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83年.企业流动资金由财政、信贷部门分管,改为银行统管。采取这一管理体制的出发点是为了节约资金使用,提高资金效益。但多年来流动资金贷款供应高速增长与资金效益下降的现实,说明流动资金统管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完善。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又与企业经营环境、经营机制相联,也涉及到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问题。1、信贷资金使用界限不清,事实上部分承担了财政资金职能。六十年代财政部门核定的企业定额流动资金普遍没有拨足,已拨付的也有水份。财政管定额,银行管超定额的格局一直未能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国有企业正面临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债务危机。这场债务危机已构成了深化企业改革和银行改革的主要障碍。当前,针对这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经济学界的基本思路是以债务重组解决债务危机。本文认为,债务重组并非是解决债务危机的根本出路。从长期来看,企业摆脱债务危机的根本出路是项目投资,尤其是新项目投资。只是企业投资行为所引发的问题不容忽视,必须予以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正> 自1983年我国国营企业流动资金由财政、银行共同管理改为银行统一管理以来,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连年急剧上升,但众多的企业依然是“嗷嗷待哺”,叫喊“资金紧缺”,“日子过不下去”。原因何在?本文就当前形成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原因及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统计,全国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已达71.7%.国有企业不仅流动资金(包括定额流动资金和非定额流动资金)全部由银行贷款解决,而且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也是靠贷款形成的.国有企业过度的负债,严重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首先,国有企业负债率高,企业资产利润率平均不超过10%,而企业贷款利润一般在10%~25%之间,在利息支出呈刚性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的利润几乎全部归还贷款利息还不够,这就使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部分企业甚至资不抵债,已成为空壳企业,根本没有资金用于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5.
误区之一:流动资金向财政资金异化。长期以来,银企之间的借贷关系被扭曲了,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血缘”关系,有人称之为“财政是爹,银行是娘”,尤其是1983年银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以来,财政不再供应流动资金,失去“父爱”的企业百般依赖“母爱”,于是银行“统管”变成了“统包”。银行对企业背上了“无限责任”,造成了资金供应“异化”。 事实上,财政再分配与银行信贷,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资金分配方式。但是,由于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连裆裤”状态,财政赤字通过向银行透支或借款弥补,已成为中国的惯例,信贷资金财政化的势头日益严重。一是财政赤  相似文献   

6.
债转股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文菁 《广西会计》2000,(10):28-29
为了减轻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 ,国家决定推行债转股政策。所谓债转股就是将债权转为股权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新组建的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 ,把一部分企业欠银行的不良债务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 ,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为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持股与被持股、控制与被控制关系 ,进而由原来的还本付息转为按股分红。实施债转股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只是暂时使企业摆脱了债务危机 ,为企业赢得了时间 ;在实施债转股的过程中 ,困扰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企业并没有得到增量资金。如果对债转股的积极意义认识不清 ,反而会…  相似文献   

7.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维持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企业资金短缺已成为阻碍企业生产发展的主要症结之一。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一、贷款规模缩小。长期以来,因为国家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行“拨改贷”办法以及财政不再对国有企业拨补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资本金不足,扩大再生产和进行技改及基建基本上依靠银行贷款,使许多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性增加。加之商业银行运行后,为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了对贷款的控制,“贷富不贷贫”,使相当一部分效益不太理想的企业,不但从银行贷不到款,还要支付高额的债务利息,企业的资金来…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情况必须尽快解决 ,选择部分国有企业进行债权转股权的工作 ,对于从存量上解决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的问题 ,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债权转股权使投资融资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改革开放 2 0年来 ,我国投资融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原来以财政拨款为主 ,银行贷款为辅的体制 ,逐步发展演变为以银行贷款为主、财政拨款为次、并辅以企业自筹和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投资融资格局。这种体制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门、企业盲目争资金、争项目的恶劣习惯 ,打破了吃“财政”大锅饭的局面。但是 ,由于新旧体制交替…  相似文献   

9.
<正> 当前国家继续实行收紧财政,收紧信贷的“双紧”方针,资金供求矛盾尖锐。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的呼声甚高。企业资金紧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症结何在? 一、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减少了吗? 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形成了一种观点:用钱找银行,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当资金  相似文献   

10.
时政周转金作为国家财政奖金信用化的一种运用方式始建于1964年,为了改变当时财政支农资金无偿使用造成资金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授受双方经济责任感不强、部分资金的浪费或流失以及农业信贷奖金能力不足等弊端,国家决定由财政拨出专项资金——支援人民公社投资,用“长期农业贷款”的形式委托中国人民银行发放。此后部分省市的财政部门又把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委托银行作为贷款发放。  相似文献   

11.
流动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流动资金只有不断地流动,由货币资金一储备资金一生产资金一产成品资金周而复始地循环,企业才能保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否则,生产经营就会中断,导致停产或半停产,甚至破产。但是目前多数乡镇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短缺陷入困窘。一、流动资金困窘的主要成因乡镇企业当前流动资金困窘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成因如下:(一)固定资产投资过猛,超过了流动资金的承受能力。许多乡镇企业在投资膨胀中上马的多数项目大都是全额负债,东拼西凑,拼不够就挪用流动资金,建成的固定资产增加了生产能力,而生产能…  相似文献   

