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才》2005,(6)
《英才》:是什么东西让你觉得当时的海南有金可淘? 冯仑:这个东西就是被迫上了花轿, 最后到了才知道是做压寨夫人,谁知道呢? 很多故事都是这样的。《英才》:你是被迫去的海南? 冯仑:当然了,我没钱,所以要自己折腾,当时只有海南能注册皮包公司、“三无”公司,全国哪儿都注册不了,就跑那儿去了。《英才》:在海南你除了收获资本,还收获了什么? 冯仑:那多了,包括一颗破碎的心。那  相似文献   

2.
《英才》2005,(6):25-25
《英才》:你认为自己是银行家还是公务员? 唐双宁:我既不是银行家也不是公务员。陈毅元帅有句话,当着元帅是诗人,当着诗人是元帅。经常有金融界的朋友给我打电话,惊奇地说书法界也有个唐双宁;还经常有书法界的朋友给我打电话,你听说了吗?金融界也有个唐双宁。你说我是什么家,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我。《英才》:你认为自己的领导风格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英才》2013,(9):33-34
煤炭产能过剩三到五年不变《英才》:什么时候开始感觉到这次煤炭市场的反转,与2008年的那次冲击有何不同?张文学:2008年的冲击,一两个月也就过去了,和这次不是一个概念,没法比。去年4月开始感觉到市场调转,钢铁行业出现了问  相似文献   

4.
关于个人“他们叫我黄校长”《英才》:注意到一个场景——你一出现在会场,有好几个女孩子惊呼:“黄光裕好酷啊。”你是如何看待企业家的人个魅力? 黄光裕:(笑)我觉得自己在个人形象方面一般。我个儿也不高,长相也没有特别过人的地方。《英才》:很多人说你霸气太重。黄光裕: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霸气,只是有做不完的事情,所以我走路特别快。《英才》:看来你是没时间为任何崇拜你的女孩停留了。黄光裕:(大笑)如果看到起眼的,我会考虑该不该留步。《英才》:你喜欢做“教父式的人物”吗? 黄光裕:所谓教父,是指我过于严  相似文献   

5.
《英才》2005,(6)
《英才》:你到海南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艾欣:我不是去那儿创业的。去了以后发现那个地方热火朝天的,思想很活跃, 商业也很活跃,人很多,特别是年轻人。《英才》:跟内地的反差大吗? 艾欣:差别很大,当时内地也许只有 10%的市场经济,其余90%都是计划经济。而海南已是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当时注册公司在内地是很难的,但在海南初期的市场模式下,比较容易。《英才》:是什么把那种热火朝天的气息传递给你的? 艾欣: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是到这里来创一番事业。你到任何一个场所去,都是在谈生意。《英才》:当时的海南给你留下深刻印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家》2004,(2):71-71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要用长达六年的时间去决定第二主业做什么?这其中最难的地方在哪里?刘永行:我为什么搬到上海来?就是因为想做大产业,需要信息平台、交通平台。搬到上海的时候,重点思索就放在第二主业的推进上,但是一直推不动。为什么呢?因为资金积累不够,不敢贸然行事,第二是切入点一旦失误的话,几十年积累前功尽弃,所以必须要一步成功。因为我不可能像做饲料一样,  相似文献   

7.
《英才》2005,(5):35-37
“不敢再玩国有企业”《英才》:8年来你一直都在打官司? 柏松:这两年好点儿了,还和朋友们干其他事情。《英才》:刚开始是不是信心十足? 柏松:现在也有信心啊。《英才》:8年来你从没沮丧过? 柏松:我们内部有过争执,我自已也  相似文献   

8.
人狂有病     
《英才》2005,(2):97-97
《英才》:看你的头衔里还有作家协会会员的名头。焦家良:我改变自己命运的那个时代——上世纪80年代, 正是诗人、作家在社会上受推崇的时候。我当时也希望用文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英才》:文学梦真的改变了你的命运? 焦家良:也不完全是,文学并没有完全改变我的命运,但文学给了我想象的翅膀,创意的空间。《英才》:什么时候发现这一点的? 焦家良:下海之后,随着企业的发展,感受越来越强烈和深刻。文学和经商其实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9.
读者信箱     
《英才》2011,(3):8
《英才》杂志微博互动地址http://t.sina.com.cn/talentsmag欢迎读者在线互动《沈文荣:沙钢式重组》部分内容当"产能过剩"、"国进民退"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时,在这个  相似文献   

10.
英才信箱     
《英才》1998,(7)
做记者真令人羡慕,我行吗?我很想了解他(她)的近况,不知如何才能联络上他(她)?生活中的她是什么样子?他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如果你想当一回记者,就请立刻把你的问题写好寄给我们,《英才信箱》将为你提供“与名人对话”的机会,我们帮你找名人来回答!想”质问”谁,快快写信吧!来信请寄北京西城区金果胡同27号《英才信箱》苏青 收  相似文献   

