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进新升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是指为实现跨学科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置的课程。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就在于满足不同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实现跨学科交叉、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各校对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选修做了一些规定,如我校规定:学生至少要选修全校性公共选修课10学分,其中:工科类学生至少需选修人文社科、文化艺术类课程4学分,经济管理类课程3学分;文科、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需选修理工类课程4学分,人文社科、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公共选修课设置情况及存在问题,阐述了实现从手工选课到网上选课转变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措施。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做好选课工作的全程控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教学监督,严格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分析了民办高校公共选修课开设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重点论述了民办高校改进公共选修的措施,主要是:开展多学科课程,扩大课程结构;多角度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引进安排外籍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我国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是以课程选修制为前提和基础的,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管理模式.而任意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则是学分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意选修课是指为强化素质教育,扩大知识面,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工程信息类、艺体类、生物与医学类.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任意选修课的建设和管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任意选修课开设的实际情况,对任意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校课程决定权经历了权利逐步下移的变化路线,并由此造成了选修课课程管理的诸多不适应。为消解管理的失灵问题,高校可采取以下策略应对:关注课程权力演变下的课程价值负载问题;重视课程和课程体系规划基础信息的收集;选修课管理必须以学校的选修课课程现状为起点,遵循合理性取向;追求选修课的生成性,确保选修课程的稳定性与发展性;在学院考核评价中引入课程和课程体系评价。  相似文献   

6.
余木根 《魅力中国》2013,(34):225-225
高中语文教学分必修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程是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保证,体现了学生发展的共性的一面;而选修课程则旨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获得个性的发展。因而,必修课具体,针对性强;选修课重拓展,探究性强。可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多向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共选修课作为工科类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组织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工科类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并结合工科类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文章对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计模式进行分析,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改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韩世强  陈秀君 《宁波经济》2004,(5):36-37,40
人文社科教育的教育效果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文社科教育的实现方式。循此思路,本文着重对人文社科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张浩  徐黎源 《魅力中国》2014,(15):181-181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作为一门非管理专业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在整个公选课程体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教师不重视,学生混学分的现状,而且缺乏准确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均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创新非管理专业同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公选课程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建军 《发展》2009,(8):97-97
一、强化对学生人生规划能力的指导 (一)向学生呈现高中三年所有课程以及培养目标,分清每一类选修课程的特点以及最终的指向,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每一种选择将指向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一种选择对学生来说都具有无限的诱惑力,教师在选择过程中,要对学生全面了解,特别是对学生潜能的发掘要加大力度。根据学生特点和潜能特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让学生对不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出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方案。方案确定之后,就会减少选择的盲目性,也会避免有些学生为取得学分容易选学最简单,最易获得学分的课程。  相似文献   

11.
贺志敏 《魅力中国》2014,(1):304-304
一、课程纲要〈br〉 课程名称:《滚滚黄河水,悠悠中原情--综合活动类校本课程设计方案》〈br〉 课程设计:郑州外国语学校教师贺志敏〈br〉 教学材料:自编〈br〉 适用年级:高一、二年级〈br〉 课程类型:综合实践类选修课〈br〉 总课时:6个课时〈br〉 课程简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的中心,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而多样的文化资源,如:古都文化类、戏曲文化类、武术文化类等。这些都是优质而又宝贵的校本课程资源,本课程依托历史学科,以及中原地区丰富的历史资源,开发了《中原文化》这门校本课程。通过引领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合作探讨等综合实践活动,陶冶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丰富社会经历、积累社会经验;增进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崇高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徐宏桂 《中国经贸》2008,(20):105-106
很多高职院校经贸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开设,未能有效实现其教学目标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其会计课程的有效整合,并加强教材建设。  相似文献   

13.
实行学分制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性质的专科性、培养目标的定向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弹性的大小,进而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的模式及特点产生重要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要从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学分的规定及计算方法、学分制的选课原则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虽然具有明显的优点,但仍存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4.
黄小露 《魅力中国》2010,(11):206-207
一、让中学生走进时尚瑜伽 (一)体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艺术课程提出:高中艺术课程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它特别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它坚持综合化的课程方向,注重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和其他科目的相互融会与贯通,特别强调课程中的综合不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的初械叠加,  相似文献   

15.
西藏大学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特别是民族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汉语文基础、课程学习认同程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的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偏差,应注重改进分级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精心选编教材,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其他非经管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对培养外向型经济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方面入手,试图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调研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认识、协同育人的基本情况、协同育人的效果和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等内容,结果表明,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认可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课程思政融入效果不太理想,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文章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凝聚全校共识;构建高效联动协同的组织管理机制;科学设计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机融入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等实践类课程;探索建立督导考核评价机制等对策和措施,以期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陈杰 《湖北经济管理》2011,(20):120-121
计量经济学目前已成为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然而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望而生畏;很多老师也因学生数学基础不够扎实而颇感棘手。针对这种"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现象,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了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创新思路,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金融院校中,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建设直接决定了未来金融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处理等综合素质。分析《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在金融类院校的建设现状应解决目前课程设置松散、知识结构冗余的问题;解决课程技术选用杂乱、与经济业务缺乏紧密联系的问题;解决片面重视应用问题,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罗维萍 《黑河学刊》2014,(12):122-124
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应贯穿于师范教育教学过程始终。按照"拓宽平台课程,强化核心课程,遴选方向课程,精设选修课程,重视实践课程"的思路,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示范、教学技能课训练和学生网络自主训练,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构建"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