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权力是腐败的根源.此命题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公权与腐败的不解之缘;二是公权本身的变异性.在公权存在的条件下,腐败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条铁律.减少公权,不失为目前我国遏制腐败之首要选项.  相似文献   

2.
也谈“腐败的经济学原理”尊敬的樊纲先生:您好!您在《经济导刊》第2期发表的《腐败的经济学原理》一文使我深受启发。您认为解决腐败现象的根本出路就是削弱"公权","把更多的事交给个人与市场去做"。这无疑是正确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公权"与腐败有某种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腐败经济学     
樊纲 《经济月刊》2000,(7):29-30
所谓腐败,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若是利用“公权”谋公利,那是理所应当的;若是以“私权”谋私利,不说是天经地义,也是合理合法的;若是以私权谋公利,通常称为“大公无私”,经济学上称为“利他主义”,需要提倡;只有以公权谋私利这件事,是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是属于要加以“严打”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腐败经济学     
所谓腐败,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若是利用“公权”谋公利,那是理所应当的;若是以“私权”谋私利,不说是天经地义,也是合理合法的;若是以私权谋公利,通常称为“大公无私”,经济学上称为“利他主义”,需要提倡;只有以公权谋私利这件事,是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是属于要加以“严打”的行为。 这种“以公权谋私利”的行为,当然首先与“用人体制”相关。如果现实一点,即使不说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为私的,也总得承认生活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是“有私心”的,一有机会就要以权谋私。那么,我们首先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是  相似文献   

5.
"黄宗羲定律"由秦晖教授提出,指历史上的税费改革,短期内使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无论其能否成立,但都把矛头指向农民税负过重问题。由于公权得不到有效限制,不但农民税负难以承受,商人税负同样过重。在强干弱枝政策下,即使朝廷想降低农商负担,也无济于事,地方财政不足以承担各种政务开支,加上腐败,农民负担是愈来愈重。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一定会减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多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腐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对于发达国家,腐败不利于经济增长;二是对于发展中国家,一开始腐败对经济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腐败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腐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只是暂时的;三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体制的完善,政府管制的减少,腐败的负面影响已经超过了正面影响,目前处于倒U型的右半部分,即腐败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最后,本文给出了治理我国腐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平的腐败     
公平是美好的,腐败是丑恶的。公平是多数人奉行的准则,腐败是见不得阳光的勾当。公平怎么能够和腐败扯到一块儿?腐败又怎么会是公平的呢?然而,公平的腐败的确存在,而且使反腐败工作陷入一种窘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私权与公权的冲突事件不断出现,迫切要求政府在制度上作出回应.行政拆迁成为现阶段公权与私权的冲突问题的焦点和热点.本文研究了我国行政拆迁中德公权与私权,并指出了二者表现出的行政的不作为和过度干预两种冲突形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生态文明战略,但鉴于农村土地的私人财产权属性与主权范围里的社会政治属性这双重属性,形成了国土空间开发的主体——国家(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紧张关系。长期以来,社会认识将国家(政府)对于土地的主权与农民行使土地财产权对立起来,认为公权大于私权,主权大于人权。受此意识影响,在征地拆迁以及土地规划的政策操作层面形成了公权权力过大、农民私人财产权被压制的不平衡权力关系,引发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并且导致公权不受控制下的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实则国土空间格局的"恶化"。文章通过对政治治理的"元问题"追问,认为公权与私权之间可以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相协调,提出通过"二级多元确权"的机制设计形成公权私权两权制衡,达到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各地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农村集体土地内含的经济价值日趋升温,大量农用土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这一社会现象的背后牵动了各方利益矛盾,如粮食耕地与城市发展的矛盾;集体农民与当地政府的矛盾;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矛盾.在这一现象中,政府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只有政府被赋予法定权力可以变动土地用途,而公共利益是当局推行土地征收的唯一合法目的,但截至目前,什么是公共利益及公共利益行使范围,宪法和法律都没有给出明确规定.因此,由政府滋生出的滥用公权、钱财腐败、官商连接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合法权益,影响政府公信力.探析我国政府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践行哪些措施能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货币资金这一稀缺性资源的垄断性配置及委托—代理问题的普遍存在,使得金融腐败极易孳生,而金融腐败对一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冲击巨大、影响深远。鉴于金融腐败是法制建设、激励机制、社会规范等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要构建治理金融腐败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加强金融反腐法制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多管齐下,才能从源头治理金融腐败这一痼疾。  相似文献   

