体系和长三角其他地区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关系,以形成合理的产业链。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发展的区域定位和协调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日益严重的形势,本文对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几个主要城市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域定位,即将其放在不同层次宏观区域背景里,确定长三角主要城市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并就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地区之后,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发展前景最好的地区。为大力推进“长三角”联动、互动效应,构筑世界级的都市经济圈,上海市目前已着手规划,使“长三角”都市圈内15个城市间的公路交通往来都不超过3小时,简称“3小时都市圈”。“长三角”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设想,通过“长三角”地区的15个城市更加紧密的产业及交通联系,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推进“长三角”联动和互动。“长三角”着眼于国际竞争,着力推进苏、浙、沪优势互补,形成新兴的产业链,打造极具整合优势的都市圈。对此,三地已…  相似文献   

15.
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全方位和多领域的一体化,包括一体化发展格局的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生态环境的共保联治、公共服务的便利共享、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和开放布局等,其中最关键的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只有产业协同创新实现了,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定位才能实现,长三角的经济实力、创新实力、国际竞争力才能大幅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为宁波的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只要宁波能抓住机遇,就能够进一步增强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家具产业国内双80%企业结构与80%区域集聚特征,阐述了都市工业园家具产业布局模式:依托木材加工业的关联布局,依托大项目、特色资源的配套布局。在此基础上,为华中家具园产业发展设计了"1+8"产业链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海盐创新发展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和融合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链集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海盐县充分利用秦山核电的独特优势,较早确立了发展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的战略。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指引下,海盐深化与央企和沪、苏合作,创新发展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和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同位素产业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和核医学研发应用,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链集群。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国家把长三角区域统筹发展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服务于长三角地区发展,宁波应进一步明确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功能定位,发挥资源优势,合理产业布局,创新机制体制,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相似文献   

19.
周波  杨栋会 《科技和产业》2024,24(9):144-152
光伏产业是云南省的重点产业,它既是提升产业体系质量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标杆,也是实现“绿色能源牌”以及“双碳”战略的重要路径之一。采用2011年、2016年、2021年光伏企业的矢量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以及协同区位商等方法研究云南省光伏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云南省光伏产业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并呈“东-西”的集聚态势,发展格局由“德宏-昆明”双核心转变为“以昆明为核心,曲靖-楚雄双副核心”。技术集聚和市场环境是推动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且该因素对中、下游企业分布的影响更显著。云南省光伏企业之间的区位关联较弱,中游企业是昆明市光伏产业布局的主要区位载体。因此建议做好产业布局的长期规划、为当地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政策支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尊重光伏产业的区位布局规律。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先区域,区内信息服务业各环节所形成的集聚效应与服务联盟,表现出极大的经济活力。本文试图从研究长三角信息服务产业集聚的状况,找出影响信息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原因,这对于我国优化信息服务业产业空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本文以我国长三角信息服务业集聚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的产业集聚理论,通过对长三角区域信息服务业发展和集聚现状分析,探究影响我国长三角区域信息服务业集聚的因素。认为要发挥政府的导向和扶持作用、完善信息服务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以及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来提升长三角地区信息服务业集聚水平,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