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经界》1997,(12)
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而城市改革的重点又是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改革步伐极为缓慢。究其原因,除了人员的安置,债务的纠缠等具体困难外,其主要障碍还在思想。因为我们一直坚持"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的命根子"这一观念,认为改掉了国家所有制就是改掉了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一观念指导下,我们把国有制企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作为一个敏感问题。各种有关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都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加以批判。而在实践中,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每延缓一年,中国人民就要为此多付出数千亿元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所有制应是公有和个人所有相融合,这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性问题.30年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发展,也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理论的发展在解放思想、观念转变的推动下,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改革一步一步发展.而改革止步不前,则是因为观念上存在误区,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理论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在突破斯大林两种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理论的进程中取得的.例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对国有经济进行定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股份制进行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首先,要认识到斯大林的两种所有制观念在理论上不符合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在实践上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要废除两种所有制观念,促进改革深入发展,彻底解除"三农"问题的根源.其次,要转变国有经济是公有制主体和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基础的观念,把国有经济严格限制在"三个行业两类企业"之内,国有经济的首要任务是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为社会服务,而并不全是保值增值.最后,要转变国有企业是宏观调控物质基础的观念.政府利用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适合各种所有制企业,不需要以国有企业作为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于国有企业,难度最大也在于国有企业。要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需要着重解决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问题,因此文章对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不同阶段。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了贯彻《决定》的精神,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1995年要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深化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有企业从1994年以来进行了深入的改革,迄今为止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改革的任务还没有结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于解决,深化改革是必然的。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观念更新是必要的,是改革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从观念上进行了"改革",才会在行动上有真正的改革。因此,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国有企业需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张志国 《北方经贸》2005,(10):35-35,39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重点。文章从分析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入手,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根本性变革阶段。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有利于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不能从概念出发进行主观想象,而应在分析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加以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础方式的商品经济,它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立而与计划调控相统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难点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虽然“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的改革为国有企业走向市场自主经营提供了条件,但如果国有资产存量流失、增量乏力的现象得不到控制,自负盈亏的机制不能建立,那么国有企业就难以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经济实力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需要不断的改革和优化。基层国有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经济主体,其市场化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针对基层国有企业的改革现状,本文主要围绕着基层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淑杰 《中国市场》2010,(15):132-134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自改革至今,围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否相结合的争论就一直存在于学术界。由于这个争论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加之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偏差,致使很多人对我国现在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迷惑,以致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加上"社会主义"四字只是画蛇添足。针对这种观点,江泽民同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一文中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钱津 《财贸研究》1997,8(2):1-6
<正> 究竟国有企业改革后采用何种实现形式,这是理论界讨论得最为广泛的问题之一。但其中主要观点均在我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前提出,而且迄今在这方面认识与实践的冲突依然存在。理论上没有共识,实践中仍在探索,这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一种严重的韧性障碍,使其他方面的问题都难以解决,因而就此形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所以,在改革进行了17年后,我们仍有从理论上探讨国有企业实现形式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彭雷 《商业科技》2014,(31):207-20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经济飞速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在持续加深,市场经济对国有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有企业良好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发展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探讨当前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这将是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本与木,一“横”之别。在企业这棵“大树”上,以人为本,激活人心,才能根深叶茂,否则就成无本之木。我们搞改革,就是要改掉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从本质上说,改革是要改掉人的旧观念、旧思想、旧习俗、旧办法。以人为本,企业之林方能长出一棵棵“参天大树”;以物为本,视物不见人,企业之树则可能走向“畸形”,在市场“风吹雨打”中凋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年大庆前夕,党中央召开全会研究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跨世纪的战略决策,无论在我国国有企业发展史上,还是在我国经济发展上,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决定,不仅会对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李贾 《中国市场》2010,(23):52-53
为了有效地提高国有企业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我国在国企改革中大力提倡股权分化,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有制经济的股权改革运动过程中,这一步的方针是正确的,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政企合一"观念根深蒂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创新。目前是我国改革的攻坚克难阶段,要加快推进以垄断行业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选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政府改革;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性障碍。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模式。随着改革的深入,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薪酬模式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实施分红权激励,有助于国有企业逐步树立"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的薪酬理念,进而构建经营者薪酬增长与经济效益、业绩考核联系密切,与职工收入分配关系协调、差距合理的分配体制。  相似文献   

17.
<正> 根据我国改革的总体布局和当前情况,我们认为1996年改革工作应当以国有企业的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此外,财政税收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企业制度改革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础工作,将原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为现代公司有两种基本的方法,这就是: (1)通过出售部分股权或扩股增资,引进国内外资本,对原有企业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8.
法律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市场经济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才会有效率.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产权问题日益突现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经济主体所支配的经济利益的范围进行分割界定,以此为主要内容展开对产权问题的法学研究成为当务之急.在产权问题研究中,依法进行产权界定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对产权依法严格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两条线同时推进",即通过产权转让,使部分小型国有企业走向"非国有化",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大型国有企业实现产权重组,优化资源配置.而产权界定、产权转让和股份制改造均需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才会得以规范并产生实际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出口快速增长与国企数量迅速下降并存这一重大经济现象背后,国企产权改革是否直接促进了企业出口。基于倾向评分匹配(PSM)和倍差法(DID),通过对2002年为全资国有、并在随后5年中经历产权改革的10694家工业企业的研究,我们发现:产权改革并没有直接促进企业出口;产权改革没能显著提高企业生产率是潜在"产权改革→提高生产率→促进出口"作用机制失灵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表明,所有制因素并非样本期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间出口表现差异与生产率差异的根本原因,进而为探究出口推动因素与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融资指的是资金的流动与融通,在经济市场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国有企业作为我圆重要的经济主体。其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体系的运行。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参与到市场改革之中。随之而来产生的资金融合问题也逐步受到市场的关注。本文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国有企业当前资金融合的现状、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融合角度出发,提出了改革的建议与措施,以期能够对国有企业的融资改革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