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中国持续大规模顺差的现实背景,从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角度解释了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结构特征之谜,并利用微观面板数据检验了2001~2009年银行结售汇市场份额特征对信贷供给及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国际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是中国银行业流动性结构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国际收支持续大规模顺差导致的流动性供给主要集中在大型银行;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形下,结售汇市场份额越大的银行,其信贷供给意愿和能力越强,对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敏感度越低。这种资金来源渠道的数量机制能解释中国银行业的结构性行为。  相似文献   

2.
持有流动性相对较差的资产而借入流动性较强的负债,被称作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也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金融科技发展从多个角度重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基于我国2010—2018年136家商业银行的年报文本信息,本文构建了产品、渠道、技术和应用四个维度的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数。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功能,但主要降低了负债端的流动性,对资产端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金融科技对于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的抑制不仅没有削弱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明晰银行流动性创造功能,更好地利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3.
付俊文 《亚太经济》2012,(5):101-105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新西兰银行体系对海外市场融资的依赖性强,易受外部流动性变化影响,尤其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新西兰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脆弱性暴露无疑。为了弥补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薄弱环节,从宏观审慎角度加强流动性管理,新西兰央行实施了以核心融资率为中心的流动性管理新政策,成为继通胀目标制后,新西兰央行推出的又一项货币政策管理新工具,这对中国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和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后,流动性风险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流动性加权指标,并对我国上市银行的流动性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银行的流动性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而资金拆出比、贷款结构比和贷存比是影响上市银行流动性的关键因素。提高流动性,需要商业银行确定自身各项最佳结构比、推动中长期贷款的证券化,银监局引入更多结构性监管指标,央行发挥好流动性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中原  许文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71-73
银行危机的实质在于银行资产配置失误而导致的流动性不足,因而在银行资产配置中使得资产保持充分的流动性,对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上一期的负债与资产余额同下一期负债累加作为下一期的总分配资金,使得资产与负债在时间上匹配,通过商业银行法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条例约束,保证银行资产配给的合法性与合规性,控制了银行经营中的流动性风险,保障银行的支付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流动性储备、负债稳定性、期限结构错配程度、资本充足性、市场利率风险和盈利性六个维度选择12个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法对中国上市银行2012年底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结论显示:同业负债成为新的银行流动性风险诱因;中长期贷款占比的下降有助于改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降低流动性风险。现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实情,建议增加"同业负债比例"和"流动负债依存度"两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指引》借此强化了对境外母行流动性风险对境内法人子银行传染的监管。《指引》要求,银监会在对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考核时,将充分考虑其母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母国监管当局法律法规和流动性监管水平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流动性风险的来源及影响因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因不能及时满足对资产方供给资金的要求或负债方回收资金的要求而产生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金融体系中 ,银行与 (资本 )市场的流动性提供 (或创造 )功能作为金融体系设计中的两种竞争性制度安排 ,在流动性提供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定位。本文在流动性内涵界定的基础上 ,从均衡的稳定性、微观和宏观效率差异等多个视角对市场与银行在流动性提供中的作用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与评介 ,为我们理解流动性提供中理论和实践的背离之谜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龚维春 《中国经贸》2012,(24):101-101
当前巴塞尔委员会已经根据实际需要办法了全新的银行监管标准,其中关于银行流动性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概念以及新的要求,这位世界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此,论述了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背景,并对流动性覆盖率进行分析,最后对监测工具以及应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流动性指标选择是全球流动性管理的关键问题。以M2为代表的广义货币统计受金融全球化影响已不能真实全面反映流动性状况。银行跨境负债是多数国家广义货币统计遗漏的部分,是衡量全球流动性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金融冲击传导的重要途径和金融风险积累的重要原因,将银行跨境负债纳入全球流动性监测指标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的分析,对不良资产的证券化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认为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不仅要能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而且要能控制不良资产的生成,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就能实现由魔鬼到天使的蜕变,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风险和控制不良资产增量。  相似文献   

13.
“频频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说明央行对银行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保持高度警惕。”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银行流动性过剩.通常是指银行资金充裕.信贷投放的冲动较强。央行数据显示.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一直是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管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通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衡量方法和管理办法进行探究,对研究金融危机新形势下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金融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起负向调节作用。而这种负向作用是通过银行流动性的增加实现的,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增大,银行主动增加流动性以应对不时之需,阻塞了传统信贷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渠道。运用门槛模型分析发现,这种负面影响只存在银行流动性较大时。  相似文献   

16.
为捍卫利差而封杀“余额宝们”是不明智的。要想双赢,进而引领金融的未来,银行最好能与“余额宝们”真诚合作。“余额宝们”聚集的社会闲散资金,可以弥补银行的流动性不足。银行应主动迎接改变和创新,尽早为利率市场化做准备。  相似文献   

17.
SLO与MLF     
《天津经济》2015,(1):83-84
一、相关概念(一)SLO的相关概念SLO,即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它是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一般用来调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中央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多种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该工具原则上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使用,操作对象  相似文献   

18.
流动性风险发生的范围较广,危害性较大,无论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还是操作风险的发生,都有可能引发金融机构或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的角度,借鉴北岩银行的经验教训,分析并对流动性风险控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夏斌 《上海经济》2007,(2):20-20
从实体经济面说,关注企业流动性比关注银行流动性更为重要,从企业流动性动态变化,不失时机地谨慎调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基于43 个发展中国家357 家银行数据,运用系统GMM 方法,研究银行分项监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其中,银行监管包括12 类分项监管,银行风险包括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和破产风险。回归结果显示:资本监管、内部管理监管、存款保险监管、信息披露监管和监管效率5 类分项监管均能降低3 类银行风险。其他分项监管能降低1 到2 类银行风险,即准入监管能够降低总体风险,增加信用评级风险;所有权监管会增加信用评级风险,降低破产风险;外部审计监管增加银行总体风险和破产风险,降低信用评级风险;流动性监管降低银行破产风险,对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不显著;资产分类和处置监管降低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但增加破产风险;退出监管增加银行总体风险、信用评级风险,降低银行破产风险。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加强银行监管,降低银行风险有很强的现实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