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规划的提出给我国高铁产业"走出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阐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的原因和机遇;其次分析了中国高铁"走出去"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然后针对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科学的策略方法;最后从倡议角度分析了中国高铁"走出去"为我国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扩展引力模型,利用联合国Comtrade Database SITC中2000—2015年装备制造出口数据,实证分析了"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分别对中国电力装备、通用装备、通信装备、交通装备"走出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通信装备外,"标准化+"与其他三类装备制造""走出去""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更为复杂的"倒U"型关系,或者说"标准化+"的影响存在"两阶段性";标准国际化对4大类装备制造"走出去"有显著促进作用,并呈线性轨迹;从"一带"国家和"一路"国家分别看,并没有本质差异;"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中国4大类装备制造"走出去"。对此,制定和实施中国装备制造标准"走出去"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中国装备制造标准的国际合作,实施标准化互联互通重点项目,是推动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全球基建市场的巨大规模,为中国相关及配套产业"走出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此背景下,中国高速铁路项目成为了基建领域对外投资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高铁的建设发展有目共睹,对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构想有巨大促进作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作为高铁产业的新兴大国,在拓展海外铁路市场的过程中,不断面临各种竞争与挑战。作为高铁"走出去"的典型案例,中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引人注目,文章对此项目的投资决策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高铁海外投资应注意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希望可以对其他投资行为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了,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本文从中国高铁自身的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原因两方面分析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铁"走出去"遇到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全面“走出去”是产品、技术和服务“走出去”的综合体,能够促进我国出口商品转型,推动货物贸易向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转型,是高层次的“走出去”。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高铁“走出去”,全球多个国家向我国表达了合作高铁项目的意愿,高铁“走出去”前景广阔。但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建成并通车的,仅有按欧洲标准建设的土耳其安卡拉到伊斯坦布尔铁路二期工程,中国在海外还没有一条完全按照中国标准建设的高铁。中国高铁系统的全面“走出去”,在面临良好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探讨了中国高铁"走出去"对经济的影响,首先从中国高铁的发展概况分析出发,然后对中国高速铁路能够"走出去"的动力能源,从全球社会对高速铁路的需求增长迅速,中国高速铁路在全球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的独特优势以及中国高速铁路"走出去"与对"丝绸之路"的相关建设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概述。最后针对中国高铁"走出去"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涵盖了中国高速铁路"走出去",提升了中国全球经济实力,在全球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发言权,对外出口贸易的布局亦会随之转变,亚欧大陆的经济也会随着中国高铁的发展得到整合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沿线国家或地区能源系统的互联互通,对于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保障相关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电力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等倡导紧密关联。当前,我国电力装备产业正处于转变为"并跑领跑者"角色的关键阶段,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积极面对并清理这些障碍是我国电力装备产业从"大"向"强"转变的必由之路。从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目前所面临的技术差距、压力风险、产能过剩、标准输出等问题出发,结合中国电气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和"走出去"现状,从而提出电力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国际工程汇率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随着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众多中国企业都加大了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而国际工程承包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传统业务,成为许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纷繁复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制造"已经渐渐融入到各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但是,在海外对中国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却并不是太高。尤其是近来针对"中国制造"的质量指责和贸易摩擦正在不断扩大。在经历了"中国制造"大举涌向海外市场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重新反思中国制造业发展之路。日本和韩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人类社会,也是中国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的到来,中国政府也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研发方面不断的加大力度,不断强调中国的企业应该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去。我们可以看到,现今在国外中国的产品已是种类繁多,然而,在这些产品中我们能看到的大多都是“Made in China”即中国制造,却很难看到“中国创造”的产品。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大国,是加工生产零部件的集散地,那么怎样使我国成为拥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创造业大国是  相似文献   

11.
孙瑛  杨晓明 《市场周刊》2004,(8):156-157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下,中国应该认真研究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国际惯例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完善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从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快扶持中国企业海外拓展。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开阔的市场和广泛的投资机遇。近几年,安徽省企业"走出去"的潜力逐步显现,"走出去"的能力不断提高,成绩显著。为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安徽企业应紧抓"一带一路"这一发展契机,利用自身优势,创新发展战略,打出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李峰  赵怡虹 《中国市场》2014,(11):96-98
伴随国际分工深化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走出去"已成为我国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全球资源的重要形式与手段。然而,因政治风险、制度规则、文化冲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海外风险日益凸显。为了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企业"走出去"应注意三个重要的方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通晓国际市场规则和实施有效的文化沟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走出去”日益成为我国多数企业转型升级和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不再单纯停留在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寻求境外合作开发项目等初始阶段,已经向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化能力,打造世界水平跨国公司的方向转变。一、规模与质量齐升,“走出去”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5.
吴景丰 《中国市场》2012,(19):47-48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真空设备制造企业应积极"走出去",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文章分析了"走出去"的必要性及企业可能面临的困难,最后提出了真空设备制造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化"走出去"作为中国新时期"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文章以孔子学院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代理变量,使用差分GMM和系统GMM两种估计方法对文化"走出去"的投资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孔子学院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典型代表,虽然以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及推广汉语为主要任务,却对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很大影响,文化"走出去"表现出显著的投资推动效应,而且这种投资推动效应具有明显的经济差异性和洲际差异性。今后孔子学院应该从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逐步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型,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新财富》2010,(5):162-163
中国企业“走出去”早已经脱离了商品出口的初级阶段,从海外上市到海外建厂及海外收购,从资本输出到战略布局,多层级全方位地推进。在“走出去”的浪潮中,富人们打造跨国公司的梦想一步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走出去"不仅是中国企业追求更大进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开放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常态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和一批重大标杆项目的逐步落实,云南借助地缘、人缘、通道、产业等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有优势、有能力、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不断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但由于云南是内陆边疆省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文章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和如何加快"走出去"步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有必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立足本省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比较优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企业走出去。本文剖析了辽宁省传统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而提出辽宁省传统产业"走出去"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