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基于"拍拍贷"平台的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探讨了P2P网络借贷的行为模式,以提高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从根本上提高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质量。本文研究发现,P2P网络借贷中参与人的出借行为具有羊群效应;出借人每次出借金额较少;出借金额与不低于该出借金额的出借人数量呈幂律分布。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应针对出借人构建出借资金监测管理机制、通过构建出借人激励机制、提高小额出借人信任度、增强大额出借人黏度,从而提升P2P网络借贷平台效率,实现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拍拍贷"平台的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探讨了P2P网络借贷的行为模式,以提高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从根本上提高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质量。本文研究发现,P2P网络借贷中参与人的出借行为具有羊群效应;出借人每次出借金额较少;出借金额与不低于该出借金额的出借人数量呈幂律分布。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应针对出借人构建出借资金监测管理机制、通过构建出借人激励机制、提高小额出借人信任度、增强大额出借人黏度,从而提升P2P网络借贷平台效率,实现规模经济。  相似文献   

3.
P2P网络借贷平台(以下简称“P2P平台”)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种点对点资金借贷平台,其主要经营模式为:一些机构或个人在互联网上建立中介平台,融资人在平台上发放借款标的,出借人进行竞标并向融资人发放贷款。P2P网络借贷属于民间借贷的一种创新形式,这种借贷形式以互联网为媒介,促进了资金双方的信息透明度,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已逐渐成为我国资金融通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4.
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防范与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由于其方便、快捷、灵活,近几年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风险,如平台性质不清、监管缺位、涉嫌非法集资、资金安全缺乏保障等,严重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规范和引导,本文在对网络借贷性质和P2P网络借贷平台合法性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等,提出一系列监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新常态下要求金融的创新自由式发展,此时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其中网络贷款以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了渠道。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些许问题,由于网络的交易的特殊性它往往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而这恰恰使得投资者承受着巨大的损失。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也会引发出借人之间往往会出现羊群行为。而羊群行为是通常是多个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它对于借贷关系的形成和借贷的投资收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网贷平台当中的羊群效应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采用逻辑回归模型研究了投标数量、借款金额等因素对于借款的影响,并由此检验其存在着羊群行为。并对以后提高P2P网贷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2015年国家相继出台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等,正视民间借贷并作出相应规范。自P2P网络借贷在我国发展以来,借贷平台不断出现异化,与传统的P2P网络借贷相比存在诸多风险,本文将从法律风险和运营风险两方面,以发展最久且较好的拍拍贷为对照进行探究,认为异化的平台主要存在非法集资、诈骗、洗钱等法律风险和破产、平台系统安全、被依法取缔等运营风险。  相似文献   

7.
张斌 《甘肃金融》2016,(7):19-25
文章总结了英美P2P网络借贷监管模式和具体规定,分析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存在的监管问题,如非法集资、监管套利、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等,最后提出了改进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的政策建议,如明确P2P网络借贷法定模式及其合法性边界,健全业务模式监管和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加快行业统一征信机制、第三方资金托管制度、信息披露的标准化和体系化、投资者教育和保护机制建设以完善P2P网贷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民间借贷日趋活跃,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方兴未艾。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羊群行为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影响P2P网络借贷平台后续投标的所有变量划分为4个维度,包括标的特征、信用特征、个人特征和往期借款,从这四个维度中选取了17个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然后基于“拍拍贷”的1642条不同借款者的当前借款项目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当前投标次数对获得后续投标可能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投标次数能够对获得后续投标的可能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证明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羊群行为。因此,需要从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入手,降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息不对称性,避免羊群行为的盲目性给网络借贷平台资金安全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P2P网络借贷起源于英国,其典型模式是由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借贷双方通过某种中介形式达成贷款交易,贷款方获取较高的利息收益,借款方到期偿本付息,而P2P网络借贷平台从中收取中介服务费。P2P网络借贷由于其远高于储蓄、理财的资金回报率以及灵活方便的贷款方式,吸引了大批社会闲散资金以及需要融资的小微企业参与,一方面它是互联网金融概念中爆发力最强的元素;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它很容易演变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违法金融活动。  相似文献   

