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树安 《农村经济》2005,(6):105-107
本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出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紧迫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供鉴国外次级城市化的合理内核,采取“中小结合,中为主导,突出特色”的农村城市化模式,以实现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全面就业。  相似文献   

2.
本阐述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直接向一元结构转换模式的不适用性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大因素:土地问题(土地流转制度及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关华 《农业经济》2008,(3):16-17
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经济的二元性更为突出并且具有较强的刚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越来越突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步伐;推进乡镇企业改革调整,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阶段的转移应该将大中城市(包括输出地的县城)作为流向的第一渠道,由乡镇企业带动的小城镇作为流向的第二渠道,因农产品需求和多样化带动的农村内部转移作为第三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压力,才能相对疏通农民工流向的整体渠道。为了论证这一点,本文选用安徽省阜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调查的特例,结合有关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的自然过程。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促进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中心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劳动力超量供给这一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经验事实,在农民理性人假设下,对农民进城务工和务农的两种选择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个人微观决策问题,并据此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治邦 《农村经济》2005,(7):112-11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客观必然现象。我国农民的化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方向、层次以及转移的成败、转移的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转变、更新农村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政府定位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要求 目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潘文卿等,2000)。胡鞍钢等人(2002)的研究表明,每1%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将使GDP增加0.50-0.85%,每1%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使全国居民消费额提高0.19-0.34%。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也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 ,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这个转移大军中 ,有相当数量的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选择了早出晚归的就地转移的方式 ,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因此 ,研究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 ① 向城市迁移的意愿和影响因素 ,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在对浙江省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迁移意愿调查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当前影响这些就地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有利因素和不…  相似文献   

10.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的进一步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加速增长,预计每年新增13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的全局问题,更是影响到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才能加快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实现现代化扫清障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