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法调整的是"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劳动关系,它在权益确定上实行的是"劳动基准法定与合同约定相结合"原则,在合同约定上又实行"个体约定与团体约定相结合",并以"团体约定"为主导,因而劳动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通过层层限制劳动关系双方的契约自由来维护"劳工利益"的"立体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2.
契约在劳动法领域中的应用涵盖了劳动合同双方订立的过程、劳动合同的形式及具体内容的确立、对于有效期限的规定、合同变更及解除的条件和劳动纠纷或争议等问题的解决等众多领域。由于契约原则在劳动法中存在着使用过度或者是缺位的问题,为此,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正确的处理好契约自由与国家强制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更好的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利益关系的目的。本篇文章主要就劳动法的起源和我国国家政府等机关对劳动法中的契约自由的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生活中,合同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体现民事财产权利义务的民事合同,并对这类合同采用综合性的法律调整。身份合同虽属民事合同的范围,但并不纳入《合同法》的调整范围。行政合同、劳动合同在社会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与民事合同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却与民事合同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分别由行政法和劳动法单独调整。  相似文献   

4.
无效劳动合同由于不具备劳动合同的有效要件,而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 ,因而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法存在的缺陷日益凸显,尤其是其中有关无效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导致实践中因劳动合同无效引发了大量劳动纠纷,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制度功能和立法目的.如何完善我国的无效劳动合同制度,已成为劳动立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劳动法在正式实施以前,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企业采取过激行为,而且许多学者对此褒贬不一.本文从新劳动法的公平性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新劳动法对企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劳动法在正式实施以前,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企业采取过激行为,而且许多学者对此褒贬不一.本文从新劳动法的公平性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新劳动法对企业发展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劳动法中虽已确立,但现实中运行状况并不理想,理论基础的薄弱和制度设计缺陷都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人力资本理论、企业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合同理论有着内在有机联系,共同成为劳动者集体谈判权的理论基础,劳动者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是以人力资本出资的一方契约主体,企业本身是一种契约组织,主要是劳动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契约,劳动者理应有分享企业经营成果即利润的权利.劳动合同是不完全合同,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劳动者有要求再谈判的权利,劳动标准的共同性决定了劳资双方的再谈判必然采取集体谈判方式.  相似文献   

8.
劳务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以提供劳务为内容而签订的协议。劳动合同则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两者的法律性质不同。劳务合同是确立民事、经济关系的依据,属于民法、经济法的范畴。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依据,属于劳动法的范畴。②合同主体不同。劳务合同签订后,合同主体仍旧是平等的、独立的,是以自己的名义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劳动合同签订后,劳动者便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具有从属性、行政管理性。因履行劳务合同发生的争议可以申请仲裁或直接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9.
事实劳动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所以将劳动合同规定为要式的、书面的合同 ,意在强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同意识 ,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尽管如此 ,现实生活中 ,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 ,不仅给用人单位带来极大的隐患 ,对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极为不利 ,而且还严重干扰了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明确阐述事实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特征 ,全面分析事实劳动关系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影响及产生事实劳动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劳动法与民法有着相同的经济基础.劳动法是民法在法律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上,劳动法对民法的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进行了校正,并确立了相应的保护制度,为在劳资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劳动者,提供了平等的保护,实现了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