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6年,重庆市农村一方面是粮食喜获丰收,十二个郊县,县县增产;但另一方面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部分粮农懈怠耕种、粗放经营,再加上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在"六五"期间,由1,916.2万亩,下降到1,729.5万亩,年均减少37.34万亩).干田与冬水田面积之比由"四六"开扩大到"二八"开.这一势态继续下去,必将对粮食生产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农民不愿种粮有多种原因,归纳起来大体是:①粮食收购价格偏低.②农产品比价不合理.③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总之一句话,粮农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粮食价格,它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农民种粮不划算.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目前可选择的有三种方案:一是购销全面放开,实行指导性的议购议销,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二是完善生产责任制,搞好产前产后服务,实行"以工  相似文献   

2.
粮食保护价格,顾名思义,就是政府为保护粮农利益而制定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即支持价格。自90年代初国家推出此项政策以来,对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近来由于操作上的某些失误造成人们对保护价政策的作用产生怀疑。究竟应当如何正确看待粮食保...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目前的粮食需求市场中,由于政府仍然承担着粮食收购的主要任务,因而粮食市场上的收购与销售价格也就或多或少地带有着一定的垄断性;而恰恰是收购市场上的这种垄断性.又使得我国的粮食需求市场主体更多地呈现出了一种比较典型的二元特征.作为理性的市场主体,由于政府考虑得更多的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保障及物价的平稳波动问题,因此在目前之情形下,政府减少价格补贴与降低市场均衡价格乃是现阶段我国粮食价格及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政府的这种策略还无形中使得粮农逐渐丧失了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最终导致了我国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很难真正地实现合理的配置与科学地利用.  相似文献   

4.
一、粮食买方市场形成的原因  1.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是买方市场形成的直接原因。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完善以及一系列的农村富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发展经济上。在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焕发出空前的生产热情,农户各自独立安排生产、收入,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增加,新一轮的土地承包政策,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从粮食购销政策上看,国家通过两种途径来对粮农实行保护和倾斜。其一是提高粮食收…  相似文献   

5.
湖南岳阳朱亚生撰文提出当前粮食工作必须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1、粮食生产走向市场,不可忽视宏观调控。粮食耕地面积锐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尽快以立法的形式保护粮食专用耕地。2、确定粮食价格与其他产品价格时,不可忽视偏低的粮价。农民对土地有了自主经营权后,种什么,市场价格是重要导向。作为政府,对粮食生产只能引导,而价格又是重要的导向,要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发号施令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只能用合理的比价来引导农民,不能让粮农吃亏。3、商品粮基地调整结构,不可轻易减少商品粮生产。商品粮基地有着稳定全国粮食生…  相似文献   

6.
人们把粮食的定购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差额视为暗税,把这种暗税都定为超额税,并归结为政府剪刀差政策的产物。其实价差不一定都是暗税,暗税也不都是超额税。从宏观上看,国家并没有从农民那里拿到超额税,粮食生产比较利益是不低的。现在的问题是重点商品粮产区定购量过高,替低定购区多支付了暗税,形成了一种相对超额税。就特定地区粮农和国家的关系来说农户是交了超额税,暗税挤占了地租、地租挤占了粮农应得的利润,甚至出现了较大亏损,高产没有带来高收入。这对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商品率极为不利。我认为不应再采取普遍提高粮价的政策,而应采取分区分县目标提价的政策以消除相对超额税。  相似文献   

7.
经过15年改革,我国粮食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又面临新的问题。其主要症结有两个:一是谷贱伤农,影响粮农生产积极性;一是“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影响粮食产区各级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文章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揭示了不重视粮食生产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十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97第4期登载李树超的文章:《调控粮食市场的价格政策必须以粮食稳定增产为核心》,而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在于保护和调动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具体措施除了加快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提高粮农的组织化程度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粮食价格支持保护制度与粮食市场风险共担机制。认为,我国既往对粮食生产者实行的价格支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咎其原因,一是国家制定的粮食支持价格滞后,对粮食生产起不到应有的调节作用。二是支持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国家不能按既定的支持价格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三是粮食支持…  相似文献   

9.
一、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利弊(一)利1.有利于调动粮农的种粮积极性,增加收入。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农可以自主决定种植品种、面积、数量,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粮食,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收入。2.有利于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优质粮食生产。农民会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生产效益高、成本低、品质优的粮食参与市场竞争,以达到调整种植结构,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目的。3.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4.有利于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二)弊1.粮食收购主体增多,粮食市场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带来负…  相似文献   

10.
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是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直接补贴怎么补?笔者认为,应把握四个关键:一是使粮农真正得到实惠;二是通过补贴使基本农田得到保护;三是保证政府有调得动的粮源;四是保证市场有粮食供应。要达到上述四个目的,有以下三种补贴方法可供选择:一、按农业税应税面积进行直接补贴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符合WTO绿箱政策的要求,使种地农民都能得到好处。不足之处是会造成耕地向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转移,不利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也不利于发挥直接补贴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  相似文献   

