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基于贸易与货币竞争视角的CAFTA人民币区域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的签订,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贸、旅游等往来,必然要求人民币为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与相互投资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而且人民币已在不同程度上被周边国家或地区所接受,并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内流通。研究并实施人民币在CAFTA区域化,已成为我国政府必须做出的抉择。本文在分析人民币区域化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实施CAFTA框架下的人民币区域化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指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指通过与区域内货币的长期合作和竞争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在目前阶段,人民币的区域化并非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货币区域化有利于节省兑换费用,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消除货币风险和清算风险,对于区域内各国进一步加强经济协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货币区域化的涵义和货币区域化的理论与实践,接下来结合现实分析人民币区域化现在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从而得出结论:人民币区域化的国内条件正在日益成熟,国外环境机遇难求,人民币区域化已经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货币区域化有利于节省兑换费用,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消除货币风险和清算风险,对于区域内各国进一步加强经济协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货币区域化的涵义和货币区域化的理论与实践,接下来结合现实分析人民币区域化现在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从而得出结论:人民币区域化的国内条件正在日益成熟,国外环境机遇难求,人民币区域化已经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货币的区域化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国际化,无论是对于货币发行国还是货币替代国,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收益的同时必然也会产生相应的成本。本文首先阐述了货币区域化的成本———收益理论,接着通过分析美元化对拉丁美洲国家及美国的经济影响,深入比较人民币区域化后我国的成本与收益,得出我国应逐步稳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应通过合作以区域货币一体化方式实现国际化还是单独地实现国际化,目前对这一问题还存在争论。本文利用完全信息静态合作博弈模型,比较了合作与非合作情况下东亚货币盯住人民币的程度。结果发现:东亚国家在其货币篮子中给予人民币的权重取决于人民币区域化的程度,而相对于货币不合作时的情况,推进区域货币一体化反而会降低人民币在东亚国家货币篮子中的比重。在政策上,这意味着应把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放在区域货币一体化前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收益、成本以及在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势在必行的观点,并阐述了在加强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贸易发展是人民币区域化的突破口。本文从贸易结算中货币替代这一独特视角,提出人民币要实现区域化意味着在贸易结算领域对美元和日元进行替代;同时在全面研究中国与美国和日本间贸易基础后,认为人民币实现区域化的贸易基础很薄弱,人民币区域化将是一个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国与国之间博弈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的,本文采用多群体非对称动态演化博弈论,分析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国际货币发行国与非国际货币发行国之间的博弈.通过演化博弈模型的推导和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美日作为国际货币发行国会长期抵制人民币区域化;二是非国际货币发行国应长期选择共同合作,主动推进本国货币国际化.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内外战略两个方面提出人民币在东亚实现区域化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贸易基础支持人民币区域化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贸易发展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决定性推动力量。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特别是与周边国家一般贸易中的普遍使用,是人民币区域化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在介绍国际贸易媒介货币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从产品差异程度、对外贸易竞争力、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和对外贸易全球份额等方面检验了我国现阶段的贸易基础是否支持人民币区域化这一命题。研究发现,当前推行人民币区域化具有一定的贸易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需要统筹规划,合理确定人民币区域化的方向、重点和节奏。  相似文献   

11.
王帅 《时代金融》2013,(30):130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美元为主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遭到质疑,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被提上日程,而普遍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走从周边化到区域化,再到国际化的这一过程,因此,研究人民币区域化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人民币区域化现状,接下来阐述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的风险,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要经过周边化、区域化、全球化三个阶段。随着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充当起了结算、交易和储备货币的职能,基本实现了周边化。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处于从周边化向区域化过渡的发展阶段,未来还将从区域化走向全球化。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推动,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共识,这也为人民币实现区域化、国际化开创了一个历史契机。本文认为,应以人民币债券为突破口,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储备与投资货币,实现区域化;在此过程中,香港应首先成为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而后建立成清算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为人民币、港币、澳币事实上的一体化及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CAFTA),东盟地区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重要试点地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研究和探讨了人民币在东盟自贸区货币的流通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国际化一般要先经过周边化,再到区域化,最后走向国际化的过程。本文主要讨论了推动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即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促进贸易发展、推动人民币回流、使用货币互换协议等。最后提出了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官雪 《云南金融》2012,(2X):96-96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CAFTA),东盟地区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重要试点地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研究和探讨了人民币在东盟自贸区货币的流通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共识,这也为人民币实现区域化、国际化开创了一个历史契机.本文认为,应以人民币债券为突破口,推动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推动人民币成为区域储备与投资货币,实现区域化;在此过程中,香港应首先成为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而后建立成清算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为人民币、港币、澳币事实上的一体化及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CAFTA进程看区域内人民币自由兑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进  范祚军 《中国金融》2006,(13):44-45
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伴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逐渐认可和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手段,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还把人民币作为一种储值手段。但是当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国际化”还只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要制度性地使人民币国际化或使之成为区域性的关键货币,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9.
日元和马克的国际化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回顾并比较了日元和马克的国际化,马克在退出流通前的国际地位之所以明显超过日元,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和币值稳定是两个重要因素。为此,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有两方面的启示:一是统筹协调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区分市场类型,加快推进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国内金融市场;二是加强区域经济货币合作,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实现区域化与国际化的点面结合。  相似文献   

20.
《金融与市场》2011,(2):25-28
近些年来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正在逐步提高,在周边国家人民币已经被大量用作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由此,人民币的区域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打击,2010年11月美联储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的地位再次下降,而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使得人民币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汇率,同时也获得了东亚各国的青睐。中国目前应抓住机遇,加快推行人民币的区域化以提高国际地位。本文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民币区域化的制度建设以及路径选择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