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从三个方面剖析与解读了人类与自然世界相处的最佳模式: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我国满族社会中蕴含了对现世生态文明建设颇具理论意义与指导意义的生态文化思想。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三个角度出发:从自然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角度探析满族社会顺应自然的生态文化意蕴;从人类与自然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探析满族社会和谐平等的生态意蕴;从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探析其中蕴含的渗透、平衡的生态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满 《环境经济》2021,(6):66-69
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世界学术界兴起不过数十年。然而,生态美学思想古已有之。譬如,庄子哲学实质上就是生态美学。生态美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生活才是至美人生。庄子的答案是:活得自在,死得安适。然而,要活得自在、死得安适却十分不易。真正活得自在,是所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真正死得安适,是所谓"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3.
王伟伟 《经济论坛》2007,(11):36-39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是萨满文化和满族文化发祥地.开发和保护伊通文化资源是一种思想的进化和人性的回归,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之本.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建设自然美、生态美、环境美的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追求,通过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美丽中国的特征,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阐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进而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作具体探析。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生态美学的提出及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理论贡献。首先是生态审美生存的界定。它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中心,以生态平衡为途径,以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的发展为旨归,形成一个鸢飞鱼跃的生态审美之境。这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想目标。其次是生态审美观的形成。它借鉴了中西哲学和美学中的审美范畴,形成具有生态意味的审美观,并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态思想观念。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是生态审美意识的养成。它是人对自然在生态思维前提下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识,也是深入到人类日常生活之中的生态智慧。这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实质上,生态美学通过改变人的审美方式和行为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展示出自身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梁雅丽 《环境经济》2023,(13):66-67
做好生态环境教育培训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前沿阵地和重要支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为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教育培训要发挥先导作用,应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方面突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并将生态素养培育融入生态环境教育培训目标中,做好顶层设计和全程布局。  相似文献   

7.
在凤岗诸多的客家文化传统中客家山歌是一大亮点.客家山歌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态美学智慧.这种生态美学智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对话,男与女的自由对话,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对话.客家山歌在这三个方面的对话表现出了极大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理论中,从对生产条件的分析到对资本主义机械发展观的批判,都内含着深刻的生态意蕴,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取得和谐一致,保证后代公平地享有环境资源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变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各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民族文化内在驱动力这一重要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实际上,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当地居民,而环境保护观念主要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文化变迁的分析,指出了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汉文化、近现代文明、地域权力变更与“左”倾思想。最后,探讨了解决云南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摩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环境美学强调环境建设要重视生态的维度,以实现文明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环境关是“生态文明”在环境上的体现。环境美学不只是环境美化学,还是环境保护学,它为环境保护提供美学理念和新的高度。没有人文精神包括美学观念作指导的环境保护并不是真正的保护,有时会造成对环境的另一种意义的破坏。环境美学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最高的美学追求。这和谐包括诸多利益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从根本上保证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环境美学将“乐居”视为环境美的最高功能,注重生活环境的软件建设。营造“乐居”的环境,让人们生活更幸福。这就是环境关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景观是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聚合体,城市景观规则凝聚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人们对城市景观的改造和设计要遵循城市生态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生态美学为城市景观规划给予宏观的指导和直观的尺度依据,为其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随着城市景观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发展,它的外在形式和内涵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和反思近代工业文明社会异化劳动和吸收生态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生态意蕴的劳动概念。在劳动概念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劳动的生态要素是主体自然与客体自然的有机统一,确立了劳动的生态尺度是人的尺度与自然界尺度的和谐统一,规定了劳动的生态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双向度的物质变换过程,这种物质变换是自然界内部自然循环的一环,人类必须将生产行为控制和调整在生态承载力限度之内,以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取物质变换的合理性与协调性。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劳动概念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必须兼顾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实现劳动目的由一维价值取向向多维价值取向转变,科学分析劳动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取理论范式和文献回顾的分析方法,主要从社会福利理论与生态健康学交叉融合的角度,重点从福利观念的转变与生态福利观念的兴起,系统介绍了作为亚场域生态健康观念的转变,探讨了生态健康观念与医疗保障之间的关系,进而预测了与生态福利观念相融合的未来医疗保障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态文化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文化.文章在反省科学文化的基础上,从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文化建设以及西部开发中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改造与利用三个方面探讨了当代中国生态文化的和谐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生态性是马克思休闲思想呈现出的重要特点,从生态的视角探析马克思的休闲思想是确立和创新马克思休闲思想研究范式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生态内涵是其休闲思想研究范式转向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休闲思想研究的生态范式转向是休闲发展的现实诉求,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休闲思想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完善并确立马克思休闲思想的研究范式,有助于当代生态休闲文化的建设;坚持研究过程中学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研究过程中对生态价值的审视与观照,促进研究过程中视界的多维度融合是实现马克思休闲思想研究生态范式转向的切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民居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巢居发展至今,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一直的延续了下来.通过分析传统民居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生态观念,目的是希望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运用到现代居住建筑中去,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并发展我国现代居住建筑生态设计.  相似文献   

17.
海棠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海棠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地位渐高,人们根据海棠的姿态、习性、品质等特点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借其寄情寓义,使海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并形成了一种以海棠为核心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成为中国灿烂的花卉文化中的海棠文化。从生态美学的视角解读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海棠,发现海棠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象。  相似文献   

18.
白晓梅 《经济师》2009,(12):29-31
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内在的蕴涵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文章从我国西部地区的环境资源状况出发,论证了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提出了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以接受美学中本“空白”理论为依据,鉴于学翻译的审美本质,从话语空白、形象空白和意蕴空白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翻译的再创造和再创造的度,并指出译也应当在译中保留“空白”,以促成学翻译中作家——原作——译——译——译读的开放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20.
科技与伦理之间难以辩证互动是科技禁区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的症结所在,也是科技伦理概念难以成立和科技伦理学难以成学的要因之一。从科技-伦理的和谐生态理念来看,"科技禁区"命题在形上层面至少关涉到科技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两个不同的思想维度。这就决定了应当且必须基于二者各自的合理性限度,于超越而涵摄的科技-伦理生态中审慎界划科技禁区,并通过与其它文化要素的动态制衡,最终实现整个文明的和谐构建。如此整合而成的禁区,才会在现实中促进而非遏制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