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段国强 《新经济》2014,(4):26-26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在1997年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其特征是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的融合,对世界银行三支柱方案进行了充分借鉴。可是,直接影响中国养老金体系改革的很多问题不可忽略:资本市场较为脆弱,无法实现基金管理所提出的需求;形式化的个人账户;不系统的统筹账户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以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福利经济学为基本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养老保险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交叠世代模型考察中国2005年修订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分析个人缴费率、企业缴费率和人口增长率对资本劳动比、社会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本金、个人的消费和效用产生的影响。证明了提高个人缴费率会使个人账户本金增加,对资本劳动比、社会统筹养老金、个人的消费和效用都没有影响。提高企业缴费率会使资本劳动比和个人账户本金减少;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才能使社会统筹养老金增加;在动态有效时会使工作期消费和效用下降。人口增长率下降会使资本劳动比和个人账户本金增加。因此,要增加个人账户本金,就应提高个人缴费率或降低企业缴费率或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提高企业缴费率不一定能增加社会统筹养老金。  相似文献   

3.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已逐步发展,并形成完整体系。1995年后,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但由于受经济发展进程和诸多社会因素的限制,养老保险制度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体系尚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1980年前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也开始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①。自20世纪90年代建立部分基金制后,制度的转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轨成本和激励问题,这给羽翼未丰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文章透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利益集团是如何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了利益集团在当前情况下对下一步改革又会产生如何的影响。一种可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于1995年开始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进一步深化了该项制度。这些根本性的改革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进行过渡。而正如任何能够带来预期收益的制度变迁都需要支付成本那样,在养老保险制度的转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转制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欢 《经济师》2005,(3):48-49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 ,老龄化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加之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给我国经济所带来的冲击 ,我国人口老龄化诸多问题更显突出。现今主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与下岗失业问题相互交织 ,成为中国养老保险问题的特殊症结。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在落实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职工、企业认识不足,逃避缴费义务。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家庭养老观念和单位退休制度等原因,许多职工对养老保险不太了解,有的职工甚至分不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将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工作视为摊派或卖保险。有的职工对养老保险缺乏信心,担心资金不足,自己的个人账户不能得到兑现,还担心国家政策会变,养老保险会半路转向。对企业而言,一些效益好的企业总认为参加统筹是自己吃亏,是用自己的钱养活别人,还有的企业将统筹工作比作"杀富济贫",视为"吃大户"。受这些认识…  相似文献   

8.
文章概述了我国城镇贫困的特征,同时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界定城镇贫困和分析其成因,认为城镇贫困是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不够健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贫困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中国各区域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极不平衡,在负担水平、人口结构、管理系统、征收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严重阻碍了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现。缩小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区域差距的对策主要是通过确立公共财政在养老保险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健全基本养老保险法律法规,解决区域间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去商品化"的分析框架,对2000年以后三种福利模式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发展趋势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国家的养老金体系表现出去商品化的趋势,体现了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对社会权利及普惠主义思想的回归;自由主义福利模式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呈现出继续商品化的趋势,是对1990~2000年间再商品化趋势的继续和发展,体现了自由主义福利模式对市场作用的信奉;保守主义福利模式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商品化趋势,但这是各个社会群体博弈后,选择商品化手段对养老金体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本文对我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特殊原则进行了创新性设计.在改革的具体模式上,三支柱养老保障体制同样适合于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其中公务员职业养老年金是充分体现该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特殊原则的层次,通过设计政策性的团体年金保险展开这一层次的建设,既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又可以保障公务员利益,规范公务员行为,进而实现制度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府非常清楚社会保障所面临的危机,决定寻求解决办法。拟议中的社会保障改革的核心是积累制和整合条块分割的体系,计划为每个工人建立个人退休账户,对养老基金进行有效投资。然而,这种改革受阻于三个关键因素。(1)在向积累制的转化过程中必须支付特制成本;(2)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条块分割、分散化管理3(3)已经积累的基金尚未取得高收益,也未分配到最有效率的用途上。  相似文献   

