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使我国城镇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失业率有所上升。2003年底,城镇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我国正面临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国有企  相似文献   

2.
一、就业形势压力大根据我国劳动主管部门的安排,今年的失业率要努力控制在3%。这比去年的失业率有所提高,去年年末城镇失业人数480万人,失业率为2.9%。城镇失业率之所以不能降低而会有所提高,是因为就业形势压力大的相关因素不会在年内发生根本变化。这主要是,年内新增劳动力将以1200万人的速度递增,城镇企业中现有1500万富余人员面临分流,农村现有1.3亿剩余劳动力亟待寻求就业门路而加快向城镇流动。就业形势压力大还表现在再就业率较低上。目前,经过劳动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的努力,再就业率为57%。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求再就业的人员安置难。例如,北京市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下岗人员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这些人多为青壮年,家庭负担较重;二  相似文献   

3.
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就业和再就业已成为突出的宏观经济问题之一.再就业面临的形势 从湖北的实际情况看,就业问题包括城镇就业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据专题分析,目前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达650万左右需要转移和消化.城镇就业,除了新生劳动力,复转军人的就业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4.
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英 《中国经贸导刊》2002,(5):18-18,20
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城镇人口达到了4559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09%,同1999年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比重26.23%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镇发展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我国就业总量稳步增长,但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破解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更加注重从优化劳动力需求和改善劳动力供给两侧精准发力,使就业增长与总体经济发展同步。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2003—201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1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3%以下的较低水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尽管就业工作取得了  相似文献   

6.
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完成的一项研究报告,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已达1.2亿人,政府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的改革还将有约430万人必须另寻就业门路。同时,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1.3—1.5亿,“十五“期间至少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按照目前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状况推算,每年能够增加的就业岗位为8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就业仍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影响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就业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拉动城镇就业提高0.1862个百分点,原因在于近几年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就业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因果关系,原因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农村居民劳动时间弹性较大。  相似文献   

8.
杜鑫 《中国市场》2009,(44):63-66
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所作的北京市城镇劳动力参与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发现,男性、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参与概率;年龄的增长、单身、家庭成员失业或下岗不利于参与劳动力市场,以青壮年为主的年龄结构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参与率高于城市居民的主要原因。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在提高劳动参与率的同时促进就业,是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趋势下增加劳动力供给并缓解失业压力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城镇就业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能拉动城镇就业提高0.1862个百分点,原因在于近几年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就业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因果关系,原因在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过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及农村居民劳动时间弹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人口迁移流动对于城镇劳动力供给和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均有显著影响.农村迁移劳动力与城镇居民就业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但对城镇劳动力就业冲击不大.城一城迁移人口对迁入地人口的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均无明显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从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一体化逐步演变为省际之间的分割,再次走向大经济区之间的分割和区内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借助农民工的迁移流动来实现的,因而在本质上依旧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1.
罗志军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0年,我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到期的就业扶持政策再延长一年,新增城镇就业90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  相似文献   

12.
<正> 目前,全国劳动部门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左右,约500万人,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企业职工约800万人。此外国有企业中富余人员还有3000万人。另外,"九五"期间,我国城镇将新增16岁以上劳龄人口4000万人,还有1.5亿剩余农村劳动力。就业危机正逼近我们,其压力大大超过80年代初。当年,国家为安置待业青年和返城知青,让国有企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巨大载体,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连续5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不断好转。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最好水平,达到120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近年来最高。2007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稳中有降。2007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2006年底下降0.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移地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影响,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根据全国29个省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和非农收入成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度.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正相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分别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价格成本和就业风险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关系.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二是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15.
尽管SARS使中国2003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速降到了6.5%,但中国还是全速走完了2003年,第四季度增长10.4%,全年GDP增长9.1%。中国继续成为全球转移生产设施的首选目的地,中国作为出口平台的实力促进了收入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尽管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上升,但总的就业在增加,2003年新增就业860万人。同时,进口增长40%,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的失业现状(一)实际劳动力供给量越来越大,形成相互叠加、相互冲突、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1.新增劳动人口进入高峰期,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540万人,但实现就业比率十分低下。2.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也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17.
抚州市劳动就业局具体承办市本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管理及回收,职业指导及职业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青年见习与创业见习,创业服务,驻市中央、省属单位及市直单位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及发放等促进就业和创业工作,负责指导并组织全市各级就业机构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8.
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政府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变,使我国的就业形势呈现出新增就业压力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消化往年的失业劳动力的压力大等特点.政府应采取鼓励投资创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构建完备的保护劳动者劳动就业权的法律体系等措施,切实解决目前面临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近两年在判断我国就业形势时,多使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这一指标,并据此认为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不错。而本文分析,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数等指标的变化发生背离,值得深入研究。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好转,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全面准确判断就业形势还需要参考其它指标。根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是一个农村人口大省,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2800万人,已转移就业1500多万人,尚有1200多万人需要转移就业,每年农村还有100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