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3月1日颁布施行的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行政法规。《条例》明确五保供养由政府主导,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预算中安排,同时注意发挥集体保障、土地保障的辅助作用。也就是说,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思想指导下,必须将农村五保户供养形式由集体内部互助为主转向以政府提供救助为主。  相似文献   

2.
《南方农村》2006,(2):36-36
记者从民政部获悉: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2006年3月1日施行。该条例重点修改了有关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渠道的规定,将原规定从乡统筹、村提留中筹集,修改为主要由财政保障。明确今后五保供养资金将在地方人民政府预算中安排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给予补  相似文献   

3.
目前,河北农村地区除了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等三种基本养老保障方式外,各地不断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出现了合作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集体养老金供养综合模式等,为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08年6月,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已达530.8万人,其中在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145.1万人,居家分散供养385.7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签署第456号国务院令,公布《农村五保供养条例》,该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1994年发布的《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同时废止。新条例规定,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补助。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  相似文献   

6.
读者朱玉东来信问:农村什么人能享有五保资格,五保户享受什么待遇?答: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外》规定,五保供养的对象是指村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或者  相似文献   

7.
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3月1日起正式施行。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说,这标志着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内地农村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如敬老院)普遍具有行政性、半专业化特点,以社会工作理论中的系统和生态理论视角来分析,它属于一种贝壳式动作的院舍体制.而养老机构须借鉴和移植社会工作地专业理念来指导工作,介入助人自助、人本主义等价值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机构的开放性,并整合资源,使机构由贝壳式动作向骨骼式动作的院舍体制发展.  相似文献   

9.
数字     
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已达530.8万人;改革开放30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近31倍;我国零金融机构乡镇减至2868个;2008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农村中小学免费教科书资金172.8亿元;  相似文献   

10.
以区域尺度作为视角建立人类活动与耕地资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式,讨论区域人口-耕地-经济系统平衡态的稳定性和动力学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净增耕地数量的增加可以扩充有限的耕地资源数量以及提高区域可供养的人口数量,促进区域人口-耕地-经济系统向可持续方向发展:过度的农地非农化、低效率耕地资源利用水平、耕地资源质量退化、净增耕地数量为负等人类活动.都将导致区域人口-耕地-经济系统灾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提高耕地资源承载力和耕地利用水平;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控制耕地非农化水平,可促使耕地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正>经济供养问题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核心内容,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依然以自养为主,其次才是子女供养,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和国家帮扶的比例只有11.5%。制度性支持对留守老人的保障程度较低,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面临众多问题。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供养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实行"三权分置"的要求,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山东莒县积极探索,形成了两种改革新模式,实现了村集体、承包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对土地权利的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和保障农民利益,建立起村集体、农户与工商资本三方共赢机制,让农村土地真正"活"起来。改革模式模式一:"农民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即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村集体以基础设施入股合作社,实行股份  相似文献   

13.
<正>江苏省如皋市2010年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新政,农民将从中得到更多实惠。一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动态管理,提升失地农民、失业断保人员和城乡贫困人群社会保障水平,确保被征  相似文献   

14.
<正>贯彻“千万工程”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加强用地保障。一、2023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我局充分发挥规划资源的支持保障作用,切实落实用地指标保障。据统计,2023年全市乡村振兴项目使用减量化指标达119.9公顷,占全年使用总规模的10.5%。推进“2+8”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以实施方案初步整合各类乡村建设项目约367个,带动汇聚各类资金约281.2亿元;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7宗地块入市,面积121.4亩、成交金额6.04亿元,协同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路径,指导和保障张江镇环东村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  相似文献   

15.
<正>修正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根本目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带领亿万农民创造出来的。它有三个构成要件:一是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二是集体的土地以农户为单位由集体成员承包经营;三是集体为农户提供统一经营服务;亦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修正农村土地承包法,须为保障农户根本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当前,全国各地涌现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坚持农村土地集  相似文献   

16.
<正>当松江模式聚焦了全国眼球、上海已明确全面推广松江模式的日子里,是继续把区内7万亩粮田作为一个大农场,走集体经营模式,还是化整为零,推广松江家庭农场模式,成为今年嘉定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相比松江模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嘉定粮食生产集体经营"统"字诀显得默默无闻,然而,就是这个默默无闻的"统"字诀,"统一"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穷帽子",统出了村集体、合作社、职业农民三方的种粮积极性,保障了承包权户的土地流转利益。近日,记者深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以集体成员、农用土地和农业产业为基础,针对农村群体生活安排而设计,旨在保障农民生存、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全;它脱胎于公有权,是资源性质、社区性质的所有权,处于国家意志严格约束之下;它将农地归属于农民集体,排除了国家所有和私人所有,保障农业生产组织和农地资源整合。农民集体是群体主体,农地与道路、水利设施等财产协同发挥功能,通过生产经营机制实现运行,并得到多层次法律机制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农业税附加是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新名词。原由农民上缴村提留开支的部分,采取新的农业税附加方式收取,其比例最高不超过改革后的农业税正税的20%。专款用于村级五保户供养、干部报酬、办公经费。农业税附加属于村集体资金,由乡(镇)财政征收机关负责征收,农业经营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实行乡管村用,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一、三项开支标准(一)五保户供养费由农业税附加开支供养的五保户是指村内分散居住的符合五保户条件的农户。供养内容主要为:(1)粮油和燃料;(2)服装、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钱;(3)符合基本条件的住房;(4)治疗疾病和对生活不能自…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完成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明确成员权益后,需要重点解决集体经济的治理与经营机制问题,以确保集体资产有效经营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这样才能让集体成员的财产权益得以充分保障和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存在分散性、公共性以及社会保障性特征,而且集体经济组织目前自身经营管理能力较为薄弱,难以充分释放经营活力。本文基于公共资源治理理论,构建了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共识决策和外部合作经营的双层治理框架,以此为基础剖析湄潭县3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模式。本文研究表明,在维护集体资产统一性的前提下,基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分层治理机制,通过统分结合、外部联合的开放创新经营,可以将集体资产社会保障属性与市场经营属性适度分离、经营风险适度隔离,为集体资产融入市场、释放经营活力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令第14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正常生活,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五保供养,是指对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