14.
由于允许转制成本由制度内措施解决,加之制度设计不规范,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经陷入财务危机。本文认为通过“划资偿债”方式,做大全国社保基金事关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败,并提出了“划资偿债”的思路:划转中央企业和国家重点企业中地方企业国有资产;划转部分国有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15.
从1950年到2025年,全球人类寿命平均将增长50%,这使各国原有的养老金体制面临巨大的挑战。全球已经建立养老保障制度并且运行多年的172个国家,正在面临一个十分普遍的、日益严重的财务危机。 2001年6月,世界银行发表的《关于老年人保障的新建议》报告中说,为了防止老年人陷入贫困,避免退休金制度崩溃,富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寻找新的办法,改革国家养老金计划。事实上,各国都在对公共、私人养老金体制进行改革。 2000年,我国养老金当期缺口为357亿元,从1995年个人账户制度引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个人帐户累计欠账已达1990亿元,新制度在重压之下是否会流产?缺血的养老保险帐户能否保障我们的老年? 最近,我们走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丁宁宁研究员,向他请教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时滞产品生产所带来的负外部性 ,使厂商利益与社会利益往往不一致 ,时滞产品的生产导致经济增长率与社会福利的同步下降 ,并可能引致资本向时滞产品生产领域流动从而加剧其影响程度。在生产领域适当的政府调控是保障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与社会福利提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郑伟  孙祁祥 《经济研究》2003,(10):75-85
本文针对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 ,在一般均衡框架下构建了一个两期的动态生命周期模拟模型。我们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生产者、微观经济消费者、经济公平和转轨代价五个方面对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进行了模拟量化分析。分析表明 ,制度变迁将使资本量和产量增加 ,资本 -产出比提高 ,利率下降 ,工资率上升 ;两类劳动者个人效用上升 ,养老金替代率上升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 ;同时发生一定转轨代价。总的来看 ,此次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效应是正面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何立新 《经济研究》2007,42(3):70-80,91
在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下,可以通过调整养老保险的缴费率或养老金计发办法来影响参保人一生中的养老金纯受益,从而实现代际间和代际内的收入再分配。本文利用中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的城市住户调查数据,分别估计城镇参保职工在1997年养老保险制度和2005年最新养老保险制度下的终生养老金纯受益,并以此从代际间和代际内的角度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表明:在1997年的改革方案下改革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逆向收入转移效果得到改善;但在2005年改革方案下,2002年时40岁以上的群体中存在较明显的逆向收入转移倾向。另一方面,从代际分配来看,1997年改革方案的代际不平衡大于2005年改革方案;在2005年改革方案下各代人的养老金纯受益都有所提高,但这是以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率和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变,养老财政收支能维持平衡以及参保人在整个工作期间按规定缴费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9.
合作主义:中国福利制度框架的重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合作主义 (corporatism)或称三方伙伴合作的程度在当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制度和福利制度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它与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相生相伴 ,相互依存 ,成为一枚硬币的两个侧面 ;它是现代文明国家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结构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上我们应该有一个理性的预期 ,使之充分体现着我们价值观的追求 ,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和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 ,以避免当代西方福利国家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在进行经济制度的转型过程中不能忽略福利制度的转型 ,我国新工会法的颁布客观上为树立现代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法律框架的第一个支柱打下了桩基  相似文献   

20.
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利用1995年和1999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CHIPS)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家庭储蓄率上升的原因。1995—1997年间中国对城镇企业职工进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使得企业职工养老金财富发生变化,这种养老金财富的变化具有外生性,因而这项改革可以作为一项政策实验用来识别养老金财富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储蓄行为可以由生命周期模型解释;养老金财富对于家庭储蓄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这一效应平均为-0.4—-0.3左右;但不同家庭这种替代效应有明显差异,户主年龄在35—49岁的家庭,储蓄率会显著受到养老金财富的影响,其他家庭这一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