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梅 《中国经贸》2011,(18):47-47
股权激励机制作为一种长效激励机制,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勿庸质疑的作用。文章就当前我国金融企业股权激励制度的完善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股权激励是现阶段企业经营中常用的激励手段,有效提高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更大发展。文章就股权激励展开探讨,并着重对股权激励的不同类型与股权激励的运用进行阐述,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促进股权激励的运用效果,避免股权激励走向误区,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调动企业经营层的积极性,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2005年以来,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实施股权激励。本文通过对股权激励对企业的作用机理及民营企业的每个阶段特点的分析,得出了股权激励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股权激励并不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只适合处于高速成长期民营企业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上市公司薪酬制度改革,高级管理层的薪酬从单一的货币形式渐渐转变为多样化薪酬形式。此时,高管权力、股权激励强度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就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通过研究高管权力对股权激励强度以及经营绩效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代理机制,缓解高管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导上市公司发挥公司治理机制在股权激励计划制定中的监督作用,限制高管人员滥用权力,以期能够为上市公司带来良好的经营管理氛围。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沪深两市中83家物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物流业的高管激励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高管激励里面最主要的两种方式薪酬激励及股权激励,选取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收益作为上市公司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对高管激励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进行了假设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企业高管年度报酬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然而高管股权与企业绩效并没有表现出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我国物流业的高管激励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同时也为物流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高管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才 《山东经济》2005,21(5):58-61
股权激励是我国激励性报酬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和具体形式,也是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对经营者普遍采用的报酬激励制度,股权激励制度将经营者报酬与企业业绩紧密联系,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性报酬制度。本文以2001年-2003年103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我国目前股权激励中经营者报酬和企业业绩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股权激励在我国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2007年,赛迪顾问对国内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激励的调研中.有52%左右的被调查企业表达了有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引进股权激励计划的意愿.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但从国内上市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企业还为数不多,新上市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积极性相对更高。限制上市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国际公认的有效激励方式,已经在我国的部分企业中实施,并发挥了显著作用。尽管我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已经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但股权激励制度还不完善,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股权激励作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益补充,应该从恰当设计股权激励数量、科学确定行权期与行权价格、合理设置股权激励行权要件以及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促进股权激励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陈金华 《中国经贸》2009,(10):52-53
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是适合现代企业长期发展的激励手段。它较好地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克服了短期激励的固有缺陷,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产权结构的逐渐明晰,实施股权激励的经济条件逐步具备。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背景和现状、存在的问题作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意见,希望给今后我国企业大规模推行股权激励作一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从股权激励诞生之日起,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就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颁布,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汁划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国内外文献中有关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为国内股权激励理论研究和股权激励实践的开展提供综述。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采用心理所有权理论,提出了股权激励影响员工心理行为反应过程的理论模型,并以武汉地区实行了股权激励的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资产权、控制权、心理所有权与股权激励行为等相关变量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资产权和控制权与激励行为显著正相关,它们以心理所有权为中介变量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股权激励最早起源于美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薪酬模式,在全球众多上市公司中推行。我国因公司制起步晚,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股权激励的实施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对于上市公司的治理和业绩水平并未取得显著成效。根据现代激励理论,股权激励是一种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有效激励方式。而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长期发展愈加困难,所以对于股权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股企业权激励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主要就激励数量过大、企业的成本增加、操控业绩、公司治理不健全、市场失效、职业经理人员市场不成熟引起股权激励失效进行了分析,指出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时,要详细的考虑其股权激励可能失败原因,尽量避免股权失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冯静 《中国经贸》2011,(6):274-275
对经营者进行股权激励是解决委托一代理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在1997年从西方国家引进股权激励制度,并且正在逐步验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使用财务指标简要分析了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股权激励是经营者通过获得公司股权,使其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润共享,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是企业发展的一项相对长期的核心制度安排。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完善公司治理,提升股票市场表现,近年来股权激励制度在上市公司推广迅速,但繁荣表象之下暗潮涌动,一些公司的股权激励已成为公司管理层谋取暴利的工具。文章针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详细分析在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方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股权激励与企业自主创新关系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晖  万解秋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1):107-111
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而自主创新的两大核心要素就是资金与人才。对于资金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的支持。对于人才,需要考虑激励的长期性与产生效果的显著性。所以,激励方式更多地应该依靠市场。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股权激励的模式促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尤其是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模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更加突出。而如何通过股权激励方式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关键而现实的问题。因此,文章就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果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满婧 《魅力中国》2011,(14):166-167
怎样建立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纵观西方企业近30年的发展,尤其是经理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产生了下注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指出目前在我国推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障碍,并就如何克服现存的一些障碍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科技创新企业中,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人才的持续技术创新活动,核心科技人员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因此,研究如何吸引和保留科技人才以及怎样激发他们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企业,也是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激励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南京科技创新型企业股权激励实施现状,总结了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9.
黄洁  蔡根女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111-116
文章基于两《办法》出台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据,旨在揭示两《办法》出台后的股权激励对提升公司业绩是否有效,哪些因素会影响激励效果以及如何影响。经研究发现:在两《办法》规范下,第一,股权激励对提升企业经营业绩有明显积极作用;第二,企业性质、成长性都是决定股权激励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将比民营企业的效果更好;第四,成长性好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将有利于纠正经理人短期行为。以上对政府监管层和投资者的下一步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股权激励要与改革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股权激励社会各界议论较多,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企业也都把股权激励提上了日程,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文件发布后,大家都希望国资委尽快出台相关文件。在这方面国资委的态度一直是积极的,工作也在抓紧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