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音乐语言艺术教育中,音乐与语言所展示的思想和形象,能够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一切客观事物和细微复杂的内容,更能使音乐形象所展现的声乐语言内容与丰富的联想视像明确起来,使主人公能够直接抒发思想感情,表达内心的愿望、追求、理想、爱憎、欢悦、忧伤……它凝聚着不同情感的性格特征,以生动的声乐演唱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艺术家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突出地表现主观的思想感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油画艺术家在表现农民工形象时,由于社会背景、艺术背景不同,创作主体的审美追求价值取向不同,表现农民工形象的形式、方式也就不同,当代中国油画艺术中的农民工形象因而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新事件、新观念的出现,激发了语言中新词的涌现。这些新词及时、客观地反映了新的社会现象。同时,新词的出现也反映了当代人们追求简洁、追求时尚、追求新颖、追求含蓄、追求个性的心理以及求“洋”的心理趋向。本文主要分析了汉语和英语新词的义类特点,并探讨了由此反映出的人们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4.
员工素质模型是一种综合了员工个人能力、性格、意志品质、追求和自我形象认知等的全方位考核评价模型。根据员工素质模型对不同的员工完成某项工作时的不同素质能力的组合进行研究是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本文以新闻图片社这一国有传媒企业为案例进行了员工素质模型的构建并进行实践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中美文化差异和中国国情来分析华裔美国新作家翟梅莉《我的幸运脸蛋》(MyLuckyFace,1997)中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女性的离婚问题,探讨翟梅莉对当代中国女性浪漫化的美国式想象。翟梅莉受其西方文化视角的影响,在小说中塑造了深受美国文化浸染勇于追求自由、果敢行动、具有很强主体意识的中国新女性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中国发展理想状态的关注,也有助于颠覆刻板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塑造良好积极的中国国际新形象。  相似文献   

6.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保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光源氏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这两个人物在性格、追求、命运等方面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又有各自独特的性格。通过两个形象的比较研究,可以体悟紫式部和张爱玲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作家创作中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透视出两位作家对男性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7.
证明标准指法律规定的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要求,证明标准的高低体现和反映了公正与效益两大价值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就决定了对不同性质的诉讼、在不同的诉讼阶段、诉讼案件性质的不同以及证明对象的不同,应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以体现诉讼证明标准的层次和科学性,追求公正与效益两大价值目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秋胡戏妻"故事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反映了文人的不同心态.在汉代是以倡导孝义的谏书存在;魏晋时期是文人矛盾心态的产物;唐宋时期,既是规范妇德的教本,也体现了闺怨的思想;元杂剧创造了富于个性的女性形象罗梅英:个性泼辣,语言锋利而幽默,影响较大,反映了文人的进步心态;明代则体现了传统妇德的再次回归.  相似文献   

9.
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就其自身而言,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具体化、形象化方面。在汉央两种语言中不乏以动物名称为喻体的比喻性表达,这些表达行文喻义含蓄、生动活泼、形象有趣,但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英动物名称的喻义自然就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尤苔莎和翠翠。她们是大自然的女儿,具有自然的外貌,自然的脾性,甚至连命运也和大自然的季节变换交相呼应,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铸就了女性美好的精神追求。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小说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揭示作家渴望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1.
贾宝玉具有女性化性格倾向,还兼有叛逆与顺从的三重性格。"天才"浮士德身上体现出追求感性体验的自由个性和勇于践行生命终极价值的创造个性。跨越时空的界限,贾宝玉和浮士德性格有相似之处,都追求最高生命价值,都有过无法摆脱的矛盾和痛苦,最终都获得了精神的解脱。他们的悲剧经历和悲剧命运都表达出人类对实现自由与超越的热切渴望,表现了对人性和人格和谐的无限向往。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浮士德的个性更积极主动,更具创造力。从两个悲剧人物个性中可以看出中西民族性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蒋孔阳认为,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使人具有了追求生命自由的能力,但要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真正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自由,就需要在人与现实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审美。所以,蒋孔阳提出"美是自由的形象",即通过自由的形象(美的形象)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另外,蒋孔阳还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美的形象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的自我本质对象化、寻求生命自由的过程,因此,这样的形象也就会给人带来自由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宝玉、惜春、妙玉三人出家悲剧体现了深广的人文价值与文化意蕴,在艺术表现上收到了特殊的审美效应,增加了情节的多样性、生动性,增强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根据典型人物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关系,分析了小说《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形象,以及从这一人物所折射出来的我国封建末世的官场现象与社会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5.
金庸小说的悲剧艺术相通于世界,又极具民族与个性特色。其类型大致有英雄悲剧、家庭悲剧、小人物悲剧和命运悲剧四种。悲剧成因多数来自于人的自身,悲剧主角不存在好坏的截然分野,悲剧冲突各有合理性与片面性,悲剧结局具备民族与文体特征。对于最后一点,文章从“大团圆”“庄与谐”“意象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地位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是人的存在性意义之源。不过,由于社会结构的制约,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机遇结构,他们使用消费来追求地位的方式也大异其趣。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存在制度性的不平等,社会地位相对稳定。统治阶级更多地使用消费来确证而非追求其社会地位。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使用炫耀性消费来炫耀其经济资本,从而来追求其社会地位。在后现代社会中,以文化资本为基础的品味消费则成为人们地位争夺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7.
安娜·卡列尼娜与繁漪是两朵为爱而生为爱而亡的奇葩,先后绽放在中外文学的土地上。她们虽然生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肤色,操着不同的语言,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生活在地位显赫的官僚家庭,但都不满于贵族社会的虚伪和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勇敢地冲破旧制度的樊笼释放真我个性,大胆地追求爱情和幸福。纵使是昙花一现的瞬间绚烂,她们也不惜付诸生命的代价去诠释。安娜与繁漪的悲剧除了明显的外因——社会原因外,还有来自于自身的性格、信仰、以及女性意识等的强烈呼吁。  相似文献   

18.
苏童的《桥边茶馆》讲述了一个日常生活的悲剧,人性的善变、无常,道德的脆弱让人感受到悲剧的无法挽救,提示人们要回过头来关注身边生活,步出圣化、诗化生活的樊篱,大胆地去探索另一类生存状态,重新体味人的原始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一员,他始终以纪实的态度,平民的视角,客观冷静地关注着社会转型期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现实与精神,希望与绝望。本文通过对"故乡三部曲"视听语言艺术特色的介绍,简要分析贾樟柯电影创作中的纪实风格以及倾向于悲观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20.
苏曼殊小说几乎都是一曲曲缠绵悱恻、凄楚哀怨的爱情悲剧,虽然它不能给人指出前途出路,给人更多的是彷徨、苦闷、失望,但它却揭示了悲剧的时代内蕴和社会性,揭示了封建道德观念给人的沉重枷锁,揭示了造成社会非人性的劣根,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