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区域规划部署,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不仅为整个区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区域内县域经济带来了发展契机.当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城经济之间也存在差异,根据经济学原理,地区间差异过大会阻碍发展,只有保持在适度范围内,才能较好地促进区域发展.文章通过综合指标差异分析的方法采考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县域间的经济差异,并提出协调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文 《山东经济》2008,24(6):155-160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应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来的挑战,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同时也面临着较多的制约因素。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要紧紧抓住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这一主题,以“四点四区”建设为重点,努力促进黄河三角洲沿海经济带的隆起,同时要着力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走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单一,存在交通瓶颈等,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完善产业结构,解决交通瓶颈等成为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下简称“两区”)。是国家着眼区域经济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拓展我省未来发展新空间、培育新的增长极的必然要求。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牢牢抓住“两区”开发的重大机遇,加快科学发展、追赶超越步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邓向阳 《走向世界》2009,(19):20-23
探索城市建设"新定位"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编制的发展规划,以及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两个文件,滨州市将立足市情,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坐标系中寻求"角色定位",对内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高效生态城市,支持全省可持续发展;对外承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机遇,发展特色产业、建设蓝色经济城市,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  相似文献   

6.
张志元 《走向世界》2009,(34):38-41
从新世纪之初的"突破菏泽"等东西部协调发展战略到今天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区域经济一直在山东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山东经济的未来,是山东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转变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山东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带动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三重定位。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滨州做好了准备。加快推进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有利于不断提升滨州在全省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科学规划开发黄河三角洲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委、省政府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打造山东新的经济增长极。黄河三角洲开发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条件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9.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赋予滨州的重大责任,是实现全市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三角洲之一,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日益显现。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如何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成为黄河三角洲发展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