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四十年代是汪曾祺小说的探索时期。在其早期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两种人物类型:一类人物作为寄托某种情绪思想的符号和象征出现,是作者与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对话;另一类人物被置于民间生活场景中,通过营造和谐平淡、富有诗意的氛围,暗含着一种生活审美理想,是其对外部现实世界的观照。二者共同体现了汪曾祺早期小说中对个体命运和现实人生的关注,同时也逐渐显露出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
“世俗化”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独特的风格,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家庭身世、时代环境与中西两种文化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世俗化”倾向的追求。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及作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世俗化”倾向这一主题让我们看到了乱世中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3.
“世俗化”是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独特的风格,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家庭身世、时代环境与中西两种文化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世俗化”倾向的追求。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及作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世俗化”倾向这一主题让我们看到了乱世中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相似文献   

4.
从自然主义的人物塑造观、人物塑造形式的多样性、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相关性以及典型人物的剖析等多重视角评价约翰.斯坦贝克在小说中的人物创作,可以整体把握其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美学追求及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作为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受到双重种族和双重文化的影响。她创作的七部小说都具有双重性特征。《宠儿》作为莫里森新奴隶叙事的典范,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叙事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本文拟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宠儿》创作中的双重性叙事,以期揭示奴隶制历史给现实中已经解放的黑人带来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创伤。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其作品的人物创作中克服了戏剧形式的限制,巧妙地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把深藏在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赤裸裸地揭示出来,使他笔下的人物成为具有广阔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形象。《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独白表现了哈姆雷特的富于理想但残酷的现实又使他悲观失望,勇于行动却又忧柔寡断,勤于思考但囿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揭示了哈姆雷特的多重性格,特别是忧郁性格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被誉为英国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锋,她的一生致力于研究小说写作的形式与技巧,不但在写作中将意识流写作技巧运用得十分得体,而且张扬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她能对人物的精神世界运用娴熟的技巧进行巧妙地描写,在二十世纪意识流小说流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伍尔夫早期创作的意识流短篇《墙上的斑点》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本文将从这篇小说中解读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技巧,并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海派的小说创作体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消费主义取向,其创作理念与当前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生产规律有某种历史相似性.海派对商业文化、市场拜物教以及现代理性侵蚀下的人性伤痕所作的细致刻画使其小说超越了消费本身.这种有着鲜明的消费主义倾向的小说创作表现出现代都市文学的生存意向.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的研究中,艾丽丝·门罗被认为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创作在观念和技巧上都超越了现实主义.通过门罗的两部小说《姑娘们和女人们的生活》和《你以为你是谁》,分析了门罗如何运用摄影艺术创作的特点,将陌生与熟悉,静态与动态之间的矛盾运用到她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0.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呐喊》、《彷徨》两集中所体现的主要创作艺术在《祝福》中得到了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诸如简洁而传神的肖像描写、画眼睛以显示人物的灵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重复的艺术手法、“看/被看”的情节结构模式等鲁迅小说典型的创作艺术在《祝福》中都有体现。《祝福》可以作为考察鲁迅小说创作艺术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1.
刘呐鸥的小说《热情之骨》,揭示了从传统的乡土文化向现代都市文化转化的过程中,人的伦理价值和审美规范所发生的变化及其产生的爱情悲剧。这一过程的变化必然带来都市文化中的诗性的转移,带来在都市语境中现代诗歌诗意的重建和诗的再生。  相似文献   

12.
山水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歌.中国诗歌史上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唐朝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和柳宗元等.英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山水诗人是浪漫主义湖畔诗人之一的华兹华斯.以华兹华斯自然诗的代表作<水仙>为例,对中英山水诗在表达方式、景物描写和语言修辞等方面进行对比,可以总结出中英山水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找出中国山水诗歌英译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的诗歌与主题密切相关,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较《红楼梦》中的诗歌翻译,发现杨宪益译本忠实原著,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了西方读者,而霍克斯译本采用归化的策略,注重韵脚,使读者产生阅读愉悦感。  相似文献   

14.
艾略特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对传统的概念和个人创新才能进行了重新评价,确立了一个在传统权威下的稳定的有序的文学秩序,论证了传统与个人创新不是不可兼容的。艾略特的传统诗观在现代主义风潮中提出,反对极端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诗观对当时诗坛的"纠偏"作用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顾了王佐良的翻译历程,分析了他的诗歌翻译思想,指出他重翻译实践和技巧而轻理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艾青的诗充满了对于民族与时代的耶稣般的殉道和忧伤。这份苦难和忧伤于艾青来说是个人之伤民族之痛的融合,是一份民族之爱、人类之爱,是谓之大爱,它构成了艾青诗歌的基本色彩。童年的遭际、游子的苦涩、民族的苦难与象征主义的朦胧、隐晦、忧郁天然契合,并化为一种美学特质渗入他的诗行,从而酿就了独具风格的“艾青体”诗歌。并且,从艾青的漫长的创作过程及其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因而“史”的性质是明显的:历史发展的曲线与诗人创作的曲线达到了完美的契合。诗人就这样以自己的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真实记载了20世纪的中国,并由此完成了一部诗史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典诗学以其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识,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由艾兹拉.庞德倡导、名噪20世纪初英美文坛的“意象派”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18.
追溯自20世纪初章太炎以来,国学兴替之成败得失的历史,从近现代学术文化变迁大势中,实事求是地论述了王国维作为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的学术实践,从内容到方法都有别于一般"旧式学者";并以其令人折服的学术成就,显示了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史学的开山,更是20世纪国学新路之引领人。  相似文献   

19.
秦观诗的创作成就被其词的光华所掩盖,文章试从把握秦观文学创作整体面貌、领会宋代文学“诗词分工”的创作习惯和体现文学发展中历史继承关系的重要性等角度来分析研究秦观诗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钱载是雍乾时期的著名诗人。乾嘉以来的近300年间,钱载诗歌研究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清代的繁荣、民国的新变、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停滞和之后的逐渐再兴之势。钱载诗歌研究的重要成果或古今论者共同关注的问题领域,主要有诗集版本、诗评整理和诗歌渊源、诗坛地位、诗史影响,以及作品形式、风格特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