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一、中国石油进口的现状1、进口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我国石油储量和国内产能满足不了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因此,我国石油进口规模越来越大。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1999年我国原油及油品净进口达4000万吨,占当年石油消费量的20%以上。2000年我国石油进口达7000多万吨,2005年我国原油净进口11875万吨,成品油净进口1742万吨,全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论坛》2007,(4):53-53
据我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2007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石油9959万吨,再创历史新高,进口金额426.63亿美元。其中:进口原油8154万吨,同比增长11.2%,增幅比2006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进口金额349.47亿美元;进口成品油1805万吨,同比减少1%,比2006年同期下降17.1个百分点,进口金额77.1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四川物价》2007,(6):22-23
阅读:据《燕赵都市报》报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不久前就冀东南堡油田勘探成果在北京举行新闻通气会。作为世界上石油产品需求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年需要进口石油1145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高达44%。南堡油田现已探明储存量高达10亿吨,如果按年产1000万吨计算,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相似文献   

4.
“亚洲溢价”(Asian Premium)是指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输出国长期以来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从而造成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国家,在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时要比欧、美国家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支付更高的价格。随着我国原油进口需求的逐年增加,“亚洲溢价”已经对我国造成了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以2004年为例,我国2004年全年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6280万吨,按照当年溢价水平进行折算,我国当年实际上比美国和欧洲多支付金额均超过6亿美元。因此,“亚洲溢价”已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潘清 《市场周刊》2004,(33):37-37
一年消耗石油2.5亿吨,进口石油超过9000万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二大进口国。然而在全球石油市场上,却几乎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正在努力改变这种尴尬的境遇。8月25日,随着燃料油期货合约现身上海期货交易所,国际石油市场上首次出现了“中国价格”。  相似文献   

6.
从中哈石油管道看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为9112万吨,进口依存度已达到35%,而且,刚刚开始建立大连、黄岛、镇海、舟山四大石油储备基地,这些石油储备基地计划在2008年竣工。而在今天,由于尚没有战略性储备库存,中国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仅为21.6天。  相似文献   

7.
环球资讯     
《国际市场》2007,(3):41-43
韩国:2007年石油消费将达7.7亿桶;日本:苦瓜走俏;孟加拉国:急缺尿素20万吨;孟加拉国:计划进口20万升大豆油;菲律宾:预期2010年外包业务大幅上升;[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与日俱增。在页岩气、页岩油等新兴能源尚未大规模勘探开发的背景下,海外石油进口与项目投资是保障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我国石油进口来源中,伊朗占有重要的地位,201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2192.24万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俄罗斯,约占全国石油进口的8.1%。  相似文献   

9.
《四川物价》2010,(4):38-38
阅读:《北京晨报》报道:国家能源局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09年生产原油1.89亿吨,净进口原油却达到1.99亿吨,也即国内石油超过一半需要从国外进口,突破了业内普遍认可的50%这一警戒线,而这也是自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创下的对外依存度新高。  相似文献   

10.
微博记     
饶达:今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的最大阻力是进口石油问题,假如我国今后汽车市场零增长,2020年汽车保有量也会达到2亿多辆,与美国的水平相当,届时年进口石油最少增3.5亿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我国石油贸易的历程,对我国当前石油贸易的出口量、进口依存度、进口地理方向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当前石油贸易中存在着对外依存度过高,进口集中度高、渠道单一化,对国际石油定价缺乏影响力,应对石油风险能力脆弱等突出问题,应采取逐步降低对外依存度,努力构建多元化石油进口格局,降低石油进口集中度,加大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深化国有石油企业改革,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等措施,促进我国石油贸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2月,海关总署公布了2012年11月的粮食进口数据:当月,谷物和谷物粉进口量和金额从2011年11月的45万吨和1.6亿美元,上涨至87万吨和3亿美元,增幅惊人。2012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的粮食中,大豆进口2905万吨,同比增长22.5%;大麦进口150.94万吨,同比增长62.3%;小麦进口219.35万吨,同比增长294.9%;稻谷和大米进口118.67万吨,同比增长226.9%;玉米进口240.54万吨,同比增长6535.2%。对此数据,有人惊呼,玉米快要成为第二个大豆,中国粮食是否还安全?这边是海关统计数据表明进口粮食数量激增,另一边则是中国粮食产量创下了"九连增"。  相似文献   

13.
动向     
《中国海关》2011,(3):60-60
印尼玉米进口或突破200万吨—印尼饲料加工商协会主席FranciscusXaveriusSudirman近期预计,印尼玉米进口量将于2011年内突破200万吨,高于预估的150万吨。进口量增加的原因是玉米产量可能出现下滑,且饲料行业对玉米的需求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4.
章辉 《财贸经济》2011,(6):122-128
近年来,有关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过高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宏观角度考察了石油进口依存度、石油强度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数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石油进口依存度与通货膨胀目标控制存在正相关性;模拟结果表明,抑制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我国石油缺口的形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外部经济环境剧烈动荡的时候,减少从国外进口石油,大力发展本国替代能源产业,能够控制通货膨胀,保障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地区的炼油企业增加原油加工量1000万吨/年。大庆原油产量每年4000万吨,经大庆地区外输的满洲里口岸铁路进口俄油900万吨左右,到今年年底,漠大输油管道建成还将进口俄油1500万吨左右,这样累计在黑龙江省地区生产及进口的原油可达6400万吨左右。黑龙江省一直是我国的重要石油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也分别从1980年的8757.4万吨、82.7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4.49亿吨和1.8亿吨,分别增加了约5.13倍和217.65倍。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年年攀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导致石油安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解决石油问题仅仅依靠贸易途径是不够的,对石油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石油对外贸易分析(一)中国石油对外贸易现状我国自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更是首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同时国内大多油田产量下降,加上新的勘探局面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原油产量增幅有限,原油供求缺口越来越大,石油进口贸易也就逐渐扩大。1993年我国原油净进口达1,000万吨,到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达123万吨,12年间增长了12倍,对外依存度已接近40%。中国的石油供应已从基本依靠国内生产转向不断增长的全球供应。据国际能…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关系到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一国对石油的消耗量是该国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侧面体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耗量与日俱增,由于国内石油产量有限,对外石油的进口量也在快速增加,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自1993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的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对石油进口依赖度从1993年的6%逐渐增加到2009年的50%以上,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高达2.4亿吨,全年石油对外依赖度超过55%,环比增长17.5%,2011年此数据再次增加7%,并且这种趋势还在持续。在我  相似文献   

19.
《商》2012,(3):12-12
新年伊始,中国石油传来好消息:201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超过1亿吨,权益产量达到5170万吨,和大庆油田产量相当。这一成绩可谓意义重大。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石油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相关  相似文献   

20.
预警     
《中国海关》2008,(6):67-70
大豆:2008年前4个月我国大豆进口量明显放大,累计进口1017万吨,增长21.5%。单月的进口量在2月份回落后,3、4月连续攀升,4月份当月进口239万吨,但同比下降9.9%。从上一年的7月份开始,我国大豆的进口价格已经连续10个月出现上涨,今年4月份进口价格突破600美元/吨的关口,创出613美元/吨的新高,同比涨幅达到82%。预警系统显示4月份大豆进口量值都稳定在绿灯区间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