10.
马运全 《新金融》2012,(2):46-49
当前P2P网络借贷作为民间借贷的重要方式,具有参与主体广泛、效率高的特点.在业务流程上,网络借贷公司大同小异,总体上风险控制水平不高.实际运作中,还存在资金安全缺乏保障、个人信息泄露、涉嫌非法集资等隐患.借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立法和监督管理,研究出台各类配套措施,对网络借贷行为予以矫正和规范,才能促进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P2P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风险问题的不断暴露,P2P监管也受到各界高度重视。英美两国的P2P监管体系相对完善,对我国P2P监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比较了英美两国P2P的监管法规和监管架构,分析了其对我国P2P监管的启示。研究发现,英国的P2P监管采取监管立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美国以SEC为核心监管机构,多部门分类监管。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国情和P2P行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当前我国P2P监管的思路:划出监管红线,鼓励创新为主;可重点参照英国实践,行业自律与国家立法相互补充,逐步完善我国P2P监管的法律规范;明确监管机构和重点,完善P2P平台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2.
Textual sentiment affects the investment activities of investors in tradi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Peer-to-Peer (P2P) lending market, as one of the emerging and active Internet financial markets, has recently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rom academia. However, few related studies are available. This work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ual sentiment derived from investors’ comments on P2P platforms and probability of platform collapse. We collect comments from an authoritative Chinese third-party P2P lending consulting platform and use a weakly supervi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to calculate the textual sentiment of each comment.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tracted textual sentimen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 P2P platform's collapse. Furthermore, the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from other investors of each comment are pivotal in predicting a P2P platform's failure. We find that the textual sentiment of comments regarding P2P platforms from investor communities provide insights into predicting platforms’ collapse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13.
We explore lender behaviour on Renrendai.com, a leading Chinese peer-to-peer (P2P) crowdlending platform. Using a sample of around five million investor-loan-hour observations, and applying a high-dimensional fixed effect estimator, we confirm evidence of herding behaviour: the investors in our sample prefer assets that had attracted strong interest in previous periods. The herding behaviour relates to both the experience level of the investor and the length of time of an investment session on the platform. We also provide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herding behaviour in the first hour of experienced investors’ sessions. Our results are robust to the use of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业态的重要形式,以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灵活性,低廉的操作成本,越来越得到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用户的青睐,其业务内容已经从早期的借贷信息发布和交易撮合向其它借贷和金融服务范畴发展,其服务形式、交易模式、风险控制方法也不断变化,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逐渐深入,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利补充。本文通过对上海地区P2P网络借贷企业的调研,从P2P业务所面临的问题,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和积极因素,客户需求和政策影响等内容出发,对P2P平台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P2P小额贷款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阳 《上海金融》2012,(12):19-22,120
文章以拍拍贷为例,基于其交易数据实证研究了国内P2P小额贷款的发展现状,并探讨了我国P2P小额贷款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P2P网络借贷的形式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P2P网络借贷的性质认定直接决定了监管体制和具体的监管措施。虽然在美国等国 家,P2P网络借贷被定义为证券发行等金融业务,但在中国,P2P网络借贷却被定义为个人对个 人的直接借贷,属于民间借贷范畴,不被认可为正规的金融业务。然而,经过创新改造之后的 中国大多数P2P网络借贷业务,仅仅在形式上与直接借贷和民间借贷相类似,但在实质上与传 统的民间借贷已经存在非常大的区别。将P2P网络借贷归类为民间借贷,使得监管体制和监管 逻辑存在很多悖论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8.
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网络借贷,即在网上实现借贷,借入者和借出者均可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实现借贷的在线交易,一切认证、记账、清算和交割等流程均通过网络完成,满足了人们对资本便利快捷的需求.本文阐述了P2P网络借贷的基本概念、发展情况和积极意义,分析了其业务流程可能引发的风险,认为应将网络借贷纳入监管体系,制定监管原则、模式、内容以及安全与技术指标,引导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P2P信贷即网络信贷,具有小额、无担保、快捷、网络化的特点,又被称作"草根"金融模式。P2P信贷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近几年我国也相继诞生了上千家P2P信贷平台。通过对P2P信贷模式的运营模式、自身优点和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解决P2P信贷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长期以来的金融抑制,导致了P2P网络借贷平台在"监管真空"背景下的野蛮生长。近年来,以"e租宝"为代表的大量P2P网络借贷平台"集资诈骗"等恶性案件频发,敲响了行业监管的警钟。多部委联合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推出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措施,旨在对P2P领域的乱象加强法律治理。总体而言,《网络借贷管理办法》纳入了很多有益的监管创新,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在借鉴美国、英国、韩国以及日本等国成熟的P2P网贷监管经验与立法模式的基础上,从博弈论角度对网络借贷各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未来我国对P2P网络借贷的监管应建立统一的P2P征信系统,引入投资者分层制度与信用保险制度,同时完善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机制,以实现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这一核心制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