11.
《粮油市场报》9月11日刊登的一条消息称:据浙江温州的粮食部门反映,温州市今年收获早稻2亿公斤,国有粮食部门只收购6000万公斤,其他粮源分别被粮食加工企业、个体粮贩、农民等“瓜分”。以往的“藏粮于库”成了“藏粮于市”。笔者对打破过去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集中统一收购的格局,变“藏粮于库”为“藏粮于市”表示赞同。藏粮于市的好处:一是由于粮食收购渠道拓宽,农民出售粮食有选择的余地,谁的价格高就卖给谁,这有利于增加粮农收入,调动其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二是随着粮食收购市场的逐步放开,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内…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活跃、市场开放,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及农村消费品价格也相应提高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农民在农产品提价中所获得的好处.据四川省有关部门匡算,到1985年止,由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农民所增加的收入,已为生产资料及农村消费品零售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支出抵销了58.4%.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尤其是种植和交售粮食的积极性,笔者有两种设想:一是粮食定购合同实行经济配套措施,把平价供应尿素、柴油及粮食预购定金与粮食预购挂起钩来;二是适当提高粮食定购价格.通过调查研究认为,两种方案都能程度不同地起到调动农民种植和交售粮食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粮食生产、科研、流通运作方式存有三大弊端;一是粮食的生产、科研、流通环节,分别由农业厅(局)、农科院(所)、粮食局等部门分管,相互分割,很难形成一个产业。二是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增收缓慢。三是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亏损大,负担沉重。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一方面市场急需的优质粮食无货可供,而农业科技部门推广的优质良种,由于没有市场和龙头企业带动,粮农又不“买”他们的账;另一方面,农民又因卖粮难连连叫苦。农民反映,他们并不知道种什么样的粮食有市场,种什么样的粮食能卖个好价钱,迫切要求有一个龙头企业来带动他们。而粮食企…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价格黄鑫,陆素芳粮食是一个市场风险和自然界风险都比较大的弱质产业,非常有必要正确运用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来调动广大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从1993年上半年开始,我国约有90%的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就是要...  相似文献   

15.
在农用生产资料阶格大幅度上涨,农民种粮收益显著下降的情况下,为了调动农民种粮、卖粮的积极性,今年全国实行合同定购粮食与供应平价化肥、柴油及预购定金挂钩的“三挂钩”政策。四川在执行“三挂钩”政策吋制定的标准是:定购粮食100公斤,平价供应标准氮肥10公斤,柴油3公斤,预付粮食价款20%。上述政策如能按标准及时兑现到粮农手中,无疑将会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有利于调动粮农种粮,卖粮的积极性。但在执行时却出现不少问题,以致落实困难,基层干部、农民以及粮食、农资经营部门意见很大,效果很不理想。首先,“三挂钩”政策打乱了农用物资按生产需要进行分  相似文献   

16.
长安  培章  宗军  庆军 《齐鲁粮食》2010,(8):10-12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通过增加各项种粮补贴、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措施,增加了粮农收入,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效避免了由谷贱伤农而引发农民撂荒、弃田务工现象的出现。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长.粮食总产实现连续六年大丰收.不仅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而且对于有效拉动农村内需、  相似文献   

17.
研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首先要研究粮食生产领域。近年来,粮食出现了结构性的相对过剩,流通不畅,价格低迷,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有人认为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种什么都比种粮食强,于是改种两季为一季,挖鱼塘,栽经济林,发展经济作物,认定“种田饱肚,养猪过年,出门打工才赚钱”;有的主产区认为粮食种得多,成本付出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有粮食企业面临着诸多困难,比较突出的应该说是粮食难销,库存大量积压,亏损不断增加。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粮源相对充裕,城乡居民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改变的客观因素,也有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的绝大部分粮食品种品质低劣,形不成竞争力,市场销路狭窄和经营手段欠灵活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的粮食生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一直处于调整恢复之中,人多地少,生产力低下,种出的粮食不敷消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农的积极性得到释放,粮食生产有了长足发展,产量倍增。但是,由于基础太差,在80年代末期之…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粮食生产、科研、流通运作方式存有三大弊端;一是粮食的生产、科研、流通环节,分别由农业厅(局)、农科院(所)、粮食局等部门分管,相互分割,很难形成一个产业.二是农民种粮比较效益低,增收缓慢.三是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亏损大,负担沉重.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一方面市场急需的优质粮食无货可供,而农业科技部门推广的优质良种,由于没有市场和龙头企业带动,粮农又不"买"他们的账;另一方面,农民又因卖粮难连连叫苦.  相似文献   

20.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关键在于实现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影响我国粮食产量有多方面的因素,如耕地面积增减、综合生产能力大小、政策调控的强弱等,但最核心的是不断增加粮农的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各级政府应把关注粮农增收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积极探索构建粮农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这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治本之策,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