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将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这一行为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分析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单独使用进行套期保值时带来的操作性非系统风险的基础上,借鉴投资组合的基本理论,使用组合的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从而既可以达到单独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金融市场自身极强的波动性带来的风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发展股票指数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股票市场从设立至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股市的发展和市场波动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鉴于我国股市目前只能做多的现状,本从中国的市场基础条件出发,对我国推出股票指数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多角度分析。  相似文献   

3.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评价的差异性促成了个体可以通过契约对金融风险进行配置,这种契约可以表现为金融衍生工具。个体通过金融衍生市场进行适当的交换,重新配置他们将来的收益索取权,调整各自面临的金融风险,将改善他们的状况。这就是金融衍生品交易能进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其设计复杂,种类繁多,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避险特点;但同时,它义将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风险集中在固定市场上加以释放,因此具有和高风险共存的特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和类型的复杂性,无法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中反映,从而对其确认、计量和揭示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金融衍生产品有套期保值、防范风险的作用,企业可以用来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投资风险。但就我国企业的应用实践来看,不但没有起到套期保值的作用,反而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亏损。因此,需要大力培养金融衍生产品使用人才,明确金融衍生产品应用目的,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基础性制度。  相似文献   

6.
卿婉华  吕亚洁 《新智慧》2004,(3B):37-38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8年正式颁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33号《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SFAS133)规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投机目的;与资产、债务、公司承诺事项相联系的暴露从事公允价值套期保值;与预期经济业务所联系的现金流量变动暴露从事现金流量套期保值;与国外主体净投资的外汇部分相关的暴露从事国外主体净投资套期保值。  相似文献   

7.
套期保值会计发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和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不断完善。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理论研究起步晚,主要集中在国内外金融工具准则、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解读及对比研究以及套期保值会计理论和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应用研究等方面。实践中存在套期准则可操作性差,容易导致主观随意、盈余操纵和企业风险意识低、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需要结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实践,修改现有套期会计准则,颁布操作指南,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育,不断推进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于衍生工具本身的复杂性质和现行会计制度对金融工具采用混合计量属性所导致的经济后果,对衍生工具进行会计定义是较为复杂的问题。考察了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有关准则关于衍生工具会计定义,并分析了美国GAAP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之间的异同,认为二者尽管存在差异,但IAS39中的许多关于衍生工具会计的规定无疑模仿或借鉴了美国GAAP。  相似文献   

9.
利率风险控制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识别、衡量利率风险工作的归结。按照是否涉及到资产负债表表内的项目,可将利率风险控制分为资产负债表内控制和资产负债表外控制。本文主要对资产负债表外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70 年代初,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金融创新对会计基本理论产生了冲击。为了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本文从金融衍生工具带来的会计问题开始, 讨论了国际会计学术界的工作和衍生工具现状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和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利益趋同和掘壕自守假说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和企业价值(以托宾Q衡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建模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和企业价值之间里非单调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结果并不十分显著;同时经理人员持股并没有在企业价值决定中起主导的作用,甚至低于非经理人页持股的作用。这些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国家中,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法律执行质量和会计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股权集中是对投资者法律保护的替代。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与公司价值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集中的所有权有助于改善公司价值。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我国应该完善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提高执法质量和会计质量,促进股权的适度集中。  相似文献   

13.
股权结构、控制权的分配与公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集中的所有权条件下,控制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会有损于公司价值,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匹配则有助于公司价值实现最大化。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与公司价值呈显著性U性关系;控制股东的股权性质与公司价值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非控制大股东的股权比例与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与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衍生金融工具确认方式的变化,是新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亮点。针对运用衍生金融工具最多的银行类上市公司,来具体阐述并详细分析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的构成情况,以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诚信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如何评价企业诚信状况是诚信制度和诚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是企业的一种生产力,也是企业提升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现实中,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不少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本文以58家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诚信度调查的分值为样本,对上市公司诚信、担保以及企业价值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诚信水平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有显著差异,诚信水平和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即上市公司的诚信水平愈高,越有利于提升其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而诚信度不佳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可能降低,也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诚信水平愈佳的上市公司,担保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而诚信水平不佳的上市公司,担保反而可能降低其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尤其是违规担保,对企业价值的提升非常不利。本文同时提出了构建企业诚信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产品市场竞争、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机制作为外部机制减少高管代理问题的作用,研究认为,内部公司治理机制在竞争性强的企业发挥作用较小。然后,从股东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内在要求出发,证明其对高管的约束作用。考虑到国有企业可能存在产权不明、所有者缺位等特殊问题,使用了总样本和非国有上市企业样本分别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公司治理的完善应该在建设好企业破产机制的基础上,更多的在外部竞争环境较弱的公司中展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梳理了西方有关股权的所有者结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之间关系的研究轨迹和研究成果,结合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公司的异质性,阐明在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时需要考虑经济环境、股权结构的内生性和公司成长等几个问题,希望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Baldwin和Okubo的异质性企业自由资本模型为基础,探讨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产业空间集聚的微观机制。研究表明:产业空间集聚程度与资本支出规模、贸易自由度和迁移企业的生产率密切相关。因此,政府在引导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时应综合考察区域的资本支出规模、企业生产率的差异与贸易开放程度等因素,合理引导企业进行迁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方关于负债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委托代理和不对称信息理论分析框架中综述了西方关于负债、债务期限结构和债务所 有者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负债价值效应悖论,最后基于投资机会集考察了负债 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科斯的企业性质和规模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斯指出管理协调配置资源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它是完全不同于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另一种配置的方式,本文认为这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的。但科斯所说的企业的规模由企业的组织成本与市场的交易费用的比较来决定的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应该是企业的组织成本与由此产生的低能激励成本之和与市场交易费用的比较。资源是由市场手段配置还是由企业手段配置是企业与市场问题的第一个层次的问题,而企业配置资源的效率问题则是隶属于这一问题的第二个层次的问题,澄清这一认识有助于人们正确地把握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