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朱瑞清 《致富时代》2010,(7):136-136
从国际视野看,迁徙自由是公民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但是我国从第二次修宪至今,没有再从宪法层面上认可公民的迁徙自由权,这带来了很多尚未解决的社会弊病。从迁徙自由权重新入宪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以及可行性等方面论证迁徙自由权重新入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韩锐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9):211-212
迁徙自由作为人身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也是近代民主宪政条件下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相比西方国家对公民迁徙自由权的宪法保护,我国公民目前实现迁徙自由权还受到诸多限制。首先从迁徙自由权的历史沿革和性质入手,进而着重分析我国公民迁徙自由权的实现状况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知情权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知情权又称了解权、知悉权,是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知悉、获取、了解与法律赋予该主体权利相关的各种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同时也是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是宪政的体现,而在我国,宪法中却未规定知情权,宪法对知情权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知情权入宪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未来的立法工作应当对知情权入宪重点考量。  相似文献   

4.
迁徙自由权是个人自由权内涵之一。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公民的迁徙自由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一定程度的默认过程,随之的迁徙自由权在新中国的变迁也经历了从肯定到逐渐丧失最后到国家制度未松动但事实上部分存在的三个时期。在这一变迁中,户籍制度起了关键作用,直接影响着新时期我国农民工的自由迁徙和流动。迁徙要是自由的,户籍制度改革就不能仅仅是政绩的,而必须是落实人权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先从国际法角度阐述迁徒自由的规定,再从国内的角度分析有关迁徙自由的成因及现状。从而得出的结论:迁徙自由权做为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在现宪法中予以肯定,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曾贝 《消费导刊》2009,(6):149-149
在监所检察工作中树立人权观念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环节,人权入宪也为维护被监管人员合法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宪法保障,因此,监所检察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权观念行使法律监督权。  相似文献   

7.
迁徙自由制度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要宪政制度,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它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对人权的保障是宪法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加强对基本人权的保障是现代宪法的一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十届二次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和“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写进了宪法。对此,社会各届欢欣鼓舞,国内外舆论评价积极。但是近来有些说法值得注意:一说“私产入宪”有钱人受益,与普通百姓无干;一说“私产入宪”会使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逆转。确实,对于宪法保护私有财产的问题,入宪前,个体私营企业家们呼吁最积极,入宪后他们又表现得最高兴。这是因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虽然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家们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  相似文献   

9.
张杏 《现代商贸工业》2008,20(3):262-263
迁徙自由是一种带有经济自由权性质的人身自由。在我国,迁徙自由权的实现受到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实现公民迁徙自由的有效路径是:剥离各种利益分配制度对户籍制度的依附关系,从制度层面重构保障迁徙自由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张杏 《中国商办工业》2008,20(3):262-263
迁徙自由是一种带有经济自由权性质的人身自由。在我国,迁徙自由权的实现受到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实现公民迁徙自由的有效路径是:剥离各种利益分配制度对户籍制度的依附关系,从制度层面重构保障迁徙自由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1.
李珍 《商》2014,(17):142-143
迁徙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公民的迁徙自由权,改革势在必行。然而,社会上仍有人对户籍制度改革报有疑惑,认为时机未到。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户籍制度和迁徙自由的关系,第二部分破解了常见的四类户籍制度改革迷思。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迁徙自由自二元制户籍制度始便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城乡壁垒在一次次户籍改革中不断打破。宪法对于迁徙自由的规定也从写入到删除,迁徙自由的保障滞后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近几年,我国相继废除了农业户籍,对农村土地做出了市场流通之改革,对城市房屋租赁做出改革,逐步实现租购同权,为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自由迁徙做足准备。迁徙自由再次写入宪法已具备成熟的实际。  相似文献   

13.
人权入宪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该条款蕴涵的保障人权的精神对城市低收入阶层产生了多大的作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城市低收入阶层依宪法享有的哪些基本权利?采取何种保障机制?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闭幕,中国宪法完成了第四次修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好事多磨,水到渠成。全国工商联曾于1998年、2002年、2003年三次提交议案,要求修宪,要求将保护私产写入宪法。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递交议案,呼吁对私产进行宪法保护。中国的私产越来越多,中国的富人也越来越多,而且真正意义上的"无产者"恐怕已无从界定出来,因此保护私产、私产入宪的呼声自然日益高涨。私产入宪是时代发  相似文献   

15.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纲领性的人权原则入宪,标志着我国人权保障开启了制度化的进程,为我国的人权问题从政治问题向法律问题的转化提供了宪法渠道。本文时我国人权价值论证方式、人权条款的设置模式、人权保障的修宪模式进行了理性剖析,我国的人权保障具有价值语证上的社会性强调、人权条款上的抽象化设置、修宪模式上的制度性演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秦玉伟 《消费导刊》2009,(11):139-139
隐私权作为人权的一项基本内容,理应受到宪法的充分保护,但我国宪法尚未明确将其列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使得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缺乏宪法基础。而实践中,各种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隐私权的范围、隐私权的限制以及隐私权的保护方式,对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财产权是人类社会进化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事实问题。我国的私有财产权长期以来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受到坚决的排斥。但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写入宪法,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本文试图从公权与私权关系的准确定位,借助我国财产征收征用制度来思考我国私有财产权入宪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次“两会”期间,修改宪法圈定在十三处,其中完善对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和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条款的修改成为人们关注的两个亮点。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私产保护入宪是保护全体公民利益”和“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成为与会代表、委员及专家的共识。随着“两会”结束,凝结在北京上空浓郁的政治氛围开始渐渐淡去,但政策对非公有制和外资企业的震动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9.
宪法修正案高票通过中国新闻网2004年3月14日此次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共有十四条。根据修正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得以确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有了宪法保障;土地征用制度被完善;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进一步明确;“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入宪;增加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进一步为尊重和保障人权提供了宪法保障;完善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以及关于紧急状态、国家主席职权、国歌和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等。有关人士指出,中国宪法的此次修改,把中共十六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人权意识的增强,国家和公民都越来越重视通过法律形式来保障和实施人权,因此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详细分析了我国人权保障与宪法救济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有关观念、立法、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宪法救济体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