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德峰  崔加忆 《江南论坛》2021,(5):41-42,45
20 世纪中后期以来,"空间转向"冲破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物质空间和形而上的抽象空间框架,迅疾闯入社会理论的领域.从最先对城市做出反思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激进批判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被赋值的城市空间不断演绎出活力,成为折射城市问题的棱镜.作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导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在迈出"新苏南模式"的步伐后,追寻"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理念,以"一张图、三集中、三合作、三置换、三保障"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空间规划和区域功能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发展"模式趋同"现象的深入分析可知,无论是苏南地区的内外资并举式发展还是浙江地区的内外源嫁接式发展,都是在内因驱动和外因影响下相继步入过渡与转型期的一种表现.隐藏在"模式趋同"现象背后的是区域内部由浅至深的合作需要.从市场一体化到模式一体化再到功能一体化.长三角区域的合作机制有待于从产业链分工、城市功能专业化与竞争性地域空间重构等角度实现深化与进一步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华边 《发展研究》2007,(6):86-87
三明城市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坚持市区"南拓北扩西进"、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三策并举",按照一主(三明中心城市)两辅(永安、沙县)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实施以区域空间整合为重点的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和以产业整合为重点的三明、永安城市联盟,优化永安 三明--沙县城市主轴线发展布局,形成包括三明市区、沙县、永安的大三明城市格局,做大空间、做优环境,提高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逐步把三明建成连接沿海、对接内陆、联动周边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从直接驱动、空间溢出双重视角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深入一体化战略推进与城市土地高效利用提供决策参考.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数据,本文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直接驱动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是区域一体化直接驱动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且这一提升效果表现出随时间推移递增的特征.同时,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所具有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多体现在一体化城市和非一体化城市之间.此外,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双重效应基于区位不同而呈现出异质性.研究结论:在推动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过程中,既要深入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来加快土地利用模式转型,又要注重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5.
苏舟 《经济师》2007,(11):95-96
文章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区域一体化问题,首先对区域一体化的类型进行了总结,其次,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进程,最后,探讨了区域一体化中的——"安全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逐步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板块,是区域研究的热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关系成为影响和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城乡二元空间作为城市圈的重要地域单元,在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促进城乡协调与均衡发展是解决城乡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市化的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圈协调发展的要求与提升城市圈域经济体整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基本路径模式.基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架构,文章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共生关系思想,分析了区域共生的基本架构与模式,从城乡一体化、新型城市化道路、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武汉城市圈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劳动空间分工及其协调机制的视角,在强调城市区域的空间组织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尺度劳动空间分工叠加的基础上,认为转轨时期中国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劳动空间分工不足紧密相关,而深层原因在于市场、组织和政府三种社会协调机制的缺陷.文章最后指出了优化中国城市区域治理,推进其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根据大都市区“区域管治”的思想,探讨环首都经济圈构建中的区域管治问题.从空间一体化演变、经济一体化整合和制度一体化保障三个层面深入解析环首都经济圈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管治模式和管治重点.研究表明,围绕河北周边地区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路径,环首都经济圈应构建由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区域协作性公共管理事务的区域管治模式.在此基础上,区域管治的重点要落实在城市空间分异格局的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空间网络化布局与建设,产业链对接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区域软环境建设,省直管县到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区域协调管理创新与培育共同市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宾 《经济学家》2004,(1):120-121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实施空间集中化、一体化发展战略。集中发展省域内区位条件优越、空间可达性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城市规模较大、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发育较好的区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体在省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增强城市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重点区域向城市圈、城市带、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发展,培育和强化区域经济的自组织机制,推进重点区域的空间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未来十年内,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是集中发展“一圈、一群、两带”,即集中发展成都都市圈、川南城市群、…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都明显地并存着三种类型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国际差距.它们各有其产生的经济空间结构基础.要更加有效地缩小我国经济发展三种类型的区域差距,必须"三管"齐下,相应地采取三种经济空间结构优化模式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
优化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网络式空间开发模式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的构建应以石家庄为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的中心城市,保定、邯郸、秦皇岛、张家口作为次中心城市.加强政府协调,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逐步改善河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网络结构,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沈山  安宇  戴先杰 《经济地理》2005,25(3):302-306
从经济区划、区域差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战略组织、外商投资、区域文化等10个方面对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瞻望21世纪前期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前沿: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经济一体化研究、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性机构建设、新产业区、区域空间秩序、区域环境创新、区域经济新格局、江苏与中西部经济的联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超大城市的人口发展呈现持续增长,主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给超大城市自身带来"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也制约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构建。研究表明,超大城市人口持续过度聚集的原因在于其吸引腹地广阔,城市中心区拥有吸引人气的商务、休闲和文化空间,其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持续显现,以及地区收入差异长期存在和郊区新中心生活服务品质不高等;因此,在人口疏散时需顺应经济和人口迁移规律,重点增强外围新城的集聚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均等,推进"主城-新城-区域"的功能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逐渐形成了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为代表的一批区域经济组织.然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些区域集团化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出现了类似英国"脱欧"事件.英国"脱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国在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利弊.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通过引入"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空间均匀度指数",建立空间集聚与扩散的量化指标,定量测度了近十年该地区空间发展过程中扩散(均质化)程度及其趋向。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发展过程已经处于扩散(均质化)阶段,而且呈现出"零加速度"。得出的结论是:进一步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步伐,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后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大融合和大发展的态势,产业聚集区(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城市聚集区(城市群、带)等区域空间形态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它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区域空间形态创新为主导的新时期。为推进我国区域空间形态创新的快速发展,笔者在总结中国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分区域、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推进为主要内容的中部地区区域空间形态创新分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迪 《当代经济》2011,(18):104-105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同时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卓有成效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一体化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之一,它有效地为区域生产要素顺畅流通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  相似文献   

18.
运用Moran I指数法对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样本期内长三角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呈现2002-2008年上升、2009-2013年下降、2014-2017年再上升的规律。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东强西弱特征明显,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基本为"高-高"类型,南京为唯一属于"高-低"类型的城市,安徽、苏北城市多数属于"低-低"类型,苏中地区逐渐从"低-高"转变为"高-高"类型,浙南地区整体从"高-高"转变为"低-高"类型。进一步通过条件收敛动态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2002-2017年间长三角41个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推进情况。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的经济联系存在强、弱、强三个阶段。上海大都市圈内部一体化发展程度明显好于以南京为首的长三角西部都市圈。要将上海的经济能量通过南京等中心城市辐射至长三角西部地区,应依托长江以南路径与通泰扬构成的长江以北新路径,打造长三角西部增长极,实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综合评价、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苏北和皖北11市城镇化发展效益进行分析,得出2010-2017年城镇化发展效益不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上升趋势,综合和生态效益有下降趋势.苏北5市分维效益高于皖北6市且差距有扩大趋势.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综合效益层级特征明显,自东向西递减,综合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空间集聚特征符合城镇化"核心-边缘"分异模式;综合效益形成HH、LL、LH三种空间集聚类型,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形成HH和LL两种空间集聚类型,生态效益不显著;皖北处于城镇化发展效益的冷点区域.应在提高生态效益基础上,定位欠发达区域支柱产业,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欠发达区域一体化,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城市区域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由于城市的空间区域不断扩大、城镇连绵迭加、资源要素的集聚、产业集群转型与重组及其交通信息网络化等等因素的汇合与相互依存,给我国许多大城市地区带来新的问题与新的现象。如何规划与建设这些大城市的区域空间是21世纪"城市时代"越来越突出的大问题。文章就我国大城市区域的空间规划与建设形势、有关理论与创新理念及其策略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有益的探索,期望相关的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