12.
邬国梅 《现代企业》2005,(11):10-11
一、多元化经营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己具备相当规模的大企业,在寻求企业扩张方式时,较多地采用了多元化扩张,该方式甚至于己发展成为我国大企业的主流扩张方式。这种现象在上市公司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在投资行为上还没有摆脱原国有企业利用国有银行资金进行投资扩张的“投资饥渴症”的影响,在资金来源改变为证券市场融资后,大部分企业仍沿袭原来的投资模式,进行大规模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3.
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新思路[本刊讯]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对困扰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如何还?谁来还?最近提出了一条思路。区别不同情况,分层次加以解决。洪虎说,目前国有企业所负的债务主要是欠银行的贷款。国企所欠银行债务中有的确已成为不良债务,企业无...  相似文献   

14.
我国力争在今后3年内,重点解决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各种现实困难和历史包袱,实现资本结构优化,资产负债率保持正常水平.当前,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国有银行不良债权比重上升,共同构成了国有经济的债务问题。今后将运用综合手段,进行国有经济的债务重组,我国将利用现有政策对企业存量负债进行调整,大约可解决国家企业不良债务的互/3,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因此,今后准备引入两大新举措,解决企业过度负债.一是引人中介机构投资,进行债权——股权转换,允许银行向中介机构折扣出售债权,由中介机构对企业进行债权——股权转换,银…  相似文献   

15.
一、国有企业债务性质:财政─企业─银行之间的“三角债”。1、国有企业的“亏损”与“负债”两大问题,其根源在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实行“统支统收”,既把企业大部分折旧基金连同利润一道收缴给财政,又把职工的社会保障基金上缴财政,而财政则用这些“财政收入”来扩大基本建设,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几十年来,大批国有企业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负担不断增大,企业亏损,靠财政补贴。国企不振,由于“失血”过多。一般来讲,越是老企业,情况越严重。2‘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拨改贷”…  相似文献   

16.
财政如何支持国有企业发展,是一篇大文章。笔者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探讨。(一)从过去直接向生产领域投入转为向社会保障等配套服务性领域投入。这是财政投入转轨的一个重点。过去财政给企业增补流动资金、帮助企业搞技术改造,有时还给企业退库弥补亏损,钱没少花,事没少办,由于企业过多地依附政府、依靠财政,而自身缺乏努力,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有些项目资金或弥补亏损的退库资金是“打水漂”,白扔钱。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到了攻坚阶段,企业的阵痛加大,下岗职工要增多,需要大量的保改革、促发展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当务之急是解决好下岗职工…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过去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投资项目都是按行政系统确定,各地区、部门的投资项目都是在国家总投资规模内由国家统一安排,而国家计划的投资规模是按照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确定的。建国以来,我国的投资一直紧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去项目投资(指全民所有制投资,1978年以前我国全民所有制基建投资占社会基建投资总额的80%以上)是国家无偿拨款,项目建成投产后所需要的各种生产条件完全由国家提供,生产的产品完全由国家统购包销。这种“大锅饭”体制,使得各地方、部门在制定经济建设投资项目方案时,一般都没进行认真的、甚至根本不进行可行性研究。许多项目是为了争投资而盲目上马,片面追求扩大再生产规模。结果造成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8.
财政办信用弊多利少李玲财政办信用,是基于一部分由财政无偿拨付的资金改由银行有偿分配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促使财政由供给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信用”的运行机制是:发放周转金,收回周转金,并收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占用费。财政信用资金的...  相似文献   

19.
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率迅猛增加,形成高负债资本结构.到目前为止,我国多数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是靠高负债来维持的,相当多的企业负债过度,利不抵息,不得不靠借新债来还旧债,陷入了高债务、高筹资成本、低利润、低资本储备、更高债务的恶性循环.高负债成为制约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重要障碍,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同时也妨碍其主要债权人——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和改革.国有企业高负债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原因.从我国国有企业形成和发展过程看,企业初始资本形成来源于国家投资或银行贷款,企业经营获利后,利润、部分折旧基金和其他一些费用上缴国家.当企业需要改建扩建、设备更新、追加流动资金时,再由国家统一拨付或由银行贷款解决.当时,国有企业的资金来源几乎全部由国家拨人,只有少量的借入资金.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20.
笔者去年参加了工商银行两个省分行的审计,审计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对银行名义上逾期一年实际上逾期多年的应收利息进行了调整,两行分别调增利润均达 x亿元。审计中,笔者延伸了 120多户大中型企业,对目前企业的财务状况有所了解,深感这种调整实际上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有悖于防范银行风险的初衷。而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有关部门对银行会计实行谨慎性原则认识不足。本文试图从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入手,论述银行会计运用谨慎性原则中存在的问题、负面影响、政策障碍及解决思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构成了我国银行的主体,因此文中的银行一般情况下均是指国有商业银行。 1.信贷风险的外部原因 第一、融资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资金投入方式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将农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通过价格“剪刀差”集中到工业等部门,又将工业等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通过税收、利润和折旧等形式集中到财政,由财政直接投资基建项目和注资于企业;银行只是国家和社会的结算中心,主要承担了短期的、 超定额的流动资金贷款。在这种积累和融资方式下,如果投资失败,企业亏损,不良资产可以通过财政核销,其结果只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可能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