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土地利用合理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4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根据计算出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和集约利用分级标准,将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分为三类,即集约利用、勉强集约利用和相对粗放利用,评价结果较合理.该评价结果可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某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取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群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三个维度选取指标,建立了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和锡尔系数,对三个城市群的城市质量进行了排名、综合评价和差异测算。研究发现: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质量整体较高,内部差异较小,中原城市群城市质量居中,内部差异较大,关中城市群城市质量低且内部差异大;城市群之间的城市质量差异是造成城市群整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内部城市之间的差异是次要因素;社会发展对城市质量的影响最大,经济实力作为城市的物质基础,也有较大的影响力,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用地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秩相关系数法和协调度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用地效益,结果表明,2000~2005年,半岛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上升趋势;协调度变化则呈现两极分化,济南、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为不显著的上升趋势,淄博、东营、潍坊为不显著的下降趋势;总体来看,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用地状况良好,但各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仍有待提高,尤其应注重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市群成为我国最富有活力的发展形态之一,也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山东半岛城市群在我国华北地区发展中一直是主要的发展支柱,其中产业集群效应与城市群的发展密不可分。本文首先阐述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现状,从城市群内部各都市圈、都市区入手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得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与产业集群布局的三大关系,并分析其原因,思考如何在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下,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与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对比,总结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现状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突出服务职能,增强辐射能力,扩张增长极点,强化发展轴线,逐步形成网络化格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郑慧  高艳 《中国渔业经济》2011,29(2):152-157
本文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金融生态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构建了适用于蓝色经济区金融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区域金融生态发展水平进行了科学度量。结果表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城市之间金融生态发展水平的差异比较明显,金融生态建设存在着显著的提升空间。据此,文章着重从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金融生态建设水平,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州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徐州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栽力,分析了1993-2002年徐州市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2002年徐州市生态足迹为1.53hm^2/人。生态承栽力为0.48hm^2/人,生态赤字为1.05hm^2/人,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近10年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而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则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徐州市总体上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方式正在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但资源利用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计算与分析指出了徐州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生态维护与公共服务功能,对其规模效益的研究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与完善城市治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城市群在当今社会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地理单元,基于大数据背景对闽三角城市群展开研究,借助POI数据与DEAP软件,运用CRS-CCR、VRS-BCC和DEA规模效益模型,实现对城市群公园绿地整体的规模效益评价,进而探究城市群内部区域公园绿地规模效益的特征,并探讨整体与内部一致性问题,以期在此基础上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群公共资源均衡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9.
客观地评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对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哈尔滨市域所辖8区10县(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生态足迹的测算,可以评估人类土地利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人均生态足迹旱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加,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处于一种超负荷状态.最后,对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能值理论的西宁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西宁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与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相比,改进后的模型采用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等相对稳定的参数,并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太阳能值,因而区域可比性更强.利用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2007年西宁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2990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2004-2008年汕头市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年来汕头市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略有下降但变化不大,人均生态赤字也呈下降趋势。与同期其他城市对比表明,汕头市生态足迹相对较低。从生态供需结构看,化石能源用地对生态足迹贡献较大。应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科学合理地进行国土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汕头市的生态承载力,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采用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兰州市2009年的生态可持续状况进行了评价,通过和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来验证改进的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并且和其他省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首先从环境污染对城市发展影响出发,探索从定量角度建立生态足迹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生态赤字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生态足迹的测算及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山东省生态足迹测算模型及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对山东省1995-2004年的生态足迹测算表明:10年间人均生态赤字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4.36%;对山东省万元GDP的生态足迹指数、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等动态分析,定量评价了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山东省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3+5"城市群中的娄底市为研究对象,对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中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娄底市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768.988 1×10-5hm2,其中交通足迹最大,占55.315 6%,其次是餐饮为39.762 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1 520.517 0×10-5hm2,人均旅游生态盈余为751.528 9×10-5hm2,处于一种一般状态或者说较为安全的状态。但随着旅游的快速发展,娄底市旅游生态足迹有逐年增大趋势,应协调好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建立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8年攀枝花市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该区域生态赤字13.0516hm2/人,旅游生态压力21.58,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但是,攀枝花市具有发展多元化产业的优势,耕地和林地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必须探索农业和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注意发挥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体育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针对长株潭城市群构建生态体育城市的基本路径和模式进行研究。阐述了该生态体育城市群的建设,应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体育城市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融合的模式,从而实现此区域体育的协调、永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生态足迹分析--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贾汪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方法:传统生态足迹法和三维生态足迹法。研究结果:11年来,贾汪区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呈现逐步增长状态;2000—2003年,生态足迹尺度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2004—2010年,生态足迹尺度超出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高度从2004年开始超过1,即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2010年,生态足迹高度增长到9.89,即在当年生产性土地生产能力下,以2010年的生产方式和资源消费速度,自然系统需要经历9.89年时间生产才能满足当年城市发展的资源需求。研究结论:近年来贾汪区转型发展仍然延续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摆脱资源约束,亟需制定可持续的转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值分析的徐州市生态足迹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运用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徐州市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衡量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改进模型将所有自然资源转换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具有更强的可比性;采用了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等较稳定的参数,更能反映区域特征;采用改进的模型,2006年徐州市能值密度为6.8308E+14sej/hm2,人均生态足迹为8.855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33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8.6218hm2,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武汉市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武汉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929555213 hm2,生态承载力为0.336233856 hm2,生态赤字为2.593321357 hm2,表明当前武汉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