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章基于知识观从网络嵌入性视角解析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通过网络结构嵌入与关系嵌入对组织学习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网络嵌入性、组织学习及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指出集群企业在网络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要提高自身的组织学习能力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企业需要突破自身的有形边界而嵌入社会网络中,并依托企业集群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依据社会网络的嵌入性理论,探讨了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的企业集群结构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3.
集群核心企业的动态竞争优势对周边中小企业及整个集群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集群核心企业及有关动态竞争优势的研究,从知识的角度探寻核心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从集群中获得的共享性资源,并分析这些共享性资源与核心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来源——知识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核心企业如何通过学习机制构建其动态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龚世文 《现代企业》2007,(6):35-35,38
事实上,企业集群不仅是经济现象、管理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从本质上来讲,企业集群是明确的规范契约和灵活的关系网络的统一体。因此,社会学完全可以在企业集群中的关系网络研究方面大有作为。通过对社会资本的分析,把握企业集群内部的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既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集群所具有的强大竞争优势做出合理的解释,也有利于认识、规范和推动企业集群内部社会资本的发展。因此。通过对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分析,把握企业集群内部的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既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集群所具有的强大竞争优势做出合理的解释,也有利于认识、规范和推动企业集群内部社会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网络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最早被用来分析社会现象、描述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目前,在战略管理领域,网络理论已经成为揭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主导研究方法,在集群研究领域,企业家网络、知识网络、创新网络研究一度成为集群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它的发展为企业家的成长和能力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条件.同时,企业家作为推动产业集群的特殊人力资源,通过其独特的商性以及社会网络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演进.本文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探讨产业集群与企业家的之间的互动发展过程,为达到两者双赢局面提供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与企业家的互动发展——以嵊州领带集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它的发展为企业家的成长和能力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条件。同时。企业家作为推动产业集群的特殊人力资源,通过其独特的商性以及社会网络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演进。本文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探讨产业集群与企业家的之间的互动发展过程,为达到两者双赢局面提供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企业经济》2014,(10):136-140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地区都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历史和文明底蕴。特色文化资源的这些异质特征,决定了有可能吸引大批企业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文化投资,从而形成更大的文化产业集群。在全球竞争格局下,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业及金融业等融合,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这就必然要求超越产业自身,关注整个文化产业集群的协同演进。生态位理论不仅可揭示生物界现象,而且能运用于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下,要处理好国家文化产业总体布局与文化特质的区域个性及市场资源配置的关系,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区域性现代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为核心、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相匹配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在复杂、多变和不可预测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应是一种动态竞争。本文在对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企业应从资源、技术、战略柔性、网络关系、创新意识、企业家精神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发展与环境互动的能力,建立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岳洪雷 《价值工程》2011,30(4):106-107
从竞争走向竞合,这是企业竞争发展的趋势,也是产业集群发挥竞争优势的基础。本文试图深入产业集群内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探讨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摸索产业集群内企业建立良好竞合关系的方式,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黄少英  张晓琳 《价值工程》2009,28(9):117-119
现代企业竞争中更重视"人"的因素,如何有效的提高组织中人才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受到企业家的重视。职业生涯管理在我国还属于一个较新的概念,将这一概念以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之一的形式引入到企业的经营战略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以此来达到一种企业和员工的双赢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谢旭光  张在旭 《价值工程》2012,31(26):176-177
在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竞争优势网络理论,并运用波特的企业价值链分析工具详细解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最后,结合斯伦贝谢的发展演化历程,运用该网络理论进行分析,发现该理论能很好的解释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对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的理论分析,并基于"资本"的视角构建了由心理资本、关系资本和能力资本三个维度组成的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模型。在此基础上,为验证模型的科学性,设计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调查问卷,运用SPSS和LISREL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支持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模型的理论建构,并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经济技术竞争日益激烈,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核心企业而形成的关联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型核心企业带动配套型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产业聚集,而产业聚集产生的群体效率、低交易成本是打造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反过来,在实施地域品牌战略的过程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推动大型核心企业的形成,并担当创造企业品牌乃至地域产业品牌的重任,以提升集群声誉和知名度。由于大企业网络创新能力强,创新者的利益能更好地实现,而且创新力更持久、更具有集成优势,所以由大企业网络带动的现代产业集群比传统的产业集群更具有不可动摇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firm transformation fro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OEM) to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 (OBM) based on variant experiences of Taiwan’s top global brands. Tak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practicing OEM f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latecomer firms can generate capital and accumulate capabilities by engaging with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Rarely does every firm transform into a global enterprise. We propose that only entrepreneurs with strategic leadership competence, which serves to manage a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a firm, are capable to facilitate firm transformation from OEM to a global enterprise practicing OBM. We provide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hat combines the research fields of entrepreneurship,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to analyze firm growth and firm transformation of Taiwanese firms. In light of possible branding dilemma when straddling dual-track businesses, successful transforming firms can alleviate this problem either by separating their OBM units from their OEM units or by creating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MNC customers. How Taiwanese firms first took advantage of initiating OEM to create capital and capabilities and later transformed into OBM provide useful experiences for other latecomer firms.  相似文献   

16.
张学琴 《价值工程》2012,31(4):50-51
营销渠道策略的系统化设计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本文对营销渠道体系的构建原则、决策要素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希望有利于企业建立营销渠道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熵是企业竞争优势发展演化的内在动力。正熵的产生使竞争优势减退,负熵的产生使竞争优势增强,正熵和负熵的交互作用使得竞争优势呈现周期动态变化,当总熵值高于行业平均熵值时,企业系统运行进入警戒区,这时候,需要进行变革,引入负熵,使总熵值小于零,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ors, who implement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ME) policy, and entrepreneurs, who are the targets of the policy, by focusing on the question who is serving whose interests. The paper presents a case study conducted in one of the sub-regions in Finland. The data include individual interviews with 10 policy implementers and 19 small business entrepreneurs and two group discussions. The data are approach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ositioning theory. The results are further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gent–principal rel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e relational challenge fac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ME policy is the proxy agency, in which both policy implementers and entrepreneurs position themselves as the principal and the other party as their agent. The proxy agency can be viewed as an interactional pitfall caused by the incompatible discourses of entrepreneurs and policy actors and the actor positions constructed with these discourses. Besides addressing the relational problems enabled by certain individual discourses, the paper also demonstrates how there is also a need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conflict that stems from the collision between discourses.  相似文献   

19.
动态环境下提高企业资源柔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振  陈莉平 《价值工程》2009,28(5):116-118
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也带来了越来越不可测的环境变化;而提高企业资源柔性可以更好应对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以维持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通过分析动态环境下提高企业资源柔性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探讨了动态环境下提高企业资源柔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王凤燕 《价值工程》2008,27(1):123-12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企业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才能保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而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规模扩张。而企业规模则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动因,企业规模的扩张程度将引起结构成本的变动。本文主要从成本动因的角度,为投资者提供规模扩张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并分析了成本变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