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办法》第六条提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遵循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原则。长期以来,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弱化,监督管理不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  相似文献   

2.
李刚 《金融会计》2007,(12):19-20
自2006年7月1日起,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执行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在两个办法中,财政部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遵循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三原则。笔者认为,其中的"资产管理与预算  相似文献   

3.
谢永浩 《财会学习》2021,(13):54-55
随着我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也得以深化改革。现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国有资产和企业单位的预算。为了促进国有资产管理行政的强化,我国财政部提出了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而推动二者的有效结合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预算、财务等方面管理有些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这一出发点,论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提出能有效推进二者相融合的方案措施,并对其二者的结合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遵循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三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构建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国资监管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近年来,正定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工作思路,逐步建立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  相似文献   

5.
《财政监督》2006,(7):57-59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单位履行职能,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以下统称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6.
本篇文章首先对当前我国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必要性进行阐述,从缺乏预算编制所依据的资产配置标准、缺乏有效的资产预算管理体制、缺乏科学的资产绩效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入手,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6年财政部公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部令),确立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一个涉及多环节、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问题。从预算管理环节上看,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等多个环节;从资产管理环节上看,涉及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置等整个资产管理周期;从预算管理内容上看,包括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实物费用定额预算、预算追加、资产收入管理、政府采购预算、预算基础数据信息、预算绩效考评、决算等多方面内容。其中,  相似文献   

8.
王文斌 《财会学习》2020,(2):222-223
国有资产是我国开展国民经济活动的基础,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行政单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落实改革方案、提升行政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而对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开展绩效评价则有助于实现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与质量,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使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目前,行政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行政单位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具体对策,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单位履行职能,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以下统称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是指  相似文献   

10.
一、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产权登记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产权登记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市、县(市区)两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单位财务隶属关系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国有资产的认识和管理往往偏重于国有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对行政单位的资产管理不够重视。近年来,中央和各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规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和文件,各地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进行了大规模清查工作,从中暴露出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本文就区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模式成为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客观要求,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其正常行使职能的必要条件,也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是强化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安徽省芜湖市以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建立资产的全程动态监管体制。严把资产入口、使用、调剂、处置四个关口.实现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统一,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精细化。  相似文献   

14.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相对滞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脱节,制约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部门预算管理的进一步深化。近年来,为贯彻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办法”),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北京市坚持创新,开展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为继续推进财政资金资产统筹管理、进一步提高资产配置效率与使用效益,我们对以往的实践认真总结分析,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会财会》2006,(9):54-56
财政部令第35号2006年5月30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单位履行职能,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以下统称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各级行政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单位的国有(公共)财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政体制的深入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属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行政体制的不断改革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必须加强行政事儿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与核算.文章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核算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促进国有资产管理与核算的加强.  相似文献   

17.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对接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现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要。2006年,随着财政部第35号和36号部长令的颁布,揭开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新篇章,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对接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地探索与实践,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了深  相似文献   

18.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物质保证。贯彻执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当前乃至今后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任务。如何执行好《办法》,结合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笔者浅谈一些认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上存在问题,甚至有些单位的领导对国有资产不了解、会计人员说不清、也没有设置国有资产管理员岗位。如何管好用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当前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不断增多,这对提高其办事效率、服务水平,保障民生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行政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国有资产报告不准确、国有资产被浪费及流失等,导致其国有资产利用率较低。基于此,文章探讨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