11.
止的哲学     
《英才》2012,(8):46-47
王永庆的启示《英才》:采访之前看了你的博客,而且是央企的领导者中,很少有这么勤奋地写博客的,你一般是什么时间写博客?刘顺达:每天晚上写。《英才》:从什么时间开始?刘顺达:从去年11月9日。《英才》:当时是什么触发你写博客?刘顺达:人际之间是需要沟通的,一个是跟他人  相似文献   

12.
张小平 《英才》2003,(12):28-32
我们四个人的本事都不够大!《英才》:当初波导的四个创业元老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徐立华:完全是机遇。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跑到深圳打工,随后我同学蒲杰也来了。我们一起商量,是不是找一个机会可以自己做。想过很多事情,包括做土豆去皮机。后来想还是做传呼机比较好,它在中国有很广阔的前景。我和蒲杰做了一个可行性报告,然后就到处找投资。在谈的时候,我另外一个同学徐锡广,从北京来深圳旅游结婚。于是我就跟他说了这个事情,问他有没有什么关系?他马上跟老家奉化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英才》2003,(6):22-28
幸存的第一代富豪《英才》:不少人认为你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长青树”。张果喜:这与我的企业后劲比较足有关系。最近新上了几个项目,很不错。电机这一项,合同涉及金额八九亿。即便如此这和我的目标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我的目标是做到500亿。当然完成这个目标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会一步一步来。《英才》:跟30年前比你有什么不同?张果喜:做生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提倡“先做后学”,在实践中摸索。我们那  相似文献   

14.
《英才》2005,(7):50-50
其实股东之间有矛盾,可以通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提出来,不应该通过公检法来治他。“没想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英才》:你们是什么时候知道万平被捕的消息? 万红:当天公司就知道了,但瞒了我们几天,他们以为不会是很大的事情,不过是接受调查而已。《英才》: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在2002年元月2日,央视"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王小丫拿着一张大照片,对受奖人刘永行说:"这是您在尝猪饲料吧?"刘永行微笑着说:"是的.每一种新的猪饲料生产出来,我都要尝尝是什么味道,这样才知道猪吃了是什么味道."  相似文献   

16.
唐凯林 《英才》2005,(1):34-35
实际上哈药的产权改革和资本运作做得都不好,这两个话题我们讨论的多,做得少。“东盛应该是我们的收购对象”《英才》:刘存周的离去似乎掀起了不少风波? 姜林奎:他本来2004年12月初就该退了,只是提前20多天而已。《英才》:他是去了传闻中的华源集团?  相似文献   

17.
基层小事     
《英才》2013,(10):34-35
上楼梯时,刘永行一定要紧紧抓住扶手;坐车,第一件事系安全带。他的司机甚至养成习惯:7人座的商务车,只要有一个人没有系好安全带,车子绝不会发动。在《英才》记者跟访的近12小时里,刘永行的手机一直开着,但却没有一个电话打进来。据说,下面的人很少主动打电话找他,"公司所有的问题,都按程序走,找部门经理就能解决,不用找我。"  相似文献   

18.
英才信箱     
《英才》1998,(6)
做记者真令人羡慕,我行吗?我很想了解他(她)的近况,不知如何才能联络上他(她)?生活中的她是什么样子?他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如果你想当一回记者,就请立刻把你的问题写好寄给我们,《英才信箱》将为你提供“与名人对话”的机会,我们帮你找名人来回答!  相似文献   

19.
《英才》2003,(8):22-26
"中国企业家都这么悲惨"《英才》:作为一个曾经在学理层面研究过经济的人,过渡到企业的具体管理,你的特色是什么?杜厦:听来会觉得比较奇怪,我和一般人的看法不一样,经济学背景对我做企业的帮助不大。今年我55周岁,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包括我个人的家庭经历、成长经历,包括我走向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企业界的过程,是很有意味的。支持我走向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殊的经历。以我的身世背景为蓝本的小说已经有好几部了,《血色黄昏》、《血与铁》等等。"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那些常人难以想像的磨难构造了一个人坚忍不拔的性格。同时我们年轻时代根深蒂固的理想主义色彩的熏陶,使我本人能坚定不移地走下  相似文献   

20.
《英才》2003,(5):24-28
“我有一个预感”《英才》:在当今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女性仍处于弱势状态,你这些年都是怎么过来的?裘丽蓉:一个女人想做一点事情还是很难的。当年我是一个纺织女工,总觉得自己学的东西没有所用,如果就这么一辈子过去了,是不是太没有出息了?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觉得那是一个机会,就决定自己出来干。《英才》:那个时代,人们对辞职做生意还是很不理解的。裘丽蓉:是啊,当时的社会有一种偏见,认为做生意、搞企业是不止之风,不过我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