12.
腐败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经济行为.导致腐败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公职人员社会角色双重性、混合经济、"政府产品"问题和制度缺失等.腐败行为有其特定的成本和收益,公职人员是否采取腐败行为与其对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有关.反腐的重点在于遏制腐败,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腐败成本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腐败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钟岩  桂杰 《经济师》2001,(1):148-150
腐败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腐败腐蚀党的机体,侵蚀人的灵魂,破坏国家形象,损害人民利益。腐败无不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不管其伪装的多么巧妙,掩盖的多么严密,但揭开一看其本质就是权钱色交易。腐败是社会的毒瘤,是造成政府危机,行政效率低下,令不行禁不止,以及社会资源配置低效的重要因素。腐败不除民怨难平,腐败不除国无宁日,腐败不除亡党亡国,清除腐败已成为摆在党中央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经济学理论来分析腐败的经济学效应,以期说明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严厉的手段打击腐败,以保证社会的安…  相似文献   

14.
腐败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本文介绍了腐败的定义和度量方法。梳理了关于腐败与经济效率的关系的两种观点:“帮助之手”论和“掠夺之手”论。近期的文献超越了这两种极端的观点,强调了腐败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依赖于制度环境、腐败水平以及企业所有制。最后,作者针对中国的腐败研究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腐败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中治理对策内容的一部分,提出了腐败问题不仅是政治经济问题,也是市场问题的见解。通过启动市场机制以遏制腐败。从而走出权力化、运动化、制度化反腐败的误区。说明了开展国民财产普查以打击腐败的作用,以及普查应注意的要点。论证了最终只能通过强化人民民主监督以消除腐败。证明中国可以用一至三年时间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是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16.
腐败被称为“政治之癌“,对一个国家的政府具有这毁灭性的破坏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项制度尚不健全,在防治腐败上也是如此。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腐败问题在中国不可谓不重。要防治腐败就必须从认识入手,本文从腐败的危害出发,针对中国实际提出了政府腐败行为和民众的腐败观,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腐败现象,希望能对于充分认识中国腐败进而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腐败严重地阻碍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硬道理,反腐败也是硬道理.鉴于腐败是一种经营活动,我们在考虑抑制腐败时不要总是从道义的角度去要求官员不腐败,希望通过官员自律来实现廉洁从政的目标,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到官员的"经济人"属性,运用经济学的手段去防止官员腐败.  相似文献   

18.
陈长志 《经济研究导刊》2010,(14):147-148,173
由城市拆迁引发的公权与私权的对抗冲突,折射出我国多元社会飞速发展与民主制度的脱节.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必须正视的问题.如何规制无边界公权,维护合法私权,进而确立公权力与私权利平衡的机制,关系到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公民社会的理论框架正是基于破除公私对立的困境而提出的,是未来政治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集体腐败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一、问题的提出腐败是各国政府和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由腐败所带来的政府形象受损、社会分配不公、资源配置扭曲等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 ,各国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进行反腐败斗争 ,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恢复公众信心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可以看到 ,随着市场规则的不断建立 ,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 ,权力制衡机制不断形成 ,单体腐败 (特指两人之间的腐败 ,如行贿受贿等 )的产生越发困难 ,而集团腐败已成为腐败的主流形式。譬如 :北京的陈希同案、广东湛江特大走私案、厦门远华走私案等都是典型的集团腐败案件。这些集团腐败其涉案人数…  相似文献   

20.
私权的公权规制与公权的私权介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经济范畴的产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根据现代社会产权的特点,产权范畴可以定义为,由社会认同的行为主体的经济权利.现代西方社会的产权结构,不是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两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公权对私权进行了大量规制,私权大量地介入公